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

第58章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第58章

小说: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仍送服二钱,四剂后又复吐血,色多黑紫,然吐后则闷热疼痛皆减。知为吉兆,仍与前方,数剂后又吐血一次, 
其病从此竟愈,此足征三七化瘀之功也。 
乙丑孟夏末旬,愚寝室窗上糊纱一方以透空气,夜则以窗帘障之。一日寝时甚热,未下窗帘。愚睡正当窗, 
醒时觉凉风扑面袭入右腮,因睡时向左侧也。至午后右腮肿疼,知因风袭,急服西药阿斯匹林汗之。乃汗出已 
透,而肿疼依然。迟至翌晨,病又加剧,手按其处,连牙床亦肿甚,且觉心中发热。于斯连服清火、散风、活 
血消肿之药数剂。心中热退,而肿疼仍不少减,手抚之肌肤甚热。遂用醋调大黄细末屡敷其上,初似觉轻。迟 
半日仍无效,转觉其处畏凉。因以热水沃巾熨之,又见轻。乃屡熨之,继又无效。因思未受风之先,头面原觉 
发热,遽为凉风所袭,则凉热之气凝结不散。因其中凉热皆有,所以乍凉之与热相宜则觉轻,乍热之与凉相宜 
亦觉轻也。然气凝则血滞肿疼,久不愈必将化脓。遂用山甲、皂刺、乳香、没药、粉草、连翘诸药迎而治之。 
服两剂仍分毫无效。浸至其疼彻骨,夜不能眠。踌躇再四,恍悟三七外敷,善止金疮作疼,以其善化瘀血也。 
若内服之,亦当使瘀血之聚者速化而止疼。遂急取三七细末二钱服之,约数分钟其疼已见轻,逾一句钟即疼 
愈强半矣。当日又服两次,至翌晨已不觉疼,肿亦见消。继又服两日,每日三次,其肿消无芥蒂。 
丙寅季春,表侄刘××,右腿环跳穴处,肿起一块,大如掌,按之微硬,皮色不变,继则渐觉肿处骨疼, 
日益加重。及愚诊视时,已三阅月矣。愚因思其处正当骨缝,其觉骨中作疼者,必其骨缝中有瘀血也。俾日用 
三七细末三钱,分作两次服下。至三日,骨已不疼。又服数日,其外皮色渐红而欲腐。又数日,疮顶自溃,流 
出脓水若干,遂改用生黄 、天花粉各六钱,当归、甘草各三钱,乳香、没药各一钱。连服十余剂,其疮自内生 
肌排脓外出,结痂而愈。按此疮若不用三七托骨中之毒外出,其骨疼不已,疮毒内陷,或成附骨疽为不治之证。 
今因用三七,不但能托骨中之毒外出,并能化疮中之毒使速溃脓(若早服三七并可不溃脓而自消),三七之治 
疮,何若斯之神效哉!因恍悟愚之右腮肿疼时,其肿疼原连于骨,若不服三七将毒托出,必成骨槽风证无疑也。 
由此知凡疮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天津胡氏妇,信水六月未通,心中发热,胀闷。治以通经之药,数剂通下少许。自言少腹仍有发硬一块 
未消。其家适有三七若干,俾为末,日服四五钱许,分数次服下。约服尽三两,经水大下,其发硬之块亦消矣。 
审斯,则凡人腹中有坚硬之血积,或妇人产后恶露未尽结为 瘕者,皆可用三七徐消之也。 
天津刘××,偶患大便下血甚剧。西医注射以止血药针,其血立止。而血止之后,月余不能起床,身体 
酸软,饮食减少。其脉芤而无力,重按甚涩。因谓病家曰∶“西人所注射者,流动麦角膏也。其收缩血管之力 
甚大,故注射之后,其血顿止。然止后宜急 
服化瘀血之药,则不归经之血,始不至凝结于经络之间为恙。今但知止血,而不知化血,积之日久必成劳瘵, 
不仅酸软减食已也。然此时尚不难治,下其瘀血即愈矣。”俾日用三七细末三钱,空心时分两次服下。服至三 
次后,自大便下瘀血若干,色紫黑。从此每大便时,必有瘀血随下。至第五日,所下渐少。至第七日,即不见 
瘀血矣。于斯停药不服。旬日之间,身体复初。由斯观之,是三七一味即可代《金匮》之下瘀血汤,且较下瘀 
血汤更稳妥也。 
x附录∶x 
山东沂水刘××来函∶ 
仲夏,杨姓女,年七岁,患疳疾兼大便下血,身形羸弱,不思饮食,甚为危险。前所服中西治疳积之药若 
干,均无效,来寓求治。后学查看腹部,其回血管现露,色青微紫,腹胀且疼,两颧发赤,潮热有汗,目睛白 
处有赤丝,口干不渴,六脉沉数,肌肤甲错,毛发焦枯。审证辨脉,知系瘀血为恙也。踌躇再四,忽忆及向阅 
《衷中参西录》,见先生论用三七之特殊功能,历数诸多奇效,不但善于止血,且更善化瘀血。遂俾用三七研 
为精粉,每服七分,朝夕空心时各服一次,服至五日,而大便下血愈。又服数日,疳疾亦愈。用三七一味,治 
愈中、西诸医不能治之大病,药性之妙用,真令人不可思议矣。 

二、药物
27.滑石解
属性:滑石∶色白味淡,质滑而软,性凉而散。《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身热者,以其微有解肌之力也,谓其主癃 
闭者,以其饶有淡渗之力也;且滑者善通窍络,故又主女子乳难;滑而能散,故又主胃中积聚;因热小便不 
利者,滑石最为要药,若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最为危险之候,可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 
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有附案载于滋阴清燥汤下可参观)。 
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若熟地黄、生山药、枸杞之类)少加滑石,则 
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易愈。若与甘草为末(滑石六钱,甘草一钱,名六 
一散,亦名天水散)服之,善治受暑及热痢;若与赭石为末服之,善治因热吐血、衄血;若其人蕴有湿热、周 
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与土狗研为散服之,小便通利肿胀自消,至内伤阴虚作热,宜用六 
味地黄汤以滋阴者,亦可少加滑石以代苓、泽,则退热较速。盖滑石虽为石类,而其质甚软,无论汤剂丸散, 
皆与脾胃相宜,故可加于六味汤中以代苓、泽。其渗湿之力,原可如苓、泽行熟地之滞泥,而其性凉于苓、 
泽,故又善佐滋阴之品以退热也。 
天水散,为河间治暑之圣药,最宜于南方暑证。因南方暑多挟湿,滑石能清热兼能利湿,又少加甘草以和 
中补气(暑能伤气),是以用之最宜。若北方暑证,不必兼湿,甚或有兼燥,再当变通其方,滑石、生石膏各 
半,与甘草配制,方为适宜。 

二、药物
28.牛膝解
属性:牛膝∶味甘微酸,性微温。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 
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兼治女子月闭血枯,催生下胎。又善治淋疼,通利 
小便,此皆其力善下行之效也。然《名医别录》又谓其除脑中痛,时珍又谓其治口疮齿痛者何也?盖此等 
证,皆因其气血随火热上升所致,重用牛膝引其气血下行,并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是以能愈也。愚因悟得此 
理,用以治脑充血证,伍以赭石、龙骨、牡蛎诸重坠收敛之品,莫不随手奏效,治愈者不胜纪矣。为其性专下 
注,凡下焦气化不固,一切滑脱诸证皆忌之。此药怀产者佳,川产者有紫、白两种色,紫者佳。 
x【附案】x在辽宁时,曾治一女子,月信期年未见,方中重用牛膝一两,后复来诊,言服药三剂月信犹未 
见,然从前曾有脑中作疼病,今服此药脑中清爽异常,分毫不觉疼矣。愚闻此言,乃知其脑中所以作疼者,血 
之上升者多也。今因服药而不疼,想其血已随牛膝之引而下行,遂于方中加 虫五枚,连服数剂,月信果通。 
友人袁××,素知医,时当季春,牙疼久不愈,屡次服药无效。其脉两寸甚实,俾用怀牛膝、生赭石各 
一两,煎服后,疼愈强半,又为加生地黄一两,又服两剂,遂霍然全愈。 

二、药物
29.远志解
属性:远志∶味酸微辛,性平。其酸也能 ,其辛也能辟,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叶之 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 
呼吸于以调,痰涎于以化,即咳嗽于以止矣。若以甘草辅之,诚为养肺要药,至其酸敛之力,入肝能敛戢肝火, 
入肾能固涩滑脱,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进饮食,和平纯粹之品,夫固无所不宜也。若用水煎取浓汁,去 
渣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疮疡及乳痈甚效,若恐其日久发酵,每一两可加蓬砂二钱溶化其中。 
愚初次细嚼远志尝之,觉其味酸而实兼有矾味,西人谓其含有林檎酸,而林檎酸中固无矾也。后乃因用 
此药,若末服至二钱可作呕吐,乃知其中确含有矾味,因悟矾能利痰,其所以能利痰者,亦以其含有矾味也。 
矾能解毒,《本草纲目》谓其解天雄、附子、乌头毒,且并能除疮疡肿疼者,亦以其兼有矾味也。是以愚用此 
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 

二、药物
30.龙胆草解
属性:龙胆草∶味苦微酸,性寒,色黄属土,为胃家正药。其苦也 
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 
食,西人浑以健胃药称之,似欠精细。为其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胆肝、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 
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 
于芍药,而以敛戢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二、药物
31.半夏解
属性: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 
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能治胃气厥逆、吐血、衄血(《内经》谓阳明 
厥逆衄呕血,阳明厥逆,即胃气厥逆也)。惟药局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 
味,令人呕吐,即药局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痰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愚治 
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也。 
愚因药局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季秋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 
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每用一两,煎汤两茶盅, 
调入净蜂蜜二两,徐徐咽之。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盖古人用半夏,原汤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 
矾制之者也。 
x【附案】x邻村王姓童子,年十二三岁,忽晨起半身不能动转,其家贫无钱购药,赠以自制半夏,俾为末 
每服钱半,用生姜煎汤送下,日两次,约服二十余日,其病竟愈。盖以自制半夏辛味犹存,不但能利痰,实有 
开风寒湿痹之力也。 
东洋××××日,英国军医×××屡屡吐,绝食者久矣。其 
弟与美医××氏协力治疗之,呕吐卒不止,乞诊于余,当时已认患者为不起之人,但求余一决其死生而已。美 
医××氏等遂将患者之证状及治疗之经过,一一告余。余遂向两氏曰∶余有一策,试姑行之。遂辞归检查汉法 
医书,制小半夏加茯苓汤,贮瓶令其服用,一二服后奇效忽显,数日竟回撤消有之康健。至今半夏浸剂,遂为 
一种之镇呕剂,先行于医科大学,次及于各病院与医家。 
x按∶x此证若用大半夏汤加赭石尤效,因吐久则伤津伤气,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