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81-赵绍琴临证验桉精选上 >

第4章

681-赵绍琴临证验桉精选上-第4章

小说: 681-赵绍琴临证验桉精选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诊
药后身热憎寒皆解,呕吐止而胸闷亦轻,胃纳渐开,小溲如常,暑湿难解而苔腻根厚,大便未行,再妨前方增损之。
原方加鸡内金10克,焦麦芽10克。又二付,而告痊愈。
'按':暑月湿热俱重,感之者多病暑湿,胸脘痞闷,泛恶欲呕,是其症也。暑热挟湿,互阻不化,须忌寒凉,治当芳香疏化,分消其邪,故用鲜藿佩、大豆卷、前胡芳化于上焦,陈、夏、朴、蔻辛开于中焦,芦根、六一散导湿于下焦,马尾连、鲜荷叶、竹茹清暑热,兵分数路,各奏其功,故可收桴鼓之效。
湿阻(胃肠型感冒
张某某,男,65岁
初诊
雨后天晴,暑热湿动,起居不慎,感邪致病。今觉身热头晕,胸脘满闷,周身酸楚乏力,微有恶心,胃不思纳。大便尚可,小溲不畅,舌白苔腻,脉象濡软略滑。病属暑热外迫,湿阻中、上焦,气机不畅,法当芳香宣化,辛开苦泄。
鲜佩兰10克(后下),鲜藿香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陈皮6克,川连3克,六一散10克(布包),一付
二诊
药后遍体小汗,身热渐退,头晕已减,身酸楚亦轻。但中脘仍闷,略有恶心,舌白苔腻,脉象濡滑,再以前方增损之。
原方加草蔻1克,杏仁10克,连服三付而愈。
'按':湿热证一般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治疗。这是赵师家传的独到经验验,湿阻为初起阶段,湿邪偏盛,阻滞于中上二焦,尚未化热,或虽热而不盛。在上焦肺先受邪,湿阻于肺则肺气不利,清阳不升,则头晕头沉重如裹;肺合皮毛,营卫不和,则周身沉困酸楚;肺失宣降则咳嗽、胸闷,甚或作喘滞之当芳香宣化,以展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此治湿阻于肺之要诀也,药如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之属。若湿阻滞中焦,则升降之机枢失司,此必素体太阴内伤,脾虚湿盛之人,客邪外至,与内湿相合,困阻脾胃,则成中焦湿阻之证,多见胸脘痞闷不舒,呕恶纳呆,大便溏而不爽,伴见一身倦怠乏力,四肢沉重,无力以动等证。湿阻中焦当以运脾气为主,脾主升清降浊,职司运化,故药宜灵动,忌守中,用辛开苦降法,辛开气机,以化湿邪,苦以燥湿泄热,则湿热分消而去。药如半夏、陈皮、厚朴、苦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并须注意芩连等苦寒之药用量宜轻,以防过用伤阳。凡湿阻之证,无问邪在中焦上焦,其脉象多呈濡软缓滑之象,舌苔白腻润滑,是湿盛之征也。有此舌脉,即为湿阻之征象,皆当先治其湿,不可过用寒凉,侯湿化再泄其热可也。此案即典型的湿阻之证,邪在中上二焦,故用药以芳香宣化与辛开苦降同投,气机畅行,湿邪自化而证愈矣。


凉遏(胃肠型感冒)
周某某,女,57岁
初诊
平素脾胃虚弱,内停蕴郁之湿,复感暑热之邪,身热头晕胸脘满闷,口渴。医不察内湿蕴郁而进白虎。服后即觉胸脘满闷异常,少腹因之不舒,舌苔白滑而腻,脉象濡软力弱。素体阳气不足,辛凉重剂戕伤中阳,中焦运化失灵,腹中隐隐作痛,辛馓温以化湿邪,佐芳香兼以缓痛。生冷皆忌。
苏叶6克,藿香梗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白蔻仁3克,煨姜2克,木香5克,茯苓皮10克,二付
二诊
前进芳香疏解、辛微温以化湿之后,中脘满闷渐解,腹中隐痛未作,脉仍濡软,力量略增,再以芳香疏调,治在中焦。
苏藿梗各6克,半夏曲10克,陈皮6克,厚朴花6克,白莲仁3克,鲜煨姜3克,焦麦芽10克,二付而愈。
'按':凉遏是湿热证中由于治疗不当或饮食失宜而引起的一种变证类型。凡感受湿热之邪而发病者,若患者调摄失宣,或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致寒凉阻遏中阳,凝塞气机,湿浊由寒凉而愈盛,脾胃升降之机被阻,全身气机为之滞涩。证见胸脘痞闷加重,憋气堵满,时欲叹息,全身酸楚沉重,大便溏泄,小溲不畅,面色淡黄,舌质略红,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沉软。治宜辛苦微温法,先开湿郁以畅中阳,宣展气机以利三焦,解其凉遏,湿邪自化,气机宣畅,热随湿皆有出路矣。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草豆蔻、苍术、木香等。若凉遏偏于上焦者,卫气失宣,阳气不布,周身酸楚,心胸憋闷,时欲叹鼠者,治宜辛以开郁,可用苏叶梗,藿香、白芷、防风等。
必先开湿郁,解凉遏,再议清热,此为定法。此案患者本属内停蕴湿,复感暑热,医误用白虎寒凉重剂,致湿被凉遏,气机滞涩,胸闷异常,治阻辛微温以化湿邪。佐芳香以畅气机,方中无一味凉药,其取“温则消而去之”之意,故投之即效。
寒凝(胃肠型感冒)
鲍某某,男,21岁
初诊
连日炎热,突然患感,身热头晕,心烦口渴,暴吃冰棍六、七支,又过多吃生冷瓜果,移时即觉胸中堵满、憋闷,呼吸粗促,腹中胀小便短少,少腹作痛。遂来应诊。面色青暗,舌白淡腻润精多液,两脉沉涩不畅。此暑热外受,暴进生冷,阳气郁遏,湿为寒凉凝涩,寒凝之证,宜先以辛香微温,宣郁缓痛,温解寒凝。侯寒化、凝开、湿去,再行清化方法。
陈香薷15克(后下),藿苏梗各10克,白芷6克,煨姜6克,桂枝尖2克,草豆蔻3克,木香6克,白蔻仁2克,半夏10克,二付
二诊
药后遗体小汗出,身热头晕皆减、胸满、憋气堵问之证见轻,呼吸粗促已解,面色略暗小便甚畅。舌仍淡腻,两脉已渐转滑利。前方去陈香薷、桂枝尖、草豆蔻,又服二付而安。
'按':寒凝亦为湿热误治之一种,原因亦与凉遏同,为贪凉饮冷,或误服寒凉。惟寒凝在程度上较凉遏为重。多由素体中阳不足,湿热之邪多从阴化而归太阴,复加寒冷凝滞中阳,气机为之闭涩,证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怫怫作喘,腹中隐痛,大便清稀,小便清白,舌质淡苔白腻水滑,脉沉涩或沉软不起。寒凝湿滞,气机闭阻,非辛温之剂不能驱寒开凝通闭,药宜桂枝尖,草豆蔻、苏叶梗、白蔻仁,生姜等,此等用药,全在于以辛温驱寒解凝,乃救误之法,权宜之计也。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如本案所示,二诊汗出证减,为寒凝已解,即去辛温之品,但用芳香宣化可也。


冰伏(重感冒)
张某某,女,40岁
初诊
近日患感,自觉头晕,身热。恶心,胸闷,全身酸软无力。昨日自服安宫牛黄丸二丸,次日即胸闷异常,呼吸气粗,下肢浮肿,全身无力,四肢逆冷,面色苍白且浮。顷诊两脉沉伏,按之涩而不畅,舌白质淡苔滑润液多,小便不爽,精神萎靡。此暑湿蕴热,过服寒凉,邪被冰伏于中,急以辛温通阳,芳香祛湿,解冰伏散寒邪,开郁通闭。
桂枝10克,干姜6克,香薷6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炒川椒6克,生姜6克,一付,煎服
二诊
药后遍体小汗,身热已退,胸闷大减,呼吸正常,面目四肢浮肿皆退,两脉渐起,脉象濡滑,四肢转温,舌润质略红。此寒去冰解,改用芳香宣化方法:
藿香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陈皮10克,苍术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冬瓜皮20克
又服三付而愈
'按':冰伏为湿热证误治最重的一种,其程度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用寒凉即成冰伏,一般湿热证贪凉饮冷,误服寒药,轻者为凉遏,重者成寒凝,最重者变冰伏。故冰伏者虽亦因过用寒凉而来,却多发生于素体阳虚的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致阳气重伤,寒湿大盛,阳气式徽,湿热之邪为寒凉所迫,深伏于内,渐成冰冻之势,气机为之闭塞,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证见面色苍白晦暗,胸脘痞闷堵满概重,憋气似喘,气难接续,四肢厥冷,少腹绞痛,颈面如肿,舌淡润水滑,多液欲滴,脉象沉迟伏或沉涩,重按脉难应指。此冰伏之势已成,邪气深伏难出,急用辛热燥烈之品“温散冰冻,开郁通闭,宜四逆理中方法,药如桂枝,肉桂、干姜、川椒、草蔻、生姜、吴茱萸,淡附片等。药后若面色转为红润,四肢厥冷转温,舌苔水滑已化,脉象沉伏渐起,胸闷憋气减轻,周身微似汗出,即球伏得解,阳气宣通之象,可及时停药,以免温燥过用而转增其热。本案患者因误服安宫牛黄丸而成冰伏,及时应用辛温通阳方法,得遍体小汗,诸证向安,即改用芳香宣化,以清理余邪。
以上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证多因湿热证误治而成,故所用治法亦为救误之法,乃吾师长期临床经验之精华。观当今之临床湿热证为病甚多,而治疗多不得其法,盖湿热证病多而杂,向无成法可依故也。吾师于湿热证辨治最有心得,既得家传师授,又经临床积累,总结为湿热证辨治十法,分三焦论治,今附之于后,“备临证参考。


附: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皖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自蔻仁5克,煨鲜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
证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象糯数,按之弦滑且数。
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上落水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迭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温蕴热,互阻肺胃。
证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右脉濡滑且数。
热在肺胃,法宣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证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孺滑,右关尺滑且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3克,炙杷叶12(布包),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证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热,轻宣他浊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12克,炙杷叶12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