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 >

第11章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第11章

小说: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出胎到一直衰老的过程大家可见,一会作为重点来讲解,同时告诉大家如何摄生也就是如何养生,但不可见的部分也就是人如何生,包括人如何死,如何从死而复生这个过程要简单的讲一下,不作重点但必须要讲,如果没有这一块那大家只看到了十分之七的生命历程而没有看到十分之三的生命轨迹,就像只看到了白天从早晨开始睁眼到晚上开始闭眼这个过程,而并没有看到闭眼之后到早上睁眼这个过程。

由于几百年来物质世界的不断地昌盛,慢慢的人们淡忘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或者另一个世界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易经》上讲“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则天地”这是通过天地日月山川整个的运行规律来反思我们的生命规律或者说我们生活的规律,所以说无处不在阴阳无处不在气道,万事万物都是相感相通相应的,如果抓住这个本质的东西那就可以允执厥中(《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这是《尚书》上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规律的根本,因为末节的规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为了探索人们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是接触到的越来越是细枝末节而没有涉及到核心,只有理解核心的事情才能允执厥中,《易·系辞》:“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简简单单就明白了道理了,如果不断寻求追求细枝末节那就永远走不出规律的泥团。老子有句话“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也就是对物质文明或者说只执着于细枝末节的规律的探索,那就走得越来越远,但我们知道的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知道的只是细枝末节,提纲而挈领嘛!如果不提一件衣服的衣领那就不可能把一件衣服拿起来,拿袖子衣角也好,终究不是一件衣服的形状。所以说如果大家想学气道,想学中医或者说想探讨自然、人文的哲学,那么希望大家可以允执厥中。还有句话说“见微而能知著”,见到一些微小的变化而知道这些微小的变化将来能带来什么显著的影响,而不要只见到很显然的东西而忽略了微小的变化或者很幽微的一些现象。

下面我们来谈生死的问题。人的从生到死都可以看到,但从死到生很少有人能看到,可以把生到死叫做“著”,显而易见的东西;从死到生叫做“微”,幽微不明的规律。如果大家读过佛教或道教方面的书籍,哪怕一些其他一些宗教的都谈到过这个问题,也是不可避讳的。所有人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生死死,不断在生死循环中沉沉浮浮,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只是把道理清楚明白的告诉大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刚出生的小孩,小孩出生之后就禀赋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个性,比如哭声,有的哭声如豺狼,有的哭声时断时续,有的或大或小,有的朗朗而清楚,还有的小孩有一些举动,比如抓挠,翻身或者一些表情,所有小孩都有自己固有的一些特点,我们只说人类的生和死,这些固有的特点绝非是工厂里生产出的产品带有的。看过很多科幻电影,人从工厂中生产出来就像生产的大豆或者说肉鸡肉鸽之类的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现在暂且不谈会产生什么影响,只是说一下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特点而出生,从基因学角度来讲可以讲通一些,但不能讲通所有,大家要注意观察,有一点,大家的精神力量不要被物质的力量所局限住,因为精神物质是对等的,不可以偏废于一端。现在对物质的了解越来越丰富而对精神的探索却越来越乏味。小孩从出生开始很多固有的性格不知道也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性格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这种个性如果用简单的方式是解释不通的。很多孩子从小有很强的自闭症,或者说有某方面的天才,比如说数学、物理、音乐,自然而天成嘛!人的性格不是一生一世养成的,而是累世养成的,这可以叫做固有的性格,有句话说得难听“狗改不了吃屎”嘛!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也一辈子不会丢失不会改变的,非常根深蒂固。从这方面来说,人之生是很长远的,不是简单的从母亲的子宫里产生的。这是从生之头大致说明一下。

我们再看一下死之头,这个话题就非常大了,今天就不展开来讲了。人之所以有死是因为人之有生,这是古人说得很明确的一个道理。人作为一团气而存在,从生而有气到死而绝气这个过程是经历的一个过程。人之绝气《内经》上讲阴阳离绝嘛!道家上讲是阳气已尽,阴极,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古人说生有时死有地,按气道来讲,人生的轨迹有一半是靠气机的力量来推动的,如果按佛家道理来讲是由业力所推动的,所谓生有时死有地不是命定的,就是说不是一定确立的而是有一个大概的气势,这种气势有时候能够把握有时候又不能把握,因为我们整个的的气势是由我们固有的性格所决定的。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可以说很有道理,当我们这团气势用尽之时也就是我们命终之时,所谓命终就是阴阳离体,人就死掉了,死掉之后是不是化为乌有呢?

现在的西医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又对灵魂的探索,对死亡之后肉体的称量,结果发现少了多少克,就认为少的多少克是灵魂的重量,这个可能有些人会看到过,但是这仍然是在物质的世界打圈圈,没有进入气道的世界更没有进入精神的世界。人在健康的时候这团气是发光的,如果大家有练过气功的可能会感觉到人身周围覆盖着薄薄的一层叫做薄雾之气,也叫做人身之气,这团人身之气在暗夜的时候是微微有光亮的,其实在白天也是,只不过不易发觉。有一个朋友练一种功夫,用意念引导手掌之气不断地向外发散外气,久久两掌之间可以形成冥冥的光亮。任何气团都是发光的,而这个光不是可见光,而是气道之光,它存在于中间的层次不在两边,不在精神也不在物质的层次而是在气道的层次产生的那种光。头顶上也是有光的,就像所说的头顶上顶一个大锅盖还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我们只要知道人身周围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气,可以叫做卫气,卫行脉外嘛!人身体强的时候这团气厚,身体弱的时候这团气薄,人身体雄壮的时候这团气也是雄烈的,怯懦的时候这团气是抖动的,尤其人害怕的时候这团气可能是乱颤的,当人身体渐渐衰微的时候这团气也开始衰微并且往里面收摄,人皮肤开始衰老,头发开始干枯,眼睛无神,神气往里收敛,人的眼珠也往里凹陷,整个的生命之火慢慢的往里回首,人身之气不再像原先一样开展和向外有很大的光彩,而是不断向里收最终要做好走的准备,所以大家有时候观察老人身体的一些情况和举止言谈,多少可以感觉到一些信息。

人去世前都会多多少少有感觉,因为人去世前首先是外脉先绝,(人的十二经脉再加上几条奇经八经脉或气道经脉)由于气不够用,神识向里收摄,外脉先绝内脉仍通,这时候人可能还没有出现很多的病变,但整个的气机已经开始出现很大的变化。比如饮食、脾气、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典型的改变或者言语会出现一些预示性的话语,学过中医或周易或其他一些传统经典的人应该有所感觉。人身之气和身边的亲人、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息息相关的感应和关照,当人身之气一辈子哺育着后代,或者使房屋充满了自己的信息或者气光也好,气场也好,这些都是相感应的,自己气场强的时候房子的气场也强,因为自己是主人嘛!所以当人身外脉先绝还没有绝,里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时候,人神向里收摄,气场向里塌陷,整个房子的气场和自己相互感应,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凡是接触时间长的物件,比如手表项链或者住的老的房子也好都要善待它,因为它已经与自己的气场融合相洽,很融合了,不要轻易丢弃或者损毁,这时候都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武侠小说上讲剑人合一,所谓剑人合一说的无非是自己的心与剑的心相感相通了。前面讲过气与气都是相感相通的,万物是有灵的,整个气团都是有灵的,不管是事还是物都把它叫做精神存在,可以叫做灵也可以叫做整个的气团,剑人合一这种最高的境界假设是存在的。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句话说对了一半,人越老的朋友感应的越充分,同样,越老的物件也感应越充分。前段时间看《千金方》有一个养儿篇,说孩子生下来之后,父母给孩子穿棉衣或者穿夹衣应该怎么穿。如果生男孩应该用父亲穿过的衣服改成小孩的衣服给小孩穿,比如棉花,应该用父亲的棉袄中的棉花;女孩应该穿母亲改了之后的衣服。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师承好说是灵气,其实也就是灵气的问题,父亲穿了很长时间的衣服沾濡了父亲的气团之气,把这个衣服裁减之后给男孩穿相对来说就保护了男孩的身体,同样母亲的衣服沾濡了母亲的气,给女孩穿就保护了女孩的身体。为什么男的给男孩穿,女的给女孩穿呢?因为母亲的阴性之气或者说母性之气濡润她的女儿,男性的阳刚之气或者说父亲之气濡润男孩子,所以说古人非常注重通过这种方式用父母的气去呵护自己的子女。有的小男孩就喜欢蹭到爸爸身上闻爸爸的烟味,说好闻,有的女孩也一样,这就是小孩对父母之气的依恋。通过把父母的旧的衣服给孩子穿间接实现了父母之气对孩子的呵护和传递。

如果从气道的基础上来理解就能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现在不是,小孩的衣服惟恐是旧的都换新衣服。关于穿衣多说两句,其实衣服应该穿旧而不要轻易穿新,穿的时间长了,整个的衣服形成一个气场,不管放哪都有自己的人身之气长时间的去感染濡润,把这衣服丢了再穿一件新的那么还需要调动自己整个的气场去重新濡润这件新衣服,就相当于多做了很多工,穿一件旧衣服虽然很破但很合体,慢慢的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古人玩玉,人养玉,玉养人,这是相互的,任何气场不管是大还是小都是互相感应互相帮助的,自己和衣服的关系也是如此。就像和朋友的关系一样,有人走马灯的换朋友,换了几十年下来没有几个真心的朋友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事情从气道的角度来讲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多应该注意或者避免的问题。

接着上面的话题来讲,当老人身体衰弱的时候那么身边接触时间久的,沾濡过老人之气的很多物件、房子,亲人、朋友这些气都会相应的衰弱,这就是气道八大原则中物物相感的原则。比如一个杯子经常用它喝水,用了十年了,杯子已经和自己形成了某种共鸣或者说共振,这个杯子就相当于自己气的一个代表,因为杯有杯气和使用人之气,还有杯里倒的是什么东西,比如茶,经常地喝某种东西,那么杯子就具有三种气,一是品茶人的人气,二是杯子固有的杯气,三是所饮茶的茶气。身体衰弱之后相应的杯中的人气也开始衰弱,如果自己和茶杯建立很长的信任关系或使用关系,比如二十年或者说更长的年头,当身体之气突然衰弱的时候那么杯中的人气也突然衰弱,会变什么情况呢?不知道有没有听过老人说过,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