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14-本草乘雅半偈 >

第39章

014-本草乘雅半偈-第39章

小说: 014-本草乘雅半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 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偶试之,但作热汤, 
并日腥草气,殊无佳韵也。(茶笺闻龙,字隐鳞,初字仲达着) 
火烈香清,铛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 
则着 
经云焙,凿池深二尺,阔一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以木,构于焙上。 
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尝 
构小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 
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预先洗新麻布一片以亲之,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向不可 
覆盖盖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尽,然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 
待冷,入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色香与味,不致太减。(茶笺)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铛,清浊系乎末火。(茶录) 
诸名茶,法多用炒。唯罗 专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即顾渚阳羡,密迩洞山,不复 
仿此。想此法偏宜于 ,未可概施他茗。而经已云蒸之焙之,则所从来远矣。(茶笺)必得 
色全,唯须用扇,必全香味,当时焙炒,此制茶之准绳,传茶之衣钵。(茗芨) 
【评】曰∶溯源、得地、乘时,尽物之性矣。揆制失节,仍同草芥。能尽人之性,则能 
尽物之性。 
五、藏茗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楠,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一器 
贮 
藏茶宜箬叶而畏香,茶喜温燥而忌冷湿。收藏时先用青箬,以竹丝编之,置罂四周,焙 
茶俟冷,贮器中,以生炭火 过,烈日中曝之令灭,乱插茶中,封固罂口,覆以新砖,置高 
爽近人处,霉天雨候,切忌发覆。取用须于晴明时,取少许,别贮小瓶,空缺处,即以箬填 
满,封置如故,方为可久。或夏至后一焙,或秋分后一焙。( 山茶记) 
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茶录) 
凡贮茶之器,始终贮茶,不得移为他用。(茶解) 
吴人绝重 茶,往往杂以黄黑箬,大是缺事。余每藏茶,必令樵青,入山采竹箭箬,拭 
净烘干,护罂四周,半用剪 
碎,拌入茶中,经年发覆,青翠如新。(茶笺) 
置顿之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不寒。必在板房,不宜土室;板房 
燥,上室易蒸;又要透风,勿置幽隐之处,尤易蒸湿。(茶录) 
罗生言茶酒二事,至今日可称精绝,前无古人,止可与深知者道耳。夫茶酒超前代希有 
之精 
【评】曰∶治茗如创业,藏茗如守业。创业易,守业难。守之难,又不如用之者更难。 
如保赤子,几微是防。 
六、品泉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择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久食令人 
有颈 
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茶传) 
山宣气以养万物,气宣则脉长,故曰山水上;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其濑峻流驶而清, 
岩 
江,公也。众水共入其中也。水共则味杂,故曰江水次之;其水取去人远者,盖去人远, 
则 
余少得温氏所着茶说,尝试其水泉之目,有二十焉。会西走巴峡,经虾蟆窟,北憩芜城, 
汲蜀冈井,东游故都,绝杨子江,留丹阳,酌观音泉,过无锡, 惠山泉水,粉枪末旗,苏 
兰薪桂,且鼎且缶,以饮以啜,莫不瀹气涤虑,蠲病析酲,祛鄙吝之生心,招神明而还观, 
信乎物类之得宜,臭味之所感,幽人之嘉尚,前贤之精鉴不可及矣。(煮茶泉品) 
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白,流于黄 
石、 
山浓者泉浓,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浓则薄,不奇则蠢; 
不 
泉不甘,则损茶味。前代之论水品者以此。(茶谱蔡襄,字君谟着) 
吾乡四陲皆山,泉水在在有之。然皆淡而不甘,独所谓它泉者。其源出自四明潺 洞 
,历大兰小皎诸名岫,迥溪百折,幽涧千支,沿洄漫衍,不舍昼夜。唐鄞令王公元伟,筑埭 
它山,以分注江河,自洞抵埭,不下三数里。水色蔚蓝,素砂白石,粼粼见底。清寒甘滑, 
甲于郡中。余愧不能为浮家泛宅,送老于斯。每一临泛,浃旬忘返,携茗就烹,珍鲜特甚。 
洵源泉之最胜,瓯牺之上味矣。以僻在海陬,图经是漏,故又新之记罔闻。季疵之杓莫及, 
遂不得与谷帘诸泉齿,譬犹飞遁吉人,灭影贞士,直将逃名世外,亦且永托知稀矣。(茶笺) 
山泉稍远,接竹引之,承之以奇石,贮之以净缸,其声琮琮可爱,移水取石子,虽养其 
味 
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在城,夫岂易得。故宜多汲,贮以大瓮,但忌新器,为其火 
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 
滋甚,挈瓶为佳耳。(茶疏) 
烹茶须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大瓮满贮, 
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赤土也,乘热收之。(茶解) 
烹茶水之功居六,无泉则用天水,秋雨为上,梅雨次之。秋雨冽而白,梅雨醇而白;雪 
水五谷之精也,但色不能白;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唯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 
壬寅腊八,过南屏,僧碧婆煮茶,不拘老嫩,皆可人口。又不在茶具,虽饭镬中,亦称其旨, 
时与之游,遂成茶癖。每令长须远汲虎跑泉,葛仙翁井,或索友人携来惠山泉水,以茶之妙 
在水发也。每值梅雨,托布承接,或荷叶,或磁盘,或以锡作板,溜积瓮中,试烹 
都有雾气,远不及泉水之清且洁也。一日偶取所蓄梅雨,见孑孓乌虫数十百,跳跃碗内,遂 
都好,但未可就用,须置器日久,俟其色变虫去,色香味始妙,不似山泉但可留数日,久即 
味变也。此后不烦远役奴子,亦不颛取梅雨,唯待久雨时,向急溜中,大缸承贮。月余后, 
另移瓮内,百日始佳,半年更妙。四时皆用此法。春雨味更鲜浓,雪色尤为洁白,居卤斥之 
地, 之东,日日天泉作供,不但自受用,亦不但供宾客,并及其妻孥,真无量快活也。 
( 
天气上为云,地气下为雨;雨出天气,云出地气,色变虫生,正所以攘地浊,以现天清 
也。诸泉日久作变,变则化,化则去泥纯水,本色本味,和盘托出,毋自倾弃,以失性真。 
(月枢笔记) 
贮水瓮,须置阴庭,覆以纱帛,使承星露,则英花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 
以纸箬,暴以日中,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茶解) 
茶记言养水,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不远。然石子须取深溪水中, 
表里莹彻者佳 
瓮中,徙倚其侧,应接不暇,非但益水,亦且娱神。(茗笈) 
仁智者性,山水乐深,载 清 ,以涤烦襟。(茗笈) 
【评】曰∶得泉寻茗,得茗寻泉,如选俦觅偶,事主相夫,两家仔细,万一失所,此身 
已矣。 
七、候火 
其火用炭,曾经燔炙为腻脂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古人识劳新之味,信哉。(茶传) 
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本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 
烟焰,兼取性力猛识,水乃易沸,既红之后,方授水器,乃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手停, 
停过之汤,宁叶而再烹也。(茶疏) 
炉火通红,茶铫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汤有声,稍稍疾重,斯则文武火候也。若过乎文, 
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 
若过于武,则水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之 
要旨。(茶录) 
苏 仙芽传,载汤十六;云调茶在汤之淑慝。而汤最忌烟,燃柴一枝,浓烟满室,安有 
汤耶?又安有茶耶?可谓确论。田子 以松实、松枝为雅者,乃一时兴到之语,不知大谬茶 
政。 
( 
【评】曰∶好茶好水,固不容易,火候一着,更是烦难,如媒妁一般,谋合二姓,济则 
皆同其利,败则咸受其害。李陵传云∶媒 其短。孟康曰∶媒酒酵也。 ,酒曲也。谓酿成 
其罪也。师古曰∶齐人名曲饼,亦曰媒妁,君子司火,有要有伦,得心应手,存乎其人。 
八、定汤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巳上水 
老,不可食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沫饽,汤之花也。花之薄者为沫,浓者为饽;细轻者 
为华,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渭水;又台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皓 
皓然若积雪耳。(茶传) 
水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 
时。 
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时老汤,决不堪用。(茶疏) 
沸速则鲜嫩,风逸沸迟,即老熟昏钝。(茶疏) 
汤有三大辩∶一曰形辩,二曰声辩,三曰捷辩。形为内辩,声为外辩,气为捷辩。如虾 
眼蟹眼,鱼目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 
声、振声、骇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为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及缕乱不分, 
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蔡君谟因古人制茶,碾磨作饼,则见沸而 
茶神便发,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暇罗碾,仍俱全体,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 
(茶录) 
余友李南金云∶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瀹茶,鲜以鼎 ,用瓶煮水, 
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辩一沸、二沸、三沸之节。又陆氏之法,以未就茶 ,故以第二沸为合 
量而下,未若以令汤就茶瓯瀹之,则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乃为声辩之。诗云∶砌虫唧 
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磁杯,其论固已精矣。然瀹茶之 
法,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若声如松风涧水而遽瀹之,岂不过于 
老而苦哉。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汤适中而茶味甘,此南金之所以未讲者也 
。 
(林玉露罗硕,字大经着) 
李南金谓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此真赏鉴家言。而罗 林惧汤老,欲于松风涧水后, 
移瓶去火,少待沸止而瀹之,此语亦未中 。殊不知汤既老矣,去火何救哉。(茶解) 
【评】曰∶茶经定汤三沸;茶录酌沸三辩。通人尚嫩,伯渊贵老, 林别出手眼,高君 
因以驳之,各有同异。各取死机,三沸而往,三辩随之,老去嫩来,无有终时。 
又评∶定汤谈说似易,措制便难。急即鼎沸,怠则瓦解。须具燮阴阳,调鼎鼐,山心水 
味始 
九、点瀹 
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瀹时壶盖必仰,置磁盂,勿覆案上,漆气食气,皆能 
败茶。(茶疏) 
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若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 
量投 
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 
。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茶录) 
握茶手中,俟汤入壶,随手投茶,定其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