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 >

第88章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第88章

小说: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悖凇兜啦亍房萍际妨系恼砩舷铝私洗蠊Ψ颉!   
    丁贻庄对道教与古代科技关系作了专题研究,发表了《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3期)。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李申《略谈道教与古代科技》(《文史知识》1987年第3期)、任法融《道教与科学》(《文化艺术报》1988年3月9日)、王传宗《论道家、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决定性贡献》(《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郑镛《略论道教与科学的关系》(《漳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华文《道教与古代科技》(《华夏文化》 1994年第5期)、贺圣迪《道教与科学相互影响及其同文化的关系》(《上海教育学学报》199 6年第1期)、王黑特《道教与现代科学》(《山西民族与宗教》1998年第2期)此外,一些学者还就道教中的科学思想作了研究,主要论文有:黄世瑞《(化书)中的科学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周瀚光《道教中的科学技术思想》(《上海道教》1996年第3期 )、夏宗经《道教神仙信仰的潜科学价值》(《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詹石窗《玄武信仰与古代科技思想之关系》(《道韵》第4辑,中华大道出版社,1999年2月)。    
    对道教与科技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论著还有丁贻庄“道教炼丹术与古化学”、“道教与医学” ,郝勤“道教与养生”(载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盖建民《金丹篇》、《仙药篇》(载卿希泰、詹石窗主编《道教文化新典》,中华道统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胡孚琛、吕锡琛《道教通论:道家·道教·仙学》对道教方术的科技内蕴作了论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主编《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也对“道学与科学技术”、“ 道学与医学”、“道学与养生”作了专门论述。    
    道教医学研究道教医学研究是近20年道教研究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取得的成果也较丰富。    
    首先,关于道教医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丁贻庄定义云:“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盖建民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几种流行的定义与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道教医学概念辨析》,《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1期)他进一步探讨归纳了道教医学存在的四大特点:一,道教医学在性质上属于宗教医学的范畴,它不同于一般的医学分支,带有明显的宗教神学特征;二,道教医学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包罗宏富、多样性的特征。它与传统医学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手段上既有相合之外,也有相异之点;三,道教医学具有精华与糟粕同在、科学与玄秘共存的双重性;四,道教医学模式是一种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治疗和信仰治疗为一炉的综合性医学模式,建立在道教宇宙论、人天观和身心观基础之上(盖建民著:《道教医学导论》,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1999年2月,第328~413页。)    
    其次,关于道教与医学的关系。魏启鹏探讨了《太平经》与东汉医学的关系(《〈太平经〉与东汉医学》,《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郭起华发表了《从葛洪和陶弘景看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钟肇鹏探讨了《道教与医学养生关系》( 《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金棹《东汉道教的救世说与医学》(《世界宗教研究》19 89年第1期)从宇宙论、治国论和治身理论三个角度考察了早期道教救世说与医学的联系;其它文章还有刘仲宇《道教对祖国医学贡献简述》(《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丁贻庄《道教与医学》(《大自然探索》1988年第4期)、陈森镇《道家道教对中医学发展前期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江幼李《道文化与中医学术的关系》(《中医杂志》1995年第8期)、李延斌等《道、儒、释三教对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年第10期)、郭树森《中国道教医学论略》(《开放时代》1996年第6期)、刁宗广《儒、道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刘翠清《中医与道教》(《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年第6期)、郑晓红《道家对中医养生康复思想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王志萍等《试论道教文化与中医学思想的发展》( 《中医文献杂志》1999年第2期)。此外,杨宇还着重翻译介绍了日本学者在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研究方面的成果(《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2…3期,《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    
    盖建民近年来专攻道教医学,其博士论文对道教与传统医学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道教医学研究专著《道教医学导论》,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道教医学的专著,填补了学术空白。(参见《中国道教》1999年第4期、《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李养正等《道教医学导论》评介)作者认为道教与医学,有其历史和逻辑必然性。从历史发展来分析,先秦道家思想、易学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这就势必为日后两者发生联系打下了基础。一方面,以《黄帝内经》为标志建立起来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为汉末以来道教义理的建构、发展及修仙方术的完善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医学思想渊源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道教采取的是“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立宗创教模式,其结果是必然重视医学技术。


第九部分:阴阳和谐——道教堪舆与古代建筑思想道教与科技研究百年(4)

    从宗教与医学关系的内在逻辑上分析,医道两家有其共通的课题,在以长生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义理体系中暗含着重视医药的逻辑因子。道教的宗教诉求,无论是长生还是度人都离不开医药手段。这就必然促使道门中人自觉研习医术,将医术纳入道法之中,从而形成宗教与科学奇特结合的产物——道教医学。(《道教医学导论》第441…417页)盖建民还具体考察了道教医学流派产生的三步曲及其演变发展的轨迹,剖析了道教医学流派在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三,关于道教医学的研究。盖建民发表了系列论文:《道教医家杨上善、王冰考论》 (《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3期)依据道书文献和相关史料对杨上善、王冰的道教医家色彩作了辨析,同类文章还有《唐代女道医胡愔及其道教医学思想》(《中国道教》1999年第1期) 、《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医家及其医学创获》(《中国道教》1999年第3期)等。他还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历代知名道医及其占同时代医家的比率进行了统计分析(《道教医学导论》第473…4 81页)。其它论文还有高兴华等《试论葛洪对古代化学和医学的贡献》(《四川大学学报》19 79年第4期)、姜春华《道家和医家》(《中国哲学史》1988年第5期)、陈克勤《论孙思邈在针灸学术上的贡献》、谢文宗《孙思邈对祖国医学的重要贡献》、姚远《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纪念孙思邈诞生1400周年》(以上均刊于《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等。    
    第四,关于道教医学思想研究。卢国龙探讨了道教贵生思想学说的渊源(《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3期),黄渭铭发表了《道教养生思想的特点与方法》(《厦门大学学报》1993 年第1期),卿希泰、盖建民对道教生育观及其现代意义作了专题研究,指出道教生育观强调宝精节育、注重人口生态平衡,有现实意义。(《道教生育观考论》,《中国哲学史》1998 年第2期)这方面的成果还有盖建民《道教医学思想简论》(《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3期)、《道教房中术的性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1期)、盖建民、詹石窗《道教医学模式及其现代意义》(《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王晓《道教医学的哲学思考》(《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等。    
    第五,关于道教医学文献及具体医药养生术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颇多。朱越利《〈养性延命录》考》(《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对中国第一部养生集的资料来源进行了详细考证,并对《养性延命录》所保存的先秦至两晋的思想材料、医书佚文和道经佚文进行了考辩。盖建民对宋元明清道教医学文献作了系统考析(《宋元道教医学考论》《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4期;《明清道教医学论析》,《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1期)。    
    丁贻庄对道教养生资料进行了汇编整理(《宗教学研究》总第1、5、9期,1982年8月、1984 年4月、1987年4月)。李远国系统整理并出版了多部有关道教养生术的著作,其中《中国道教养生长寿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2月)介绍了道与长寿、饮食养生术、气功养生术、房中养生术与养生方等;《道教炼养法》(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11月)介绍了道教炼养法的源流、理论、各种方法等。陈耀庭、李子微、刘仲宇合编《道家养生术》分总论、守一、存思、导引、吐纳服气、胎息、服食、内丹、房中、起居、其它类,分类介绍并辑录道家 (尤其是道教)有关养生的理论与方法(《道家养生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具有知识性和实用性。王庆余、旷文楠所著《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 994年7月)侧重于道医治疗技术,重点介绍了道医七诊、道医与运气学说、道医点穴、按摩术、道医气功诊疗及道医方药举要等。盖建民对道教符咒治病术所内蕴的医药、心理治疗因素的合理“内核”作了系统研究(《道教符咒治病术的理性批判》(《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4期)。    
    其它成果还有孟乃昌《道教与中国医药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郝勤、杨光文《道在养生——道教长寿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丁贻庄《唐代服气养生论》(《四川中医杂志》1989年第5期),王家《彭山道教铜印与道教养生》(《文史杂志》1993年第6 期),刘国梁《道教营养学散论》(《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2期),谢彦红、胡孚琛《道教服饵派的仙药、美容方及食疗方》(《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年第3期),蒋力生《论道教服食方的价值和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2期),张钦《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