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

第27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27章

小说: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油是过剩的,但是在2010年以后,石油短缺会日益严重,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画这张图的智囊团于是就提出很多建议,说什么美国必须制订石油储备政策,避免发生石油危机。   
  但是,注意,这张图没有提供石油价格的信息。尽管分析家给两条曲线标明了〃需求〃和〃供给〃的名称,但这两条曲线根本不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我们被耍了!供给曲线描述的是价格和供给量的关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图中的这两条曲线并没有显示出这些关系。   
  图中所谓的〃过剩〃和〃短缺〃同样是误导人的。过剩的定义是在某一价格下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而不是在某一时刻〃供给〃大于〃需求〃。市场上的价格在过剩的时候肯定会下降。短缺的定义是在某一价格下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而不是在某一时刻〃需求〃大于〃供给〃。市场上的价格在短缺的时候肯定会上升。   
  这张图没能说明市场过程的供求原理。它没有承认价格在市场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如果在一段时间当中石油需求的增长超过了供给的增长,市场价格就会上升,以反映其边际价值和边际成本。不会出现日益严重的短缺,也不会持续短缺。相反,价格上涨会让使用者节约石油。   
  简短回顾   
  我们延续了上一章的主题,游戏规则通过塑造动机影响供求条件。   
  动机是会变的,比如,对自由市场过程实行价格管制。如果价格管制有效,那么在无意中就会导致市场失调。   
  价格上限是法律规定的最高价格。无论对汽油还是别的东西(比如公寓的租金)设置价格上限,都会导致短缺。价格竞争会被非价格竞争或非货币竞争取代。法律规定的低价并不能消除商品的稀缺性,甚至连降低稀缺性都做不到。   
  价格下限是法律规定的最低价格,例如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没有技术的劳动力的最低工资。如果价格下限有效,那么就会在无意中造成过剩。以农产品为例,过剩的部分通常被政府收购,这代表了财富从消费者(他们要承受较高价格)和纳税人(他们要承担较高的税负,为政府支持农产品的计划出钱)手中向农民转移。在最低工资的例子中,过剩表现为有人找不到工作,他们不像过剩的农产品一样还有政府兜着。那些在最低工资水平下还能维持工作或者找到工作的人的生活会好过一点(和他们在自由市场中能挣到的生活相比),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实在是太不走运了。   
  禁酒和禁毒使市场转入地下。在犯罪方面有比较优势的人会成为这个竞争过程中的接班人。   
  东西、地点、组织都不会缴税,只有人缴税。对某种活动征税倾向于减少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机会。   
  没有一条经济学法则说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如果你认为我们可以在价格决定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成本之间选择,那你就错了,因为供给过程和需求过程决定了所有的成本。   
  相对的成本会根据供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供求过程定出的价格就可以反映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人们就能知道怎样使用才最节约。   
  在商业社会中,价格可以反映商品相对稀缺性的变化,可以协调人们的活动。   
  当资源不归私人拥有,或者决定其用途的游戏规则不明确时,商业社会中的合作就会更困难。   
  很多人使用经济学术语和概念的方式是误导人的。揭穿他们的说法是经济学家的能耐。         

第46节:促进经济增长(1)         
  第20章 促进经济增长   
  20。1 谁富,谁穷?   
  20。2 历史记录   
  20。3 经济增长的源泉   
  20。4 外国投资   
  20。5 人力资本   
  20。6 石油来自于我们的头脑   
  20。7 经济自由度指数   
  20。8 私有产权的发展力   
  20。9 亚洲记录   
  20。10 亚洲之外   
  延伸阅读: 国家间GDP比较的难点   
  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仍然继续生活在贫穷之中,他们的情况比所谓〃发达〃国家的居民在经济衰退到达顶峰时所经历的还要糟糕。确实,当今世界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一些经济系统比其他经济系统表现出色得多。我们还没有普遍认可的标准可以用来清楚明确地比较不同经济系统的绩效,确定是否加拿大比美国表现更出色,挪威比瑞典表现更出色,或者瑞士比上述国家中的任何一个表现更出色,但是,我们不需要任何复杂的绩效测量工具,也可以知道这些国家中任何一个的经济系统都比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孟加拉或者世界上众多其他极度贫穷的国家的经济系统表现出色得多。   
  经济系统是一种社会系统,人们通过这个社会系统合作创造资源和使用资源,满足彼此的需求。为什么一些系统比其他系统成功得多呢?这就是本章的主题。当然,有些国家一开始自然资源就比其他国家少。但是大自然的恩赐不同,不能用来解释富裕的新加坡和贫穷的印度或者富裕的瑞士和贫穷的尼日利亚之间的巨大财富和福利差距。人口比例也不能用来解释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所有或者是大部分显而易见的差异差距。荷兰3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1600万人口,爱沙尼亚4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养活的人口只相当于荷兰人口的1/10,相比之下,荷兰要富裕得多更不用提荷兰人民自己围海造田造出了大块土地。   
  20。1 谁富,谁穷?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更多人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世界银行,定期发布《世界发展报告》,该报告总结了每个国家经济系统的运行表现,其中把国家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三类。   
  高收入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西欧国家、以色列、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文莱、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等一批靠卖石油致富的小国,以及一些更小的国家,它们现在是或者一直以来都是富裕大国的附属国,比如法属圭亚那、荷属安的列斯、关岛等。   
  更多的国家被世界银行划分为低收入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每位居民的年均收入低于1000美元(现值)。这些国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占世界总人口的3/8;全世界有2/3的人口都生活在低收入国家。其他低收入国家还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前苏联分裂出来的较贫困的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和几乎所有中非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从墨西哥到南美洲最南端的拉丁美洲诸国(除了尼加拉瓜、洪都拉斯、海地和圭亚那,这些国家是低收入国家),南非,北非诸国,从希腊、土耳其到伊朗、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中东国家,1989年以前曾属于苏维埃帝国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另外还有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世界银行区分国家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用国民生产总值(GNP)除以人口所得的数值。因为世界各国总收入和总产量的计算者强调国内生产总值(GDP),而GNP很多时候实际上和GDP相同,所以我们在解释这种贫富标准的意义和局限的时候,会着重于GDP。   
  20。2 历史记录     
  1999年美国的人均GDP是30845美元。印度为2248美元,不到美国的10%。与1820年相比,美国1999年的GDP增长了超过500倍。与1820年相比,印度1999年的GDP增长了不到20倍。* 区别在于经济的增长。这段时间里,美国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而印度的经济增长微不足道。为什么两个国家的境遇如此不同?   
  在一些人看来,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肯定回答是剥削。经济增长依靠的是可以投资于生产资本的初始盈余资本。世界上的富裕国家利用其军事霸权征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实力较弱的国家,盘剥被征服的人民,用榨取的盈余资本推动它们自己经济的发展。当欧洲国家接触到世界的其他国家时,〃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他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辽远地方,做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说这句话的是亚当·斯密,不是卡尔·马克思。但是斯密也提到,他们所做的不合正义的事体与很多的〃蠢事〃掺杂在一起,他自己的观点是,英国这个最有野心的殖民强权国家将更多的资源花费在维护帝国方面,而不是收回这些资源获取回报。他也许是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帝国迅速崩塌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它们没有给殖民强权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   
  剥削论是对当今贫富国家强烈对比的一种普通解释,然而,埃塞俄比亚等世界上一些最穷的国家,从来不曾被其他国家和地区征服或殖民,而瑞士等一些最富的国家,从来不曾征服或殖民其他国家和地区,由此,产生了反对剥削论的基本观点。军事力量看上去比经济增长因素更有影响。但是,毫无疑问,经济增长最初是在西欧被发现或者说被发明的。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庆祝之前的100年里〃资产阶级社会〃多产的成就时,他们几乎只着眼于欧洲及其分支(即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情况。在这些国家以外,人均GDP一直增长平平。   
  1848年以后,经济增长也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里,每个大洲都至少经历了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高速经济增长。1950~1973年,全世界的GDP年均增速为4。9%。结合同时期的人口增长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人均GDP年均增速为2。9%,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在区区25年中,全世界人民的实际平均收入就几乎可以翻一番。但是1950~1973年是增长额外迅速的年份。1973年之后,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略为减缓。苏维埃帝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因此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在欧洲及其分支,经济增长普遍维持在至少足以让人均收入在50年内翻一番的水平。在亚洲,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经济平均增速足以让实际人均收入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翻一番。   
  20。3 经济增长的源泉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因为一些国家创造了条件,让它们的绝大多数人民可以从事专业化的工作,可以进行交易。稳定的社会秩序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基本的前提,在此社会秩序下,法制完备,人们有理由自信地启动项目,他们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够享受到成果。   
  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思考是经济发展其实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人、资源和制度。但是,人实际上是一个既定因素。我们当然希望人们能更友好、更善良,但实际上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也无法直接控制大自然是否赋予我们资源。我们希望有更好的天气,更富饶的土地,但是这都不是我们的选择能够直接决定的。然而对于支配我们的互动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制度,我们还是些许控制权的。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基本制度(比如法制),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供给或人力资本投入的水平。这些制度给出游戏规则,在这些规则下,我们相互作用,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