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

第32章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32章

小说: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却没有攻破金长城,只好向荒凉的西部用兵。这又说明了,即使是这时的金国,仍然是可以抵抗成吉思汗的。

  号称险奇的万里长城,庇护不了中原大地,仅仅是金长城自然也不是蒙古铁军的对手,真正让蒙古人止步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有意思的是,这支让蒙古人望而却步的守卫金长城的军队竟然也是蒙古人。游牧于嫩江的蒙古杜尔伯特部,是金国的附属,成吉思汗对一直时叛时服的杜尔伯特人无可奈何,这里一直是金的势力范围。一次,成吉思汗的堂叔带着手下进入杜尔伯特境内,竟然被杀得只剩孤身一个。一直到1214年,蒙古国南下战争屡屡胜利,逼得金国都城从中都(今北京)迁至南京(今开封),蒙古部将哈萨尔才从南面〃定辽西诸部,北趋浯剌、纳浯二江〃(《蒙古秘史·续卷一》)。这纳浯江即是嫩江。至此嫩水流域才进入蒙古帝国的版图。金长城是从背后被攻破的,从此,它失去了军事意义,也就湮没无闻了。 
第122节:黑龙江省的得名


  黑龙江省的得名

  按通常的理解,黑龙江省中的〃黑龙江〃,自然就是黑龙江这条江,或是黑龙江流域。其实这是误解。

  黑龙江省来自〃黑龙江将军〃。

  咱先说〃将军〃。这里的将军,跟通常说的将军是两码事。这个将军是清代设置的上马管军下马统民的省一级军政长官,但比省级的巡抚要大,相当于八旗中各旗的都统,大多设于少数民族地区。

  现在的辽宁一带,曾设奉天将军,后改称盛京将军;今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部曾设宁古塔将军,后来宁古塔将军移吉林乌拉,称吉林将军;今新疆北部设过伊犁将军、塔尔哈巴台将军;今蒙古国设过乌里雅苏台将军。上面这些将军,其实全是简称,全称应该是镇守某某等处将军,或镇守某某等处地方将军。盛京将军全称就是〃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盛京是城名,〃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可以理解成,镇守以盛京为中心的地区的将军。奉天、宁古塔、吉林乌拉、伊犁、塔尔哈巴台、乌里雅苏台也全是城名。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十二月,〃庚子,郎谈使黑龙江还,上罗刹犯边事状。命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率师防之。建木城于黑龙江、呼马尔,分军屯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十月,上至五郎河行宫,奉太皇太后还京。丁未,群臣以台湾平,请上尊号,不许。癸亥,以萨布素为新设黑龙江将军〃。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抗击沙皇俄国的入侵,于现在黑河市爱辉镇黑龙江左岸(今俄罗斯境内的维笑勒依村)筑瑷珲城,设置镇守瑷珲等处地方将军,因瑷珲城又称黑龙江城,所以又称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黑龙江将军的得名,按照各地将军得名的通例,也是以城为名。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中的〃黑龙江〃就是黑龙江城,而不是黑龙江这条河,更不是黑龙江一带。

  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辖地,是从宁古塔将军辖地中分出来的,东北至外兴安岭,东南至松花江,西北到额尔古纳河,西南至科尔沁草原,面积比现在的黑龙江省大得多。但现在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一带等松花江流域地区当时仍属宁古塔将军,后属吉林将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属黑龙江省。因为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属地基本上就是黑龙江这条江两岸,如果〃黑龙江〃是江的名,就不能再使用〃等处〃字样了。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黑龙江将军移驻黑龙江江右岸的达斡尔族城堡托尔加城(今爱辉镇)并称此地为新瑷珲城,黑龙江将军及副都统均移驻新瑷珲城。而江左岸的黑龙江城称旧瑷珲,设守尉镇守。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根据将军萨布素关于墨尔根〃首尾易制〃的奏请,黑龙江将军驻地移至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但仍沿用黑龙江将军之名,未以墨尔根将军称。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黑龙江将军再迁至齐齐哈尔,直到清末。黑龙江将军虽迁,但是名称却没有更改,仍然是原来的黑龙江将军。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黑龙江设省,废黑龙江将军。从此一直称黑龙江省。因年代久远,新黑龙江城又以爱辉为名,极少有人使用黑龙江城,人们就忘了黑龙江将军的真实意义,而误以为是出自江名。

  1924年7月12日,县劝学所所长王纯乐、前县议会议员陶孜诚等向黑龙江省府交递了《索还江东六十四屯呈请》(《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其中说:

  查黑龙江省瑷珲县治原名为黑龙江城,其区域系跨黑龙江东西两岸而居。初则将军驻于东岸,黑龙江省即由此而得名。继移于西岸,即今瑷珲县城也,再迁于墨尔根,三迁于齐齐哈尔,即现在之省垣也。而迄今尚称为黑龙江省者沿于此也。 
第123节:上海与下海


  上海与下海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游览在黄浦江上,毛泽东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毛泽东说:〃应该有。〃

  毛主席的话,如同在黄浦江中投下一块大石头,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

  找来找去,还真的找到了。在虹口区发现一座叫下海庙的小庙,位于昆明路73号。

  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从前,这一带多是渔村。渔民出海打鱼,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这座小庙,奉祀护海女神妈祖。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位于虹口区昆明路73号,始建时仅有房屋9间。嘉庆年间荒塌,又重修。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又购地8亩多,逐步扩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增建后殿等10余间。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被日军炮火焚毁。1941年起,重新修建。

  为了寻找下海人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时候的它,小得不能再小,而且破烂不堪。

  庙小故事多。上海人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

  当时,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着,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

  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得名。

  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但是最后成名是因为酒。

  上海本是河流名。后来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因为酒,上海务的名气也像酒一样逐渐有了度数。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

  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是上海的经历。

  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

  明初,因吴淞江河道已经严重淤塞,另外开挖了一条新河,这条河大致是现在的苏州河下游。于是,下海浦被抛弃了。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下海浦渐渐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下海没有了。只有一个残破小庙下海庙,记着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经上海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修复下海庙。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有意思的是,庙中有一块纪念碑,落款处刻的是〃上海下海庙〃。上海、下海肩并肩,又坐在一起了。 
第124节:1928年前没有〃井冈山〃之名


  1928年前没有〃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是无人不晓的地名,现在有井冈山市,有井冈山风景区,井冈山也确实是一座山的名称。人们多以为,井冈山的名也与其他山的名称一样古已有之。其实在1928年之前并没有井冈山这个名称,是红军到这里之后才有了〃井冈山〃。

  从1928年之前的文字记载中,现在还找不到〃井冈山〃这三个字。1930年出版的《吉安县志》中记有,吉安县有个井冈市,明朝时这里设过井冈巡检司。这是提至〃井冈〃二字的最早记载。可是,这个〃井冈〃在现在的井冈山东北300多里外,与我们所说的井冈山并不是一回事。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来到现在的井冈山,但是当时并没有井冈山这个名称。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是1928年写的,写作的地点就是现在的井冈山,但是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井冈山,而是说〃大小五井山区〃。大小五井,指的是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边界江西一侧山区,即现在的井冈山。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写了个报告《井冈山的斗争》。在这篇文章中〃井冈山〃一名出现了十多次,并且不再提〃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是用井冈山代替了大小五井。这是〃井冈山〃三个字首次真正在文献中出现。

  当时战斗不断,关于〃井冈山〃三个字,也没有人过多注意,因此,也没有留下井冈山代替大小五井原因的记载,我们现在也只能推测了。

  首先,大小五井是当时江西省遂川县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五个村落的总称。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与当时红军占据的范围相比要小得多,用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说明不了红军的活动地域,所以得选用一个能够说明红军活动区域的地名。于是,有了井冈山。

  其次,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表述上也很不简洁,在战斗很频繁的时期,这样的表达很不适应战争的需要。改以〃井冈山〃三个字代替,就明确、简练多了。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井冈山〃这个名称呢?

  在江西省罗霄山脉万洋山五指峰北有一个叫井江山村的村庄。井江山村四面是高山,村在中间,像在井里一样。因当地方言〃江〃、〃冈〃不分,又演变成了井冈山村。估计,是用这个村子的名,代替了〃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毛泽东是个语言高手,对地名也特别注意,可能是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这个地名。

  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时期,〃井冈山〃并不是一个山的名,而是指红军割据的地域,包括山地、村庄、城镇。 
第125节:被蒋介石误读的〃黄埔〃


  被蒋介石误读的〃黄埔〃

  〃黄埔军校〃中的〃埔〃是个使用频率极低的字,如果不是因为有个黄埔军校,恐怕没几个人知道有这么个字。现在,黄埔军校的〃埔〃读pǔ,字典上就是这么写的。其实〃埔〃字本无pǔ这么个读音,是硬让蒋介石等人给错读出来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埔〃字,有两个读音,一、读pǔ,〃地名用字:黄埔(在广东)〃。二、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