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第102章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02章

小说: 伤寒杂病论义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易见,惟少阳发热,有太阳疑似之辨,故独论其难知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塞热,尚未
吐下,脉沉弦(通行本作紧)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湿服一升,日
三服。

少阳为病,论经气枢转之义,必以开阖为转移;分形层膜膈之间,当由皮腠而内犯。
兹曰“本太阳不解,转入少阳”者,谓初中太阳,未经治逆,但在外因为引发之缘。邪
客皮毛,不得外泄,乘少阳经气之虚,内入以转陷于膈膜之内,虽曰病始太阳,实则无
异自病。经曰:中于胁则入少阳。盖以示经气之畔界,非谓越二阳而直中也。入少阳则
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者,以腠理外闭,郁胃气布濩之门;膈膜内结,格胆阳升降之路。
津气内凝于膈,故硬满以生;胆汁上溢于胃,则干呕不止(胆汁入胃则呕,入肠则利)。干
呕者,声多而物少;默默不能食者,木气乘土之正象(即胆邪乘胃之义,默默但恶食之意,非
全不纳食)。胃气不得外宣,胆阳不得下降,胆溢与胃逆并至,故为是证。但二阳篇内最
多合并之条,故转入少阳者必太阳自罢(即不恶寒是也),证见往来寒热,发作有时,且


伤寒杂病论义疏 
—327—

病机尚未吐下而转坏者,乃得为少阳正病。病在少阳而脉象沉弦者,明邪气内结于膈膜
之间,脉气必内平于筋膜之分(十二菽平于筋之分者也),故阳微结者,脉象亦沉(在外者皮
肤为阳,筋骨为阴,平脉辨证之理,要当脉依证断,证依经断),不得以在沉便属入阴,遽指邪
陷厥阴之内。《脉法》曰: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是知少阳本病,脉弦细不浮,或气
结之甚则应指必见沉象。与小柴胡汤畅其升达之气,当表里和而寒热并解。且以见太阳
柴胡诸证,脉浮盛而微弦者,皆太阳兼系少阳之候,不得曰过经而转入也。

少阳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痛甚则呕逆,此为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
实甘草汤主之(通行本佚)。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按本汤通行本误作四逆散,见《少阴篇》)

柴胡芍药枳实破,水渍,炙干甘草炙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按古本柴芍枳草汤后原缺煎
法,遂转录〈少阴篇〉四逆散方后之文,后详加疏释,悟方后加减,病情与少阳不合。宁波周君岐隐,
更通函讨论,爰补拟煎法十八字,并附注错简之由,以存真相)。

此示少阳府邪上逆之证。曰“少阳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痛甚则呕逆”者,明胆
阳以两胁为升降之道路,其气则布于三焦,其汁则游于络脉。凡藏府之生化也,皆气为
用,以汁为体(凡藏府分泌之液以及脂膏精髓血水,皆汁也)。气无质则气无所生,质无气则
质无所用,质以生气,气以使质。六府之气行于脉外,为五藏之外卫,故六府者传化物
而不藏。惟胆藏精汁,是为奇恒之府,故其气内畅心荣,外疏肝络,常然并脉而行,卫
气逆而荣郁而不通,不能则真邪相攻,神伤为痛。胆气不得通降,必内陷面上溢于胃,
故令呕逆不止(以气有动静,必痛甚则呕甚,痛缓而呕止)。所以然者,以少阳气上逆,胆府
不降故也。经曰:胆气溢而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名曰呕胆。脉象当弦而上关上,宜柴
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枳实下气,甘草和中,芍药平肝,柴胡疏胆。盖胃逆当降,胆
逆宜和,明见病知源之治,固不必以生姜为呕家之圣药也。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
法治之。

少阳之邪,在半表半里之界,故有屡经误治而柴胡证仍在者,《太阳篇》其例甚多。
今云若吐下发汗温针,明治经数逆之后,或因吐伤气而为悸,或因下亡血而为惊,或发
汗亡津而胃燥,或温针灼荣而火逆,皆可致谵语之变。若谵语而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仍
往来寒热者,即为柴胡证未罢,论治仍在少阳(《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篇》有“发汗多,亡阳
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一条,即此柴胡证不罢之治例也),
证治未离柴胡诸法,不得称少阳坏病。必柴胡证罢而谵语仍在者。方得谓病已转坏,以


伤寒杂病论义疏 
—328—

谵语乃阳明、少阴、血分热结共见之证,故必详审所犯何逆,以法治之。或下实以和胃,
或清荣而治心。求源施治,亦无定法可执者已。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在阳明有三阳合病,在少阳亦有三阳合病,但在阳明,两阳之邪悉合于胃,故见腹
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诸证,热虽在经,已有阳明无所复
传之象。今本篇所谓三阳合病者,盖指两阳之邪悉合于胆,故其脉则浮大上关上,其证
则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所以然者,以三阳俱感于邪,外有太阳之表,内有阳明之里,
开阖不得,邪不得泄,合并内陷,悉注于枢转之内,胆气热则神昏而善眠,少阳之正象
也(胆汁泛于胃则呕,入于肠则利,溢于脉则合心气之热而善眠)。阳气下起至阴,上出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精阳气上走之窍,卫气动则行阳,静则行阴,今证欲眠睡,目合则汗者,
由卫气因目合而行阴,阳邪以行阴而内薄,阳入必内与阴争(合目则阳气收藏于内),故外
迫津泄以化汗,虽为盗汗,伤属阳强有余之变。三阳同时受邪,其人当卧不能起,但欲
眠睡(但与少阴欲寐不同,少阴证之欲寐,必一味沉重,外证或下利,或手足厥冷,必无汗,与此有
天渊之别)。凡三阳合病,必不能起于床,经所谓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是也(语
见〈著至教论〉)。外证必醒时微感恶风(醒时必开目),合目将睡,则怫然身热,濈濈多
汗。以无躁烦之变,故知邪未入阴,留注三阳界。病为三阳之合,乃脉至独见浮大(太阳
脉浮,阳明脉大),反不兼本经弦细之象者,因三阳并论,少阳之气当不能胜二阳,譬之
开阖两阻,自无心显其枢转之用。此平辨至精之义,所谓权轻重之妙,而活法之至微者
也。假令脉变稍殊,方治宜随进退,苦脉但浮大者,宜白虎汤加人参、桂枝为剂;苦合
目时脉转急弦,开目汗多,旋又浮大上关,宜小柴胡法加桂枝、白芍、石膏、牡蛎治之。
本证复用虚实之辨,若口渴发热,脉浮大外盛者,此为有余,宜用竹叶石膏汤清其经热;
若不发热不渴,脉浮而按衰,便为虚候,又宜人参桂枝汤温里固表。于是知证同而脉异
者,固未一例求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柴为阳去入阴故也。

此所谓伤寒六七日者,概一切传经转属之变,明或系传经之证,则六七日六经遍传,
不入于府,即当大邪已衰,复还之表而愈;或不传经之证,则无论发阳发阴(发于阳者六
日愈,发于阴者七日愈),至六七日,亦当邪退而解。今六七日已过,乃其人外无大热而内
加躁烦者,此为在阳之邪已去,入陷于阴故也(入阴指邪入脉内,渐及血分之候),入阴则身
热虽在,亦非发汗可解。盖少阳既为二阳开阖之枢,复作三阴转系之纽,故病至少阳,
为自阳入阴之界,或入太阴而暴烦下利,或入少阴而心烦不眠,或入厥阴而心中疼热,
脉象必由浮转沉,或涩或沉细。愈无定期,证定象,非见病知源,鲜不误治者矣。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
邪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329—

上例以心荣强弱见阳去入阴之机,本条就胃气盛衰知阳尽阴受之辨,盖以明邪气之
或解或陷,经气之或止或传,莫不由因体异秉府藏气血偏盛之变。兹所谓“伤寒三日,
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者,此指传经之证,第日一经,至第四日便当入阴。假令其人
能食不呕,则里和不病,上为三阴不受邪也。由此知病邪之传或不传,仍以见证为主(与
阳明少阳证不见为不传者一例),不可预度,有传一二经而止者,有遍传六经而不罢者。但
三阴之不受邪,全恃胃阳为之外蔽,胃和必能食不呕,胃不和则府气内陷,邪便入阴,
如太阴受邪腹满而吐,少阴受邪欲吐不吐,厥阴受邪饥不欲食。病情进退之机,无一不
关于胃。故胃气衰则诸脉皆虚,胃阳亡则水浆不入,推而至于百病生死吉凶之占,莫不
皆以胃气之有无而为决也(但呕之与吐,证既微殊,而呕吐又各有寒热之异。凡胃寒而呕或欲吐,
皆为不传之候,《太阳篇》所谓若静者为传,颇欲吐者是也。至三阴传经之呕,多为热气上冲,声重似
哕,其气发自少腹,西学谓下腹反射所致是也。学者宜明辨之)。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乃概言大为病进小为邪退之意。但少阳脉小之义,
别有微旨,以少阳脉弦而细,细为血束,弦则气凝,转小则应指自和,血气之争内解,
小者脉者虽小而圆润和柔,形体不变之谓。伤寒三日,三阳为尽,见少阳脉小,则弦细
之象已去,故知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藏气法时之义,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一日之春令也,稚阳初王,故以属之。
少阳经气得天时之助,各以王时而解;其邪进者,又名值王时而甚,此六经通例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330—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下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属湿土之经,秉温润之化,其经气内根于脾肺,外充于肌肉。经曰:中央生湿,
其溽蒸(溽言生精,蒸言化气)。明中和湿润之化(胃为阳土,脾为阴土,皆主中气,故称土为万
物之母。中气者,谓得五行中和之气,不偏不倚,乃能生化。经以土之德为濡,濡者润也,得其平则不
濡润,过其度则为湿邪),所以生精气,灌脉络,外荣肌肉而内养府藏者也(经曰足太阴气绝,
则脉不荣肌肉)。任冲主先天运化之源(任合太阴,冲合阳明,西学所谓主荣内藏之神经,即任脉
也),脾胃主后天运化之源。阳明司气,太阴统血,以其居气血之中,为生化之府(故曰
中府),故阳明为行气于三阳,而太阴为行气于三阴(三阳经气之运行起于胃,三阴经气血之
运行由于脾,三阴三阳,各有开阖)。足太阴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水谷肉食入胃(西学谓
人体荣养取于食料,以蛋白质、淀粉、脂肪、水等为要素,即水谷肉食合化是也),磨化未极精细,
降而输入小肠,小肠合木火之化(食饱则心气下注,胆气走之,甲木可以生丙火,故小肠温度极
高,府藏中以胆与小肠为热盛),金石之外,无物不消(故曰消化。凡金石之品,入肠胃只能化其
性纳入血管,不能化其质也,故用时须研极细,方使质性易出),合化之中,水谷血味并用(胃主
消化水谷,脾主消纳血味),取其合化之汁,精者输之于脾,上肺奉心,化而为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