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第133章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33章

小说: 伤寒杂病论义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辨,学者能约八脉之治,统于正经(如奇经八脉治属十二经之例。释详《脉法》)。析百病之
因,归源气血,则变虽万殊,邪不空见,批却导窽,目无全牛,痉之类痉,盖亦至奇而
至恒也。古医经之论治,每难以一例凡,尚未臻本论一贯之域(如《内经》举肺移热于肾,
传为柔痉,《干金》谓温病热入肾中则为痉。此盖以督属肾之意,但肺移热于肾,亦不必定成痉病。又
如谓小儿风痫,热甚亦为痉,此则偏重内因,然成痉亦不独为热。病有干移,邪有经府,古说多可为集
义之助,学者当博观约取,不可执也)。近者西学东渐,其论神藏之病,至繁赜矣。然亦逐末
忘本,不能纳外合以会归府藏,统病源而约以气血,析义虽详,无补证治,学者博观约
取,不无集义之助,而本论高远已(西学论脑病至详,而不能归纳奇经之治,统属于正经,归源
于气血,只知就脑治脑,故脑病终无治法。知治十二经治气血,即以治脑,则法法皆可治脑,且亦无治
脑之专剂矣)。

太阳病,发热无汗,及(通行本误作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此示外因成痉之例。督为太阳之里,治属太阳,凡病涉奇经皆由病有宿损,加新邪
相引,遇缘触发,非太阳病悉当致痉也,发热无汗,为太阳表实之证,因太阳病有发热
恶寒、无热恶寒及发热恶风之异,故曰及恶寒者(通行本误作反,太阳以恶寒为正,不得曰反,
其误明甚)。发热无汗恶寒,太阳伤寒证具,当头项强而身体疼痛,卫闭荣郁,病舍经筋,
若督脉内伤,一涉神藏,即项背强直,遂发风痉,以寒性刚劲,故曰刚痉。所以然者,
寒邪外中,则经筋津液凝冱,脉气涩渗,外燥闭其内湿,因令司神之经,燥强拘急。病
由外致,发其汗则荣气外和,燥湿调而筋脉之强直解矣。古谓寒湿成痉者,仅明致变之
一端,亦有谓之风痉者。盖缘风动之由,在于寒热吸引,因二气之屈伸,成燥湿之易位。
故凡痉病无不证兼燥化,燥者液涸之候,其致燥之因不同,则求源之治,亦非正治所能
赅矣(润以治燥,谓之正治)。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当为中风之象,其证必兼恶风。若不恶风者,便属阳
明,不属太阳也。今但曰不恶寒,而不曰恶风,知痉病虽见太阳项背强直之表,不必定
见恶风之证,以发热汗出,卫开荣泄,即为风鼓玄府之象。风性和缓,故曰柔邪。因风
致痉,名曰柔痉。柔痉由汗出过多,经筋内燥而外湿,治当达荣滋液,使卫阳内交,而
荣气外和,法虽异用,乃所以调燥湿之异位则一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433—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此统论刚柔二痉,而辨其顺逆之治。经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
于风。《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所谓或湿或风,皆但举一端,未明
燥湿异位之变。但无论刚柔成痉,外湿则经筋弛纵,外燥则经筋拘急,欲和其燥湿之偏,
必赖脉道渗营,营卫开阖之用。今脉沉而细,以太阳经筋之病,见少阴在里之脉,沉则
卫陷,细为营束,营卑卫惵,津液涩渗,则燥湿之调和不易,又太阳少阴,经相表里,
心肾气陷而脉沉且细,审经气之难以外合太阳,故知为难治也。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发汗太多,则经筋外湿而内燥,当为柔痉。凡治逆皆由体变,同一发汗太多,阳虚
者则亡阳,阴虚者则亡阴。若其人奇经不病,虽过汗亦不成痉也。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风病,指风邪伤于经络,风为阳邪(经曰,病在阳,名曰风),性急,易于化燥。其中
人也,发热腠泄,头痛项强,恶风洒淅,汗出不解,以风病上行(经曰:风病行于上),藏
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荣气内郁,故头身俱痛),外不得泄(故汗出不解),善行数变,卫
开营郁。法当助荣气,使从外解,而反下之,风邪随陷,外湿内郁(即未出之汗),筋脉
转燥(下后必转无汗),卫陷入荣,因致成痉。盖风病误下,成外燥内湿之变,必证见无
汗恶寒,反成刚痉(若奇经不病,亦不成痉)。医不悟下令邪陷,乃误认证象在表,复发其
汗,引津外越,内湿外注,使脉内荣枯风动,治经再逆,而燥湿两易其位,遂致真邪相
搏,阴阳两伤,湿令筋弛,燥令筋急,一弛一张,手足拘急,此病象由督及跷,而变化
则仍由体异。阴虚化热者,则脉弦而急;阳虚化寒者,必脉弦而紧。治当相体定治,无
定法也。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经云: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
脓。兹所谓疮家者,赅一切痈脓之证,脉热肉败,证久沉绵,荣气既伤,卫阳又郁,虽
身疼痛,血痹气阻,即有客邪,亦当养荣和外,不可通发其汗,发汗则液亡风动,血枯
筋急;而痉病成矣。凡素秉血虚,及亡血扑损,妇人产后,皆当禁汗。举疮家者,示血
虚阴弱之例云尔。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
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此正示痉病之证象也。盖正经(十二经为正经)为府藏之分司,奇经为气血之别使。
所以立形者气,所以御气者神。八脉为司神之经,髓海属神明之藏,但神之为用,不能


伤寒杂病论义疏 
—434—

离气血而独行(此言平人,非以概修真之士};故必气血病而后司神之经乃病。就本条病象,先从正
经释之。身热者,足阳明病;足寒者,足少阴病;颈项强急恶寒,足太阳病;身热合之恶寒,证又不属
阳明,而为太阳之表;头热者,足太阳病。面赤者,足阳明病。目赤者,足少阳病(在阴则属厥阴,肝
气通于目故也),头动摇者,风性上行,三阳之经气俱上逆也。独卒口噤,背反张,为证
象特异之候。阳明之脉,环唇入齿,太阳之脉,挟脊上项,乃太阳无脊背反折之文。阳
明无胃实口噤之例,故知病属奇邪(奇邪,即奇经之邪),不同常理。所以身热足寒者,证
由太冲内厥,肾气逆行。所以颈项强急恶寒者,证由风寒外伤,太阳表实。时头热面赤
目赤者,阳跷盛而阳气上行也(经曰: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是也)。
独头摇者,阴不维阳,而内风上犯,治属阴维之失。合头摇口噤,知跷维并逆,令环唇
筋急(阳明之经)而口噤不开(阳跷上夹口吻,阳跷所以上逆,由阴维不能维阳,故曰跷维并逆)。
背反张者,经筋阳急而阴缓,此阳痉之为病也。《脉经》论热病,阳附阴,腰以下至足
热,腰以上寒;阴附阳,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亦可为辨证之助。是知痉之为病,
其机在冲阳之上逆,而后跷维并厥,见反张口噤头摇之变,证因由外燥内湿,二气易位。
治当平脉制方,相体消息。但病邪虽涉及奇经,而主治仍不外气血,调其阴阳之偏,和
其燥湿之用,复正经运化之常,则奇邪之病自解。见病知源之妙,叹观止矣(本条叙痉之
病象,而不出方治者,以痉之证象虽如此,但论治则或热或寒,或虚或实,当平脉为准,不可一例)。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此承上痉病,论误汗转逆之变。若医见外证恶寒,速发其汗,不解身热足寒,为太
冲上厥,因误汗而引津外越,内湿与外寒相合,故白寒湿相得。因痉病身热恶寒,本为
阳厥于上,今汗发其阳,则在表之卫气益虚,不但恶寒不解,反更加甚。发其汗已,指
汗出之后,其脉当变象如蛇。如蛇者,谓举之似滑似紧,而按之奔逸,有屈曲左右弹手
之象,此属外湿内燥,血阻气奔,气郁则化湿,血涩则化燥,病关冲督奇邪,乃有异常
之变。凡病涉神藏,如癫痫脑病之类,得蛇行之脉者,则髓道内损,必为难治。脉之效
象,不可以定名而拘,尤非世传二十八脉,所能尽其变化,即参合《内经》喘横丸泥省
客之文,亦难穷六经荣卫波荡之象。学者宜求之气血象势之本,一心向往,而自得藏真
先见之妙,则又执方寸之规矩,可以尽天下之方圆也。

暴腹胀大者,为未(通行本作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冲司腹气之街,暴腹胀大者(若不涉奇经,则必不暴腹胀大。尝有病蛊胀,单腹胀大,病起
无端,一夕而腹大如鼓,皆缘奇经之损,始见病变之速,否则如水肿大腹,未有不以渐至者也),此
邪循冲,下合阳明,自荣而外出于卫,虽为未解,尚为邪正两实之候。脉如故,谓象仍
如蛇。反伏弦则邪转内陷,自卫而复入于荣,故当成痉。更有病痉而暴腹内陷者,当脐
陷下如盘,呼吸引动,此带脉与肝脾俱陷。治当以和荣通痹之剂,参合制方,腹起则痉
当自解,亦难治之候也(余常治同里周氏子,病痉而腹陷如盘,汗出发热,脉滑而数,初以桂枝白
虎汤加参治之,汗止而痉未解,脉转伏弦而涩,与桂枝、当归、红花、白芍、半夏、丹皮、茯苓、附子、
川芎之属,腹陷渐起,调理弥月乃瘳)。


伤寒杂病论义疏 
—435—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凡外因之痉,病本风伤于筋,藏合相应,则内系厥阴。厥阴主风木之藏,故旧释亦
称风痉(《千金》名曰风痉)。痉之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者,谓其象紧而似弦,加平
直少往来波荡之势,所谓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上下动,形容其平直而无起伏,应指直上
直下,如木之浮沉于水),属于督脉是也(此《脉经》之辞)。脊强反折形于外,而脉至亦内
应平直之象,气血先见之义,可深思矣(凡外因痉初起,宜桂枝汤加葛根。加感于寒,变为刚痉,
必发热无汗,下葛根汤所主治者是也。若府阳盛则传阳明,必发热汗出,宜承气辈治之。若藏阴盛,必
连少阴,当手足厥冷恶寒,宜桂枝汤加附子治之。病有传变,治无定法。本条痉脉赅内外因言之,既见
身体强直,脉来必微兼浮直之象,若小儿惊风,但手足拘急者,则不必定见平直之脉)。

痉病,有灸疮,难治。

血虚者,法当禁火。痉为风伤血脉之证,灸以成疮,营气热而化腐,知血虚令脉道
少渗营之力。疮家法当禁汗,因灸变疮,已成再逆,故知难治也。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弦,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
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
十二枚,擘

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此承上示外因成痉证治之例。外因成痉,必当邪始太阳。兹虽不冠刚柔,论治应属
柔痉。不著汗出者,略辞也。盖痉病以津液越出(此指越出脉外),外湿内燥为正因,故
亦以风邪伤筋,外证自汗为正象。假令痉象已具,即外证无汗,苟非太阳表急之诊(表急
即表邪为急,论所谓急当救表者是也。即指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之类),宜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