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第71章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71章

小说: 伤寒杂病论义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者,此指本当汗解之证,即兼见里热,如二阳并病之例,太阳未罢,
不可先下,若舍表攻里,而复下之,必令表邪内陷,因成坏病,此为误治之逆,若先发
其汗,待表解而里尚未和,即转属阳明,复成下证,此由府阳偏盛,病缘体变,非治之
误,故为不逆。序例所谓发表攻里,治有先后者此也。二节示治里通表,为奇恒之变法,
曰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者,此指本当下解之证,如头痛有
热,当与承气之例,即外有身热(与发热不同),乃里热内结,令表气不通,宜攻里而后
表和,若舍里攻表,反发其汗,必令津液越出,汗多热甚(义见《脉法》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条),
因成坏病,此则误治之逆,非病机之自变也。若先下之,待里和或表有余邪未解,即更
小和其外,治不为逆,盖攻里宜缓,救里宜急,此为常法。有治表而里自和者,如二阳
合病下利之例是也;有通府而外始解者,本条所引头痛有热宜下之例是也。师以例随文
见,恐学者玩忽,故更约其法而条记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
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本条承上更举救里宜急之例,以示表里先后之法。盖泻实,谓之攻里;温中,谓之
救里。攻里宜缓者,恐下早令表邪内陷也;救里宜急者,恐里虚而表邪亦内陷也。其为
治不同,而所以调阴阳使和之旨则一。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明证
由误下,伤脾肾之阳,令下利清冷,谷食不化(冷利谷不化,谓之清谷),非协热之为利也。
脉必沉而迟弱,外证仍身体疼痛不解。此时若舍里攻表,必致虚人误汗,吐下不止之变,
故治当以救里为急,救里即以升卫阳之陷也。待下利已止,清便自调,脉转浮弱,复身


伤寒杂病论义疏 
—221—

疼痛不休者,比里证已和,更当以救表为急。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者,聊示温
中和外之例。曰宜者,示当临病消息,随证加减云尔。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

上条示误下转坏,致成救里之变。本条明不经误治,亦急当救里之例,此所谓病由
体变者也。病发热头痛,证象太阳之表,脉宜浮盛在外,今脉反沉而在里者,此非邪入
阴经,乃病在太阳,而其人肾阳素弱,强寒外迫,卫气内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
其里者,不差,谓医曾发汗,或已自得汗,而病不解,身体疼痛仍在,外证全属在表,
但平反沉之脉,知证表而脉里,为真气内抑,不能外与邪抗,非先救其里,温肾阳以壮
卫根,则邪且内陷少阴,虽发汗亦终不得汗(盖汗出虽源于谷精,非藉肾阳蒸发、无以化气四布,
犹地气之不能上腾以为云,则天气亦无由下降而致雨也),故不治其表,而径以四逆救里,俾肾
气内温,卫阳外布,表里气通,必濈然汗出而解。此与少阴表邪,相似而实不同。少阴
表邪,为阳邪中于阴经,经在里而邪在表,故仍当以麻黄细辛外发其汗,惟佐附子以温
固阳根。本条则病在阳经,真气内陷,故头痛身痛发热,全同太阳,惟脉反沉为异,治
当但救其里,温里则卫阳内充,亦犹通府而表气外和,虽法有温凉补泻之殊,乃同一见
病知源之治。若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之证,外证已解,而余邪留于经络,又不得拟
脉沉急当救里之例,以本无里急之证故也(本条因有头痛之证,在表则为外寒,在里则为肾虚,
复有发热之证,在表则为客邪,在里则为阳越,故一见脉沉,便当救里,此所以平脉辨证,二者当合论
也)。平脉辨证之道,积义则殊途同归,执一斯触处皆误,所谓一贯之旨,盖亦微矣。

四逆汤方(通行本阙人参)

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
枚,干姜三两。

太阳病,先下之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
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本条辨致冒之因不一。所谓冒者,神不清之状。盖因表里之气,有怫郁未知之处,
故又称曰郁冒。表邪未解,可以致冒;大热薰蒸,亦可致冒;亡血复汗,表里俱虚,皆
可致冒。故病有轻重,冒亦有轻重。轻者神昏不了了而已,重者至不省人事。本条义分
三节,首言因虚至冒,曰太阳病,先下之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
者,此言本属阳盛之体,病得太阳,当发热恶寒,虽非传经,亦见化热之证。医不解太
阳未罢,但见有热,遽尔下之,表未解而下早,故令未愈,因复发汗,表虽因汗而解,
治失先后之法,虽阳盛之人,不致成下利清谷之变,然终不免令表里俱虚。下早使表邪
内陷,复汗令里气外越,表里之气,乱其常序,故令怫郁不和,因以致冒,此虚而郁冒


伤寒杂病论义疏 
—222—

者也。治当审气血消息,调其偏胜,则阴阳和而冒解。次言表未解亦可致冒,曰,冒家
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此言冒家亦犹淋家、疮家之谓,必素秉气虚多痰,
一感表邪,辄令昏冒,故曰冒家。冒家素虚挟痰,发汗易动冲气,遂令痰气上蒙清道,
今不言发其汗则愈,乃曰汗出自愈者,示当相体定治,施温中化饮之剂,使阴阳和而濈
然汗解,故曰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而不曰发其汗则表和也。其义可深长思矣,次
言内实亦可致冒,此言热气薰蒸,胃浊干心之候,曰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盖谓汗出
表和,冒当自愈,假令病邪变化,阳气过盛之体,表和而冒仍不解,复察其里尚未和,
即己经汗下,仍可更下,但不可大下,宜调胃承气少少与之。本条大旨,所重在证为共
象,即就郁冒一证而论,表里寒热之因悉备,非通见病知源之义,未有不虚虚实实者也。
惟冒证属虚者尤多,《金匮要略》曰: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又曰:冒家欲解,必
大汗出。则治冒尤当慎妄攻之戒,学者洋焉。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
汗出而解。但阴脉实(通行本误作微。宋本有一作尺脉实五字注)者,下之而解。若欲
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此示举按分候表里之法。停者,匀也。阴阳脉,指浮沉言之。太阳病为在表,脉必
浮盛外鼓,虽有风寒缓紧之异,但既从浮见,当无不出强入弱,来盛去衰。太阳病尚未
解(此言未解者,言病人尚未服药,宜乎未解),外证当发热恶寒,表邪在则脉必浮盛,决无
外出于皮肤之动,与内还筋骨之动,其力相停匀者。若师到切其脉,竟浮沉出入,应指
若一,成去来从容无力之象,既不能浮盛,又不能数盛,便是阴阳俱停。今不曰浮沉俱
停,而曰阴阳俱停者,以太阳之脉,当阳浮阴弱,虽伤寒浮紧之象,左右弹手,其力必
盛于外出之动,而内还之动,不及脉来之力强也。今曰阴阳俱停,则知阳浮已变与阴弱
相停匀矣。夫太阳病而得阴阳俱停之脉,必其人腠理素疏,真气不足,故师切脉而能决
其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以虚家得表,故常振栗,腠理疏泄,应易自汗,既阴阳俱停,其
病已解,或得汗而表证仍在,或乘虚而外邪复感,宜用人参桂枝汤,或黄芪五物汤,补
虚温中,随时消息。此虚家外感法也。以下更续举二例,曰,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此言师到切脉,下指轻取浮部,脉已转为微弱,是浮是鼓之象已去,必在表之邪,先已
得汗而解,盖表不解则浮象必不去,汗未出则表邪必不解,今得阳脉(浮部脉也)但微,
故知当先汗出而解也。曰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者,此言师到
切脉,见浮取阳脉已和,惟重取沉部,脉象转实(阴即沉部),知外解而邪已入里,治当
从下而解,但据阴实之脉,不言痞满燥实之证,故亦不可峻下,曰:若欲下之者,自具
迟回审慎之意,且调胃承气,亦下剂中之缓剂也。所谓阳脉但微,阴脉但实,二者便非
阴阳俱停之象矣。本条意曲辞晦,最为难晓,大旨示邪不空见,中必有奸之义,学者当
深思而熟玩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
汤。


伤寒杂病论义疏 
—223—

此重示太阳病发热汗出之病因,由于荣弱卫强,邪风外袭之故。兹但举太阳病,而
不冠中风者,明伤寒既有脉浮自汗之条(伤寒脉浮自汗出,《义疏》释为厥阴中风一条是也),
中风亦有脉缓无汗之例(大青龙汤主治之第二条是也),是知辨证之要,惟在审表虚表实之
分,不必划风寒泾渭之界。本条所重,在辨外感之发热汗出,由于邪风之中。邪风之中,
由于荣弱卫强,卫强则疏泄太甚,内鼓荣气以发热,荣弱斯秘固乏力,外泄阴液而自汗,
以病因在风邪伤卫,故发热自汗,外证必仍兼恶风。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桂枝为达
荣之剂,所以温畅经脉,鼓舞胃阳(以姜、枣和中,加啜粥故也),助荣气之开,以达邪于
表。凡荣弱而心阳不振者宜之(若心虚而血分有热者忌之),不必分伤寒与中风也。假令汗
出而不发热,多属卫气之虚,发热而汗不出,半为荣液之涸(此言发热无汗之属血虚者,与
伤寒表实脉浮紧者不同),故必发热与汗出同见,乃为荣弱卫强之候。今本条不列伤寒、中
风,而仍冠以太阳病者,示发热汗出之证,惟病属太阳者,始为邪内之候,其他见于杂
病者甚多,或病涉二维之伤,或证由气血之损,非可执邪风一因。桂枝一法,以概发热
汗出之治(前有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法一条,所重在藏无他病一语,审知
藏无他病,则属外因也明矣),故重言以明辨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
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
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
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萎实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
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
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
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此示表邪乘虚,内陷腠理之证。盖太阳为六经门户,各经皆可转属。病由体变,本
无定程,兹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者(亦作中风五六日伤寒),明邪陷腠理之变,皆
在病后数日之间。因其人腠理素疏,气虚血弱(所谓五六日者,与传经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