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

第12章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12章

小说: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西方的宇宙理论完全是两个事情。你用易经八卦去推算点其他的事情是可以的,要用在自然科学就是乱用了。而你要用西方的自然科学或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中国易经八卦和其他神秘现象也是不可能的,是永远都不会有结果的。我们要搞中国的传统理论,就应该认可“水阴根阳,火阳根阴”,而不能用西方的知识来予以实践证明,不要进入这种思维的误区。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这是一套专门的理论,需要专门的时间,设立专门的课题才能进行阐述,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通书?乐上第十七》: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燥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前面我们已经谈了礼乐的关系,这里我们将重点讲乐。圣王在上,制订礼法,修教化,才能三纲正,即三纲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九畴叙,治理国家的九类大法都得到运用和实施,中央和地方,地方与百姓等各种关系都调理得有序;百姓大和,大应读太,即百姓太和。我们看到紫禁城里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是根据《易经》乾卦中所提:“保和大和,乃利贞”。就是指天下百姓处于非常和谐,生机无穷,一派喜气的状态,没有肃杀之气,没有暴戾之气,没有邪恶之气,称之为太和。万物也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不会暴殄天物,即万物咸若。
当整个社会和万事万物都处于和谐的状态时,从而“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天下大治了,衣食足则礼仪兴,礼仪的最大表象就是乐,圣王于是做乐。音乐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在东西方都是共通的。在中国古代朝廷之中,乃至寻常百姓之中,音乐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化工具。从《诗经》开始,朝廷每年都会派官员到民间采风,要如实的了解民间百姓的想法,言论和音乐的内容,并整理记载下来上报朝廷,在汉代就叫乐府。以这种风格作的诗,在唐代以后就称之为“古风”。它不象孔子所批评的郑卫之音,也不象现在迪吧里的迪斯科,使人混乱,迷茫。
古代要宣八风之气,一方面要到民间采风,另一方面要予以纠偏。经过整理音乐才会”淡而不伤,和而不淫“,才能平静人们的心灵,不会使人产生诸多杂念欲望。这种教化的功能是音乐强大的魅力,才能“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象许多古典音乐就能使人心灵平静,并纯净心灵,这种音乐就站到了淡且和的层面。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等,听了以后自然而然就会神闲气定,使自己烦躁的心,冲动的心,打妄想的心平静下来。所以在古代,圣人非常重视乐的作用,乐的教化,所以把《乐》作为六经之一。
“淡则欲心平,和则燥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乐柔而不刚,和而不燥,中而不过,能使万事万物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境界。有位朋友曾对我说水有四态,其中有我们熟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其第四态就不为人所知了,这第四态就是你在放古典音乐时,水的结晶是一个样子,而你放迪斯科的时候,水的结晶就又是一个样子,狮子老虎叫时水的结晶又不一样等等。我们身体内的血液也是这样,当我们平静下来,或禅定的时候,血液也会平静起来,身心就会处于最佳状态,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就是身心得安,身心得养。归结起来就是优柔平中,淡且和,就不会有什么荣辱利害得失是非了,德也就盛了。
人心是脆弱的,其所经常受到的内伤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这种荣辱利害得失是非缠绕在我们的心灵,以至于迷失了自己。但是通过专门的心性修养,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就会提高自己的耐受能力,就会有静气,就会有定气,就会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将之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你就会始终站在优势的地位。天下就会处于中道,就会中正平和,非富裕或贫穷,它不是以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进行评价,指的还是在精神层面上要达到仁﹑义﹑礼﹑智﹑信的中而已矣,其治理也就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境界,反之,天下就会大乱,人心就会大乱。大唐天宝时期,安禄山之乱,并非大唐经济贫穷,那时正经历了开元之治,正处在盛世,但奸臣当道,整个社会脱离了中正平和的轨道,全社会处于萎靡不振,昏昏噩噩的状态,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以至于因为安禄山之乱,导致了整个大唐的衰败与崩溃。而汉文帝时期,全国上下各个领域都处于穷困状态,但通过十几年的教化,却达到了天下化中,治之至也的状态。
“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什么是天地?就是生生不息。老子《道德经》中有云:“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它的责任就是生,在这生的过程中不断地生,就才会有春夏秋冬,四时轮回。《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地。作为我们自身,如何与道相应,如何与天地之道相应。其实现在人类社会最大的真正的危机,是人和自然的矛盾,已经极大的威胁了人类自身存在和繁衍下去的基础。污染已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它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我们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地表水都受到了污染,百分之九十的江河都受到了污染,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黄河,出现断流,每年的流量远远不够沿河流域的使用,以至于对地下水不断超采,很多地方的地质都出现了下陷,出现了空洞。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全世界莫不如此,长此以往,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狭窄,甚至丧失生存的空间。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就使天地不能一贯,天地就会失衡,阴阳也就会失衡,而阴阳要回复平衡,就必然会对人类做出报复,做出惩罚,最终就只有牺牲人类来达到平衡的状态。古代圣贤很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明白这一点的重要性。
“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这里说的是从上古三代以后,特别是西周以后,中国就进入了时治时乱的状态,礼法不修。周惇颐先生所处的时期是北宋宋仁宗时代,算是中国自秦以来上千年时间里最为开明平和的时期,整个社会国泰民安,宋朝皇帝比较看重文治,不乱施刑法,宋太祖平定天下,杯酒释兵权后,就制订了不准乱杀大臣,并立碑明示,整个宋朝时期也就很少杀大臣,就是那些误国误民的大奸臣如秦桧﹑贾似道之流也都没有予以重刑。书院也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周惇颐也仍然批评说“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社会肯定有其阴暗的一面,腐朽的一面,整个宋朝的官员是唐朝的数倍多,但地域却只有唐朝的一半,当时还要用银两向外蕃买和平,百姓的负担过于繁重,冤假错案也是存在的,这就要为当政者指出,使当政者警惕,让社会有预警的时间,及早发现危机,解决危机,正所谓见微知著,要知几。周惇颐就是站在知几的立场上,指出了上述文中所言。现在社会中纵欲败度的事情也相当多,且由于现代技术的发达,其纵欲败度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古人的水平,大大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素质,阻碍了国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应该引起我们从上到下的重视。
“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有些人喜欢让自己的精神进入极端的状态,遂觉得对古人的音乐没兴趣,优柔平中,淡且和的音乐宗旨丢弃,变成妖淫愁怨,导欲增悲。若人心都陷入这个怪圈,那整个社会就会出大问题。靡靡之音盛行,百姓的的心态就不会平和,就会走极端,或情绪低落,或情绪亢奋。在古人看来,如果这样就会“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这在历史上是有着很多的例子可寻,俯仰皆是,这样下去给国家,给社会,给老百姓所带来的后果,大家都可从研究历史中看得到,这里我们就不多谈了。
乐对人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一种冥冥中的一股力量,是非常玄妙的,其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各个层面。于是周惇颐感叹道:“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古人作乐是为了使人心回复平淡,而后人作乐却使人滋生欲望;古人之乐是为了进行教化,排除不良之气,而后人之乐却不足以教化,还助长忧怨之气,使人生暗疾,久之则伤身败命。所以乐可以使人迷,可以使人入魔,或可使人入圣贤。当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有所取舍,是对我们要进行道德修养的考验。乐可以为补药,也可为毒药。要如何认识,如何运用,周惇颐在这章和我们将继续谈论的后面两章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选择。

题目: 《通书》第十讲 
————————
《通书?乐中第十八》: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祇格,鸟兽驯。
前一讲我们就已对“乐”进行了一番论述,这里我们还将继续这个话题。音乐和人心的背离是什么?中国古代圣贤把乐作为经,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儒家六经,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失传,幸好在《礼记》中尚还有一篇《乐记》,还可让后人依此了解我们中国最早的最根本的音乐理论,并了解古代的音乐理论与人心和政务之间的关系。
在《礼记?乐记》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是由人心的感觉而起。在自然界中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声音,庄子称之为天籁,天地间以及各种生灵的声音如鸟鸣兽吼等等,如果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就不能称之为音乐。他和人的情致也有很深的关系。在人与人事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心的喜怒哀乐忧恐惊等七情六欲,会影响人心对乐的感觉,就如《礼记?乐记》中所说:“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阐述了由于人心所处的不同状态会对乐产生不同的感觉和体会。
在《礼记?乐记》中又接着提到:“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