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

第16章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16章

小说: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正确,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我们检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念头,自己心灵深处,就可以发现自己把心摆正的时候并不多,而胡思乱想的时候比较多,是是非非的时候多,真正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时候少。这是因为缺乏了严格的身心性命的修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精纯,没经过洗礼,就没有达到非常高尚的境界。
相比之下,语言则要好一些,它毕竟还要经过思维的过滤才释放出来。纵然有千般万般的不良情绪和杂念,那也只是在精神的层面上流动,是不会说出来的,就是说出来的也都大打了折扣。在语言上肆无忌惮的人很少,就算有,其语言也还是打了一定的折扣。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有些想到的是不可能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更何况有些说都不能说。语言的过失要比心灵的过失要小,毕竟语言要过滤,要加以伪装,包装。行为上的过失就相对更少了,作奸犯科,触犯法律,触犯道德这些行为上的释放,作为人就会更有警惕性,不敢放肆。相比之下,行为的过失普遍低于语言的过失,而语言的过失又普遍低于心灵思想深处的过失。这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必然现象。
尽管有这一规律,但人仍然还是要犯过失,还是经常会在心灵上,语言上,行为上有所失误。这种失误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仁义礼智信上中正之道把握不够,或者对伦理,道德,法律的认识不够。轻就会使自己的语言行为过激,离开了中道就是过,就会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上忽下。无过就必须恪守中道。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由于自己意识不到,就如我们前面所讲“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在认识上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正确,绝对的清晰,这是思维的极限状态。用宗教的话来说,只有菩萨,圣人才能绝对的恪守中道。对平常人来说,只是在理论上说要绝对的恪守中道,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中道。就是本人与在座的诸位也只能细细地去反省,去体会,去琢磨,什么是过?什么是恪守中道?作为一个领导,一个负责人,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本章是由闻过来谈对我们的好处。“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作为一代圣人孔子的门生,七十二贤之一仲由,也就是子路,喜欢别人去指正他的错误,纠正他在语言行为上的过错。作为一个善于接受批评,善于改正错误的人,这是一种极好的美德。历史上圣贤之人,明君圣主等都很看重这一点,甚至重金悬榜求人指正其错误,而现代社会则将此看的清淡了,很多时候都只是喊喊口号罢了。一个人有过就如同身体有病,古人说良言苦口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过错实际上就是个人精神上,语言上,行为上的疾病,有人对此提出批评意见,就相当于医生给人看病下药,是治病,身体才能健康。但是“今人有过,不喜人规”,永远都有这种犯了过错且不喜欢别人规劝的人。
周惇颐身处在北宋年代,自三代以来就有不少这样的人。在《国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周厉王暴戾,胡作非为,百姓有怨言,他便从卫国请巫师来监视百姓,对有意见者予以格杀,以至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用自己的眼神来表达不满。于是周厉王大喜,对召公说现在没人提意见了吧。召公则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果未过三年,民众暴动,将周厉王赶下台,并将其流放于彘。殷纣王残暴不仁,比干进谏,纣王下令挖其心,史上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当权者不喜欢听反面意见,有钱者也不喜欢听反面意见。当一个人有了钱有了权后,意气就很重,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周围的人,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人皆有之。但如果我们能聪明一些,贤达一些,愿意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发现自己的失误,纠正自己的错误,调整自己的行进方向,从而避免给自己和事情带来灾难。现代社会中,那些失败的人,有些是因为决策上的失误,但很多都因为是性格上的失误。
“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本章从内容上看起来很简单,大家都可以从字面上就能理解,但周惇颐在《通书》里将其作为单独的一章是有着深意的。圣人,贤人,小人,他们之间根本的标准就是如何对待过失。在《幸第八》中我们就谈到了“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这两章我们要联系起来一起看,其后我们将讲到的《乾损益动第三十一》,也还将就“过”进行论述。我们的心性修养,如果没有过,就谈不上什么心性修养了。佛学也曾说:如果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人没有过错,也就不可能成圣人。
人若想高明,就必须和自己的过错作斗争,且坚持不懈地与过错作斗争。一个人若连续犯相同的错误,这个人就肯定是个蠢才;聪明的人是不会犯相同的错误的。遇到新问题犯新错误可以原谅,如果遇到相同的问题还要犯相同的错误就不可原谅了。总结经验,规范我们自身的操守,增长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在可能会犯错误的时候而不会犯错误,就会比别人高明。所以高明之处,高明之道就是能够时时警惕自己的过错。
《孙子兵法》中说:“先立于不败之地……先求不可胜,然后胜之”,要先想如何不让别人战胜自己,然后再去想如何战胜对方,要立于不败之地,其前提就是要把自己的破绽,自己可能的过错弥补过来。作为心性的修养来说,就是两条,迁善改过,要在我们的心意识上防患于未然。“诚无为,几善恶”,我们心念一动,就或善或恶,在最根本之处,心灵深处,就把自身的漏洞修补了,改正了,那么我们的语言和行为上就会达到健康吉祥的状态。
易经第二十八卦 大过 泽风大过:过,超过了中道即为过,可为过错,也可为过人之处。其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这是《易经》对我们人格的提示。本人初学《易经》时所打的第一个卦,就是这个大过卦,心中不禁惴惴然,然而我的老师对我说不要紧张,要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其后不久本人身陷囹圄,在此期间我就牢牢记住这八个字,保持自己的风格,保持自己的朝气。独立是人格上的独立,就算是身处孤立无援的环境之中,也无所畏惧,这是一个人的风骨。当我们身处逆境,不被人理解,或受到打压的时候,要保持独立不惧的风范。若能有这样的风范,也就无愧于一生了。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和达之间是有个过程的,是需要一座桥梁的:要先善其身,再因各种因缘的汇集才可能达。
诸葛亮躬耕垄亩,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他,才出山,若刘备不请,又怎么出山呢?又何以为后人所景仰呢?所以独立不惧,要有胆气才能不惧,要有胸怀才能独立,做墙头草是不可能独立的。要在人格上独立,在意识形态上独立,有独到的见解,要卓然而立。遁世无闷,即使为世人不理解,不认识,也不会因此而想不开,不会为此忧郁成疾,要心胸开朗,要看到前面的光明之处。《易经》里面字虽不多,但确能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含有极大的精神能量。
易经第六十二卦 小过 雷山小过:小过相对于大过而言,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小过,小的过错,有些人大过不犯,小过无不断。小过对自身是有益的,哪些有益呢?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过,离中道过一点。遇到不同的事情时,在行为上多表现一点恭敬,或多表现一点悲哀,或在自己的行为上多一点检点,多做一点点无坏处,且会给自身带来好处。这是涉世的安全法则,是《易经》对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面对人和事的建议。在语言上,在行为上,对周边的人和事,对上对下,对前对后,对左对右,要多一点礼敬,多一点检点。礼多人不怪,但不能过余,就多一点点就可以了。要如何把握这个度,就妙不可言了,需大家自己去耐心的细心的体会。

题目: 《通书》第十三讲 
————————
通书?师友第二十四》: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者得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这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在人生宇宙之间,天地之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道,天道,人道。德,得到天道,人道即为德,归结到儒家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我们认识了这五常,得到这五常,将其存放在我们的精神本元,那我们就是有德之人。
“至难者得人”,我们非动物或其它事物,就是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天下之广,兆民之众,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难以用一个既定的标准来予以衡量,而在芸芸众生中,最难得的是什么呢?能集道德于一身的人。在现代,在我们周围,在我们之中,能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能具有道德的人就更少了。有道德的人不仅周围的人会尊重,全世界也会尊重。如孔子也是全世界都承认的圣人之一,且名列首位,作为道德的典范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孔子的思想境界不仅仅是崇高,且理论在现实实践中也是确实可行的。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你处在哪一类中,就在哪一类中进行熏习。跟有德的人在一起,自然慢慢就会有德;和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久了,自己也就会不三不四。当然有定性的人,有静气的人,他可不为之所动,就如周惇颐在《爱莲说》中所写“出污泥而不染”,但毕竟是少数。
大家都已是成年人,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都希望有更高的追求和更高的精神理念,那就应该将道德树立起来。此道德非泛泛所指的道德,那些道德很浅,很薄,也很脆弱,现代人大都不知道自身道德的修养比诸如拜佛烧香更有益。但道德从哪里来呢?“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与有道德的人相处,与有智慧的人打交道,那自身的道德就会有所增长,就如同下棋,常跟高手下棋,则棋艺见长,若老是和低手下,棋艺不长且还有可能退步。大家对儒家文化可能不太熟悉,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修,就肯定会熟悉起来,刚开始可能还难以理解,以后则就会理解了。通过学修,你就能站得高,看得远,你精神的境界就远非他人可比了。
《通书?师友下第二十五》: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周惇颐认识到师友在学修上的重要性,在《通书》里就用了两章将师友点出来并加以阐述。“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道义,铁肩担道义。如果一个人具有道义,那么他在社会生活中就会得贵且尊,就会有极高的声望,就会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敬仰。如果一个人无道义,非仁非义,则大家都会避而远之,惟恐与之交往。这就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信誉的好坏就会很自然的在社会中呈现出这样的因果关系。所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