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

第23章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23章

小说: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替,都没有影响到这一法则。其原因就是孔子的《春秋》,文中就说到:“孔子为後世王者而修也”。
孔子修《春秋》,一方面怀念西周的盛世,另一方面希望国君,各文臣武将能明白这种游戏的规则,尊重这种政治道德。我们周围不少人,都很佩服曾国藩,曾有人说其为什么不去取清而代之,曾国藩满脑子都是《春秋》理念,怎么会愿意去背乱臣贼子的骂名呢。就如曹操已经把持了汉家朝政,也只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敢取而代之,一直到了他的儿子才将汉帝请下台。孔子在《春秋》中所立的王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根深蒂固,影响是极其崇高的,所以后世从汉朝开始,历代朝廷对孔子的祭祀不断,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祭祀之一。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是第一位的,其后才是老庄,道家是对儒家的一种补充。
《通书?孔子下第三十九》: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
这一章还是谈孔子。孔子的建树不仅仅是在《春秋》上,他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道德教育上,可以说是千古典范。做人的准则,政治的准则,怎样学,怎样修,怎样料理身边的人和事,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会有很深的感慨。领导者看了以后,可以提高政治谋略和政治道德;作为普通人,在处于逆境时该如何处。孔子困于陈,粮绝,弟子中有些怨言时,就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他对于各种不同的顺境或逆境,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在《论语》中还可以看到很多隐士,与社会不合作,与政治不合作,孔子并未予以批评,而是以赞赏的态度对待,觉得他们都还是很高尚的。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在相当多的格言都是出自于他。他的人格魅力的确是无穷无尽,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人格魅力最为圆满的。孔子的著作被翻译传到全世界后,都认为其思想价值非常之高,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全世界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孔子首开民间教育之风,把上古三代的政治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开来,并培养出一大批文化传播者,这个功劳在中国历史中是无人可比的。如果我们不能认真看孔子的《论语》,就感受不到他的伟大。而从宋儒开始,将儒学立之为儒教,以区别于佛教和道教,并尊孔子为教祖,将其推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至高无上的。
《通书?蒙艮第四十》: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惟时中乎!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本章讲易经的蒙卦和艮卦。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很有意思的,《通书》又称之为《读易通书》,也包含了四书五经的内容。蒙卦,可以说是知识的起源。艮卦,是知识的终结。蒙卦,山下出泉,艮上坎下。“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基本上引用的是易经的原文,并加了一些改动。人在小的时候,称之为童蒙,处于未开化状态,蒙昧状态,就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状态。怎样启蒙,让其受教育,使其健康向上的发展,这就是教育家需要正视的问题。
“童蒙求我”,是一个双方面的,做为自身究竟是一个童蒙者还是教化者。作为教化者,面对学生的时候,身教重于言教。我正果行,自己就要走正,孔子就说:“未能正己,焉能正人”,己身不正,你要去实施教化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我是童蒙,是学生该如何做。佛学中谈佛性真如本具,菩提自如,圆满无亏,但是我们又身在烦恼之中,这就是个对立的矛盾。烦恼向菩提提意见,烦恼和菩提之间发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我正果行。不管是教化者,还是童蒙者,都必须立足于一点。即“我正果行”。“果行”,果是目的,行是实践,就是要端正和确定自己的目的和实践的方法,并果断的进入学修的实践,是在仁﹑义﹑礼﹑智﹑信上的实践,是要成其为人的实践。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求道,就如同打卦一样,叩神必须要心诚则灵,带不得偷心,带不得朝三暮四之心,不能懈怠心,诚心诚意的去叩求,去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要有正果行的这么一个状态,如果再三是对神灵的亵渎。学习也是这样,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知是这样,求道更是这样。童蒙求我,实际上是放在对道的追求上,还不仅仅是在对一般的知识追求上。蒙卦本身是对知识的一个说教,从一个没有知识的人转变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作为周惇颐这位理学大师来说,他把这个童蒙提高到道上去。
为什么童蒙可教呢?因为“山下出泉,静而清也”。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是自然的一个现象。 山高林密,没有污染,自然泉水清;而进入了红尘地带,各种污染参与其中,自然泉水浊。作为一个小孩子来说,刚出生的时候,就象山上等泉水一样,既清且正,当其成年后,受到社会的种种污染,失去了清净的一面。孔孟常说要保持赤子之心;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能婴儿乎?”;佛经的涅磐经还专门讲一个婴儿行,要修成正果,必须先过婴儿行这一关。保持孩子的单纯之心,洁白之心,赤子之心。“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惟时中乎!”,清静一方面指我们的心静,还指道德的清静,智慧的清静。受到污染,必然就乱,道德不清静了,智慧也不清静了。那么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就乱不决也,就失去了判断的能力。所以慎哉,其惟时中乎!“蒙以养正,圣功也”。“时中”,就是现在,不能离开现在来谈前面所讲的一切。
艮卦,从卦上看,是上艮下艮,即两座山重在一起,止而又止。其原文为“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艮其背就是止其背,孔子就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该你知道的你自然知道,不该你知道的就不要去知道。从一些书或电视上就可以经常看到江湖险恶,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在社会活动中也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是知识的终结呢?孔子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象词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感觉和自己的位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作为下属,你去操心领导的事情,那你也就该下课了。不该你说的不要去说,不该你想的就根本不要去想,如果去说去讲就会有麻烦,这就是政治游戏。
“思不出其位”,要知道自己能力的半径,有些人老是不甘心,要突破自己的半径,本来只有十元钱却要做一百万元的生意,这就是不知止,在《大学》里就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知止,才能定位。定了才能静,就不会受其他事物的干扰,才能踏踏实实的做你该做的事情。现在有些领导会在操作上,决策上失误,就是因为不知止,不知道自己能力的半径,认知的半径。艮卦中还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我们要知道自己认识的半径,能力的半径,另外还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发起,又在什么地方终结。春天栽秧,秋天收割,是知天时,你要秋天栽秧,岂不血本无归。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我们在运筹,在运作,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与时俱进。但是与时俱进后还有一句话就是与时俱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呼相应的。就如同走路,一只脚在前进的时候,必定就有一只脚处于停止状态。做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一个项目结束了,我们才能去开始新的项目。
“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这里是蒙艮二卦一起来谈。蒙卦是山下出泉,静而清也。静则止,为止水能见照,就能象一面镜子,可以观照事物。“艮卦在易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乾卦高高在上,以至于没有高度,其次就是艮卦,一重山重起。其崇高在哪里呢?不该你见的就不要见,静则止,知识的终止,知识是有限的,你要以有限的知识来刻画道,那是绝不相应的,知识不是道,要对现有知识放下。放不下,我们的精神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升华,就会被现有的知识把我们的智慧之眼遮挡住。静则止就是要我们放下现有的知识,来达到一种止的状态。当达到这种止的状态,那所谓的道心就出来了。
这里有一则公案,周惇颐曾经向佛印禅师请教,佛印禅师说:“看一部《华严经》,还不如看一个艮卦。”这是什么意思呢?艮就有言语道断的作用,这样真如也就出来了。如果放不下,你将永远面对的都是知识,只有放下,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你才能知道什么是道。“止非为也,为不止矣”,这都是天机。道是活的,不是死的。道,一方面是无为,一方面又是无不为。道,它有无穷无尽的生机。只有止,只有心灵绝对的空寂,才能生发无穷的生机,才能产生一切,并永远保持这样的空灵状态,止的状态。一万个人照镜子,并不等于就能将镜子装满,再来一万人,它还是可以照。因为它不受,它可以表现你,但你污染不到它,在它那里你无法凝固下来。如果不能静如止水,那就如同哈哈镜,所反映的事物都会变得扭曲,就不是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所以“其道也深乎“,其道理是很深的,不是一朝一息就可以明白和把握的。只有把道放在艮卦的高度上,放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状态中,才能感受到大道的博大精深和实相。道的实相,为不止,实际上又把第一章“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圆之两端,原始返终,又圆到了一起。
我们要把《通书》四十章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一个环,是相同的一个点,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就会比较圆满了。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就是起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