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 txt >

第56章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 txt-第56章

小说: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 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岁以前的“膝头”之教,对吴志剑是深刻的,已牢牢地扎下了根基。老外公的慈爱与敦教,对小外孙起到了异常良好的效用,使吴志剑已初具了良好禀赋,而动乱所带来的巨变与苦难,由于良好的禀赋能面对现实,自我挣扎,就更完善起来。一个只有六岁的“学龄前儿童”,骤然间自己景仰崇敬的朝夕与乐的外祖父变成了受人斥侮的“残渣余孽”,父母也变成了“牛鬼蛇神”,这精神的压力是何等的巨大!物质上更由不忧温饱,不知吃穿何由来,变成了倘不自谋便致冻馁的境界,融融之乐,变成了凄凄之悲,一个如此幼小的孩子承受得了么?    
  逆境,人类社会生活申的低谷。一个不慎成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陷了进去,是惊慌悲观,还是奋力自拔,其结果必然是不同的:前者会伤痕累累,以致一蹶不振;后者倘得奋斗不懈,不仅于脱困,尚有所益,是所谓的“祸兮福所伏”。    
  一个仅六岁的幼儿,一下子变得孤独无依,衣食不能确保,又遭离亲之痛,歧视之困,无异于骤落可怕的深渊,要自拔谈何容易?    
  可六岁的吴志剑做到了!    
  他居然于绝境中寻求到了自力谋生的手段。    
  他居然自处在凄楚苍凉的居室中克服了长日的孤苦,暮夜的恐惧,度过了许多日日夜夜。    
  他居然咬紧牙关承受了因之而来的屈辱与种种苦难!    
  是外祖父十三岁便闯江湖自力谋生的根基与那具体经历的鼓舞。    
  是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的激励。    
  是对外公、父母情深依恋与不与亲长添忧的初始情愫的支撑。    
  他居然能想出并且认真地去到街头拾取人们丢下的烟蒂,那怕风雨中,烈日下,他那有神的大眼搜寻得那样专注,他那尚不足以握住一包香烟的小手,竟拾得那样快捷。拾回去,集中起来,仔细地一个个剥开,收集,一点一点地集少成多,再央求大人去卖掉,换些差可糊口的米粉——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经商的萌芽!    
  他居然以六岁尚需人背的年龄背起行李,在常德通往外祖父接受“改造”的农场的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顶着隆冬的寒风步行十几里,去探望他那甚为敬仰、十分思念的外祖父!虽有外祖母同行,可是同行而已,老人家已步履艰难,不要他扶已是够了,又岂能助他行走?这份天伦之情,这份赤子之心,是何等的深厚与宝贵!    
  他居然在看见外祖父后,没有似一般孩童般号啕欲绝,委屈无以自持。只是见他外祖父赤着双脚,站在冰冷的地上,肩上压着沉甸甸的担子。头发零乱,面容推淬,衣衫破旧,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的外祖父么?”他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是为外公而不是为自己。当他的外祖父放下担子轻轻地摸着他的头,说出“红红是好孩子,红红不哭”时,他果然止住了眼泪。祖孙心意相同,那简单的一句话,两度亲切的称呼,饱含无限亲情,不必哭,哭也无用,何必做无益之举?坚强些、正视一切的含义俱在抚摸、慈目与话外音中!    
  他居然领略了外公的话意,益发坚强了起来。回到常德,一些大孩子骂他“狗崽子”,他权做不闻;打他,逼问他“服不服”,他一声不吭。大孩子气恼的打得更重,问得更凶,他仍是抿紧了嘴唇置若罔闻,直如不觉,直到大孩子没了劲儿了,泄了气,悻悻地离去,他爬起,掸尽身上的土仍是梗起颈项走路。得不到恶作剧的乐趣,大孩子们不再去做“无益劳动”,不再打他通问他了。    
  不是三天,五日,也不是一年半载,可他硬是奋力挺过来了,这多靠了他良好的坚韧刚强的禀赋,凭了这一禀赋度过了人生底谷,也反转来更强化了他的这一特有的禀赋。因而,在他再度陷入低谷时,尽管衣食无着,拣易拉罐糊口,睡公厕栖身,仍能安之若素,以求奋起。    
                顺境不滥    
  人,必须有高尚的志趣,远大的目标,并以不断的学习与奋斗去追求、实现,方可有所成就。立志不高尚,目标不远大,则缺少动力;学习不刻苦持续,奋斗不竭力倾心,则无以保障。“取法乎上”尚且“得乎其中”,何况取法乎下?    
  “复课闹革命”了。有了“复课”,吴志剑就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从家长,特别是外祖父的家教中,他已初具了正大的志趣与目标。因此,他读书极为用心,极为专注刻苦。可那“复课”的后面还有个“闹革命”呢。不是说小学生便闹不得革命,而是说在那种特定的情况下,能“闹”出什么样的“革命”呢?“闹”来“闹”去,闹得只上半天课者有之;只上一堂课者有之,索性三天上两课者有之。“闹”到操场里去还好,“闹”到大街上去,“闹”到家里去,“闹”起闲逛来,“闹”起各种把戏来也大有人在。    
  做墙头草,做水上萍,随风摆动,随波逐流,永远是草、是萍,且被呼为弱草、浮萍,是绝成不了大气候的    
  对“一世皆尚同,愿君泪其泥”的“忠告”、屈原只做不闻,依旧追求不已,虽死不悔,终于名传百世,为后世代代所景仰,这才是有志者的榜样与先范。    
  多“闹革命”,少读书,唯有你,教也学,不教也学;人走了,你不走,都走了,也不走,专注于课堂,埋头于自学。谁逼着么?难道没听过“知识越多越反动”?没见着不读书也照样红?    
  能在大气候与具体环境的直大影响下,仍不改素行素志,是须有坚强的毅力的。    
  不为环境左右,人多荒废我独攻,许多与吴志剑年龄相当、成就相仿的人大半皆是遵循了这一原则。    
  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没有足够的知识想成就大业是断无一例的,有,也是极不正常的。那么从吴志剑的这种学习精神与毅力看,他今日的成就不就有迹可循了么?正是首先具有了这种精神与毅力才读得好书,也在读好书中更锻炼提高了他的这种毅力,更完善了他的禀赋。    
  为国家为人民而学、而用,学以致用,吴志剑才学得更用心,更自觉。一个初中的在校学生,居然凭了他所学习与自修的物理知识,特别是在电视机刚刚在国内出现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时,组装出电视机,并且能给家人看,是怎样的了不起,是怎样巨大的学习成果!因此,尽管对儿子十分熟悉的父母,在看了儿子自制的电视机中的图像后,仍是感到意外的惊讶,以致仍旧难以置信。当然,这是在那成功的前面有着不晓得多少次的失败记录的。而那不知多少次的失败,也不知耗去他多少精力、心血与不眠之夜,也不知有多少次濒临绝望的边缘:大学生,专攻物理的大学生,电器技师,电器工程师,在只听说,尚未看见电视机时敢么,能么?你呢?初中还没有毕业吧?可这些他明知道,却仍自信着:既然已经有了电视机,有了一些有关它的资料;既然是二极管、三极管、显象管的组合,就必有装成的一天!这就是他的禀赋,这也正是他日后赴深圳闯世界的先导式缩影。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多少学生苦闷、茫然,因失望而大发牢骚以致破罐破摔,可他不,他还在“既来之则安之”认真地劳动,做农民就像个农民,乐观豁达,还不时地拍着别人的肩膀劝上两句:    
  “乐观一点儿,坚持下去!”    
  他坚持得最为典型:劳动出色,与人无争,尊重农民。繁重的农务,使大多数学生无法承受,吃罢晚饭几乎都是倒头便睡,而他却借助于原始的油灯坚持读书,沉湎于文学世界,凡能找到的中国古典与世界名著,如唐诗、宋词、鲁迅著作以及印度泰戈尔的诗、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而且越读越为“贪婪”。    
  正因为如此,他下乡不久赶上征兵,在二百名选一中,他被他所在的慈利县境的公社选中,输送到梅州军分区。这不仅他本人,连他的父母对他这个“黑五类子女”能否应征入伍也毫无信心,父亲写信时只是随便提及,要儿子试一试。他以“忠诚老实,正直积极,吃苦耐劳,有上进心”的优良表现,获准入伍,实在是表现极为突出。这又是他在逆境中仍能自持,仍能不断奋力向上的结果,也是他特有禀赋的一次典型的表现与升格。    
  能够参军,在当时知青来说简直如步青云。可他仍是不懈、不惰,当兵就像个当兵的。三个月的紧张、艰苦的新兵训练之后,竟因被司令员一眼看中,被分配到司令部的警卫班,做了司令员的警卫员。在众多新兵中,可谓“出类拔萃”、“独占鳌头”,自然有人羡慕,也难免有人嫉妒,可大多数人是以赞许的眼光看待他的。    
  一正式当兵,就进了司令部,当上了司令员的警卫员,也可谓处境更“顺”了。然而,以他的禀赋,绝不因此而骄,因此而稍有放纵。而是凭藉着这优势的境遇,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敬业殷勤,学习刻苦,司令员又是位性格豪爽、平易近人的老军人,(在老军人中,有多少优秀的传统值得我们欣慰而又骄傲地依恋啊!)不但爱护、关心着这个新警卫员的生活,而且更指导、帮助这个新警卫员的学习,热情而又殷切,见这个新警卫员爱读书,爱学习,就将他自己珍藏的书籍借出来,而且还特地为这个新警卫员出面去借那些他认为该读的书。他对吴志剑讲述戎马生涯以为“传统教育”,许多话曾对他起了重大作用,使他铭刻在心,譬如:    
  “人来到这个世界,要么与世无争,平平淡淡过一生;要么就干一番大事业。男子汉来到这个世界,应该有所作为!”    
  这在以后的生活中,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几乎成了吴志剑的行为准则,也为他“干一番事业”坚定了信念。    
  刻苦的学习,文学氛围的熏陶,再加上军营的沸腾生活,使吴志剑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开始了习作——像他在校学习时组装电视机那样地习作:写了改,改了写,必欲成功地反映他身边的好人好事,要象他组装的电视机那样真实,却更为艺术地反映现实。一直关注下属特别是这个新警卫员的司令员岂能不觉察?一天,将吴志剑叫至身边,豪爽地笑着问:    
  “小伙子,怎么,偷偷摸摸地写起文章来了?”    
  在司令员面前,他毕竟还只是个大孩子,也就大孩子般不好意思地笑了,却无以为答。    
  司令员却很高兴,也很认真,不但鼓励他努力地写下去,还特地安排出时间,找来军区的宣传干事加以指导。较组装电视机时,可谓条件优越得多了。于是,他写的通讯报道便开始见诸《解放军报》了,并渐渐涉猎了文艺体裁,竟然创作出了一个反映部队老干部生活的剧本,而且差强人意,虽说也经过了反复修改,可那终极结果是令人喜悦的。司令员认真地看了,高兴地把他找去,拍着那厚厚的剧稿,赞许地说:    
  “嗯,你这个毛头的小伙子,可以嘛!剧本写得不错,主题切中要害!”    
  很快,司令员就把吴志剑这两个月心血的结晶推荐给了广州军区话剧团。剧团的领导看过之后甚为满意,认为这个剧本情节生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