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材料 >

第1146章

材料-第1146章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为各种众生性的别名。
  「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
  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
  「皆是佛法,谓之是。」
  有也是法,无也是法,非有也是法,非无也是法,非有无也是法;所以法非有无,皆是佛法。此为「是」。
  【川禅师云】「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
  我们本性自在,才是真正的我。「强名」是勉强安立一个名字,说有一个「我」。
  「闻者,听闻也。」「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意思是因缘具足,这时候应该宣讲《金刚经》了。
  「佛者,梵语,唐言觉也。」
  佛,buddhaya。唐,就是当时中国所处的唐朝。
  「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
  觉悟到内心没有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唯心所造。对于外在觉悟到不要染着六尘。
  「又云:佛者,是教主也。」
  佛就是教主。
  「非相而相,应身佛也。」
  非相,是说法身无相;而相,是说感化示现。一切法本来无相,为了度众生示现应身佛。
  「相而非相,报身佛也。」
  虽然有一切相,但不是真正的相,这是报身佛。
  「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不能说有相,也不能说无相,这是法身佛。因为非相,所以不能说有相,「非」指不能说;因为非非相,也不能说非相。
  「在者,所在多处。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树,谓法林也。给孤独园者,给孤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精舍也。」
  祗树给孤独园,涉及到两个人:祗树指祗陀太子布施树林,给孤独园指给孤独长者布施花园,两人共同建立精舍。
  「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
  这个解释太棒了!看了大德的注解,你会感叹真是圣人!去恶取善,意同嫉恶如仇:力图去除恶,却不知道恶的当下就是解脱的本性,还认为有恶可除、有善可取,这样的人称为小比丘。为什么叫小比丘呢?发心小,悟的道理太小。去恶取善,仍存对立,是二分法。善恶俱遣,对善也不执着;对恶人也不会诽谤、攻击、伤害,这样的人称为大比丘。简言之,悟到实相的叫做大比丘;悟到小乘法,去恶取善的叫做小比丘。告诉诸位:嫉恶如仇,只能当世间君子,不能做入位圣人。因为,恶虽然不能为,但是嫉恶如仇,仍有取舍啊!对于恶的,我们应当同情、怜悯,慢慢感化;实在感化不了,我们随缘。面对善的,能够解脱;面对恶的,也能解脱。「善恶」唯心所造,若是悟到实相法,便没有善也没有恶,所以名大比丘。
  「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分别心。小乘四果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佛出现之时。「世尊食时」,到了吃饭的时间,应供的时间。「着衣持钵」,搭衣持着钵。「入舍卫大城」,来到舍卫国。「乞食于其城中」,来到这个城中。「次第乞已」,为了要让贫富的众生平等施舍种福田,不能分别;所以乞食不能分别富贵贫*,不论布施食物的好坏,都要继续沿门托钵,不能有排除、取舍。所以,次第是慈悲之意,令众生平等布施,不选择贫富,表示平等心、慈悲心。「还至本处」,「本处」表面指本来的精舍,内涵是指我们的本心,本性的意思。「还至本处」就外在的事相来指回到祗树给孤独园,其实表示恢复到我们的本心。「饭食讫」,吃完饭之后。「收衣钵」,将钵洗干净、衣收拾好。「洗足已」,把脚洗干净。佛陀当的时代,比丘都打赤脚。
  在台湾,如果出家人打赤脚,会被别人说成是疯子。佛陀在世时,修行人没有拖鞋可穿,只有打赤脚。佛法传到泰国,比丘是穿拖鞋的,所以去泰国会看到,出家人都穿拖鞋;出门也穿拖鞋。所以在南传佛教里,要穿拖鞋才如法,照理说要打赤脚啦!我们中国就不一样,在台湾的话,假如我穿拖鞋出门,别人看了会觉得怪异,没有礼貌。不过,泰国的比丘虽然穿拖鞋,却很有威仪。他们不会骑脚踏车,也不会骑摩托车,比丘骑摩托车只有在台湾才能看到。太空帽(安全帽)没摘下来,谁也不晓得他是和尚!只有我们中国的出家人才有这种情形,在泰国绝对看不到比丘骑车。因为泰国比丘非常重视威仪。我不敢骑摩托车和脚踏车,虽然我骑脚踏车很厉害,从后面都能跳上去,但是不行!人家会指点:这个讲经的法师怎么这样?一点威仪都没有!一旦骑了,从路上经过,女孩子会对你吹口哨:慧律法师在骑脚踏车!拍一张照片,明天马上送给报社:「慧律法师骑脚踏车」。一定会这样,所以说不行!
  「敷座而坐」,表示万缘放下。心不动为「坐」。会看经典的人,看到这段就开悟了,经典到此为止不必再讲下去。外表看起来,搭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回来,洗净钵,收拾好衣,洗完足,结跏趺坐;实则表示佛的行、住、坐、卧,全在如如不动之中。到此经义已全盘托出,即行、住、坐、卧,都必须要以金刚般若无相的智慧观照,所以还到本处,恢复本来的面目。「敷座而坐」是表法:万缘放下,心无所著,名为真坐。
  【李文会曰】「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一切世间之所尊也。食时者,正当午食将办之时也。着衣者,柔和忍辱衣也。乞食者,欲使后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洗足已者,净身业也。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解空第一,是弟子中解悟空性最好的人。此外,还有舍利佛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等等。「偏袒右肩」,佛在世时,比丘右肩是袒露出来的。「右膝着地」,是印度的顶礼方式。与我们中国不同,佛陀时代正确的礼节是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掌。双膝着地、五体投地是中国的礼仪。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佛善于教导菩萨如何护持自己的念头,不要起妄想。善就是善于教导,护念是教菩萨不要起妄念,善护念是教人不要起妄想。「善付嘱诸菩萨」,好好嘱咐诸菩萨要精进修行,不要执着、染著。付嘱是交代,善付嘱是好好地交代精进观照一切法皆空。
  【李文会曰】「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问。」
  「空生」就是须菩提。「德尊年高」,德行具足,年龄长。
  「右膝着地者,先净三业,催伏身心,整仪赞佛也。」
  整肃威仪来赞叹佛。
  「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万法,无可比类也。」
  「我佛性」,我们人的佛性。「无可比类」,无法比类。无可比是因为佛性是绝对的东西。
  「如来者,如者不生,来者不灭。」
  所以不生不灭就是如来。
  「非来非去,非坐非卧。」
  「非坐非卧」,因为佛性的东西,没有外表的坐与卧的分别。
  「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
  因为心常空荡荡地无所执着,所以不管是坐是卧,都保持荡然无碍的清净心。
  「善护念者,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诸菩萨者,诸者不一之义;菩之言照;萨之言见。照见五蕴皆空,谓色受想行识也。菩萨者,梵语也,唐言道心。」
  「众生常行恭敬,乃至鳞甲羽毛、蛆虫蝼蚁,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此佛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也。」
  「鳞甲羽毛」是游鱼飞禽类,「蛆虫」是会缓缓蠕动的虫类,「蝼蚁」是蚂蚁一类。
  「善付嘱者,念念精进,勿令染着。」
  好好交代弟子们,要在每一念精进修行观照,不要分别,要放下一切。
  「前念才着,后念即觉,勿令接续也。」
  前一个念头若是执着,不要让妄想连续,勿令烦恼继续下去。
  所以如果今天听完《金刚经》后,了解了一切法皆空,无常法不可得、不可说,一切随缘,那么下面的经典就不必再讲,回去便能好好入睡,因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谓有刚断决定之心,永无退转也,发心之义。」
  发心的意思,永无退转。
  「阿者无也,无诸垢染也。」
  「无诸垢染」指无垢染、无污染、无烦恼。
  「耨多罗者,上也,三界无能比也。」
  阿耨多罗即无上,没有一个超乎其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无上正等正觉。
  「三者,正也,正见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无不遍有。」
  加被一切众生,全都悟,没有一个遗漏。
  「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三菩提,正遍知的意思,遍知就是一切皆知。
  「云何降伏其心者,须菩提谓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
  要如何降伏我们的心呢?下面佛就告诉他了。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如汝所说者,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着诸法相也。」
  「谛听者,谛者名了,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
  「勿逐语言」意思是你应当了达声尘,不要追逐语言,执着语言。「详审而听」意思是说对我所说的话,要了解道理,好好去悟,不要只听听声音而已。
  「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
  见性,明心见性。
  【黄檗禅师曰】「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
  凡夫总是被境界障碍了心。
  「常欲逃境以安心。」
  逃境指除掉境界,意思是说只要境界不出现在面前就不会生气,只有不出现境界才能安心。其实真正不会生气的人,悟道的人,境界出不出现都不会生气,因为他已经降伏了自己的心。
  「屏事以存理。」
  屏事指除掉事相,意思是凡夫希望了解道理,依道理来做观照,却总是想把事相除掉。
  「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
  凡夫不知这是本心的问题,是自己对道理没有彻悟而障碍事相。本心若通达道理,事相境界对我们又有何妨碍呢?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这一句很重要:「心空」,表示一法无所著,境界自然就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