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材料 >

第1165章

材料-第1165章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殒,就没有了。无所住,就是无所著。
  【黄檗禅师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无所住。若不住诸法相,即与道相应也。」
  诸位!这句话你要好好地体会,若是不住于一切诸法,你才有道可言。「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若有所著,那就不好。非住,就是安住在不好的地方,就是执著。要安住在无所住的地方才是真住。所以若心有住,即成非住。简单讲,修行人要离相才有道可说,著相的话,没有所谓的道。
  「若住于法,即违正教;既违正教,即为非住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怎样论及「如是布施」的呢?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布施』者,菩萨不见有身相可舍,于诸宅舍道路,逢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毁骂捶打,需索财物;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即是布施之义。」
  在座诸位!我们今天听到《金刚经》,应该生起欢喜心。以后若是左邻右舍要打我们、骂我们,或是对我们拳打脚踢,我们就离开,走远一点就是了。挨得起拳头的人就让他打几下,禁不起拳头的人,像我挨不了揍,我就要赶紧走开。有些人七、八十公斤,能抵挡得住拳头的,没关系,尽管让他来,挡他几拳令其欢喜,这样也很不错,喜舍一下。
  「若只分辨是非,顾惜物宝,阻逆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
  分辨是非,我们若只是强辨是非。顾惜物宝,只想保护我们的财产。阻抑其意,就是偏偏跟众生作对,阻抑有抗拒、作对、违戾三种意思。
  这里很重要,佛告诉我们:不要用抗拒的心行于世间,用抗拒的心态面临这个世间,你会很痛苦。什么叫抗拒?看什么都不顺叫做抗拒。看什么都顺才叫做学佛啦,善的也这样、恶的也这样,好的也这样、坏的也这样,是的也这样、非的也都是一样,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一切放得下,这就是真正的佛的本意啊!若是阻抑其意,就是常常跟人作对,令对方产生嗔恨心,即不名布施。
  【黄檗禅师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不肯空心,不肯放下。
  「愚人除事不除心。」
  除事,就是希望自己讨厌的境界最好不要发生。不喜欢的境界,譬如说生了一个逆子就很烦恼,或是嫁了恶夫、娶了恶妻就很烦恼,不顾事实已经呈现眼前。如果碰上对自己很不好的公公或婆婆,那么做媳妇的就一直想要搬到外面住;若是大修行人,你就会很欢喜:这种公公婆婆专门找都找不到,我今天是何等幸运,找到这么会打我、骂我的公公婆婆!好,我就当作修行磨练一下!这是真正好的公公婆婆,他才能够施舍这种逆境给我,要不是对我们这么好的公婆,我们今天还想不到要来文殊讲堂听经,这样也很好。
  不过讲是这样讲啦,若等真的碰上了,还是希望能逃得愈远愈好。菩萨才有能力这么说,这得是菩萨媳妇才能做到这样,真的啊,否则没那么简单。我遇到做媳妇的几乎都是来哭诉的,很少来有到我这里来称赞她公公婆婆的,哭泣、受不了,要么就是被先生气得大哭,感觉很委屈。我说:你要是做法师,那你就麻烦了,像师父这样,被众生当作箭靶,光是气就气死了。你现在只不过一个家庭中的几个成员在扰乱而已,你就受不了了;而我一个人要面对几百万个众生,「内道」、外道,全部要应付,若是没有保持无所住的心境,我要怎么过日子?!我要是看到随便一篇不实的报导,随便写几句话就想要置你于死地的,那我岂不是要气得翻白眼了?
  所以说遇到境界,还是要稳住自己。而凡夫就是不肯空心,恐落于空,怕什么都没有,不知道自性本来就是空。这就是愚痴的人除事相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事。」
  除心就是说心无所著,那就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相现前都没有关系。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贪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
  随方应物,物就是众生,随一切缘,应对众生。舍有大舍、中舍、小舍三种。
  「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施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
  「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
  「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也。」
  火烛在前面,便很光亮;在后面,那么就看不见坑阱。阱,就是坑陷、深坑的意思。
  【李文会曰】「『应如是布施』者,俭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众生。」
  应该这样布施,自己节俭,布施给别人。奢于他人就是布施给别人。
  「若人心口相应,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
  心口相应,心里想的和嘴上说得一样,又做得到。行解一般,就是解行相应。利益于自己,这是世间的人。
  「所学佛法,自然广大,虽具见闻觉知,万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脱了悟之人,岂无利益。」
  所学的佛法,不但通达了,而且肯去做,解行相应,这就是自利又利他,确确实实说到最后也能自利。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意思是,如来说一切诸相,当下就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众生,因为诸相是本空的。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现在为了让大家坚定地相信,便说佛语是确确实实的。真语就是实在的话。实语就是不妄语。如语,如就是一切都是空性的东西,如就是本来一切法都是不动的,称为如语。不诳语,绝对不欺骗他人。不异语,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的完全相同,为什么不异语呢?因为一切法本来空寂,哪有什么不同呢?
  【李文会曰】「迷即种种皆妄,故不真、不实、不如、有诳、有异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实、一切如、不诳、不异也。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将何为异也。」
  「不诳语者,皆得解脱」,绝对没有欺骗我们,一定能够解脱。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没有实也没有虚。为什么呢?实跟虚都是对立的东西。因为如来所得法是无形相的,若要说它实,它什么都没有;若要说它虚,它的妙用又清清楚楚。
  【李文会曰】「此法无实者,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也。无虚者,内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
  不竭就是不尽。
  「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见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
  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简单讲就是不可思议。
  「其惟圣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达此法也。」
  又是讲「离相」,说来说去还是要离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现在反过来讲执著的可怕。菩萨若是心执著于有,有所著而布施,就像人进入黑暗中,即无所见。布施,不管你内布施或外布施,布施金钱或身体、一切种种。如人入暗,就像我们人进入暗室中,没有光明。即无所见,为什么无所见?本性不是能著的东西。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菩萨心不住法,行一切布施,就像我们人有眼睛一样,能见万物。「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字面的意思,你布施若是不住,就像眼睛明亮的人,看到日光普照,清清楚楚。比喻我们心若行布施道,而不住法,就能见种种法、种种色相。相比较而言,布施若执著,就像进入暗室中。
  【李文会曰】「『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见诸法实相,名为菩萨。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见诸法实相,背菩提路,何异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堕坑阱。」
  背,违背。阱,深坑。不见色而住色,不见色就是还没有办法悟到绝对的色性空,悟到色相当体就是空;住色,所以他还认为有微细的地水火风,也就是微尘。《俱舍论》里讲的还有「方分」者,方分就是还有座标的空间。
  「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堕坑阱。」
  「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这里的「色」是指一切外境,指境界,不是女色,菩萨见一切境界,而不住一切境界,譬如见坑井不堕坑井。「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而布施」,你冷静地想想,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都无所著,你看有哪一法能障碍得了他?!
  在座的诸位,现在冷静地想想这句话,学了一小时也好、学了二小时也好,你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境界?——眼睛看到外境的好坏、善恶、顺逆,完全不著!不住色布施,不见色布施,眼睛所见的一切都不执著,你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境界?这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解脱的日子!何必斤斤计较,何必让自己这么痛苦、烦躁,让自己不开心?
  电视里有这样的广告词:「……烦躁!」所以,学《金刚经》比你吃什么药丸都快,对治起来样样顺遂,不会有任何障碍,如果有哪一样不顺,不可能的事!不管你哪里不顺,用《金刚经》这个无相、无所住法对治下去,一切都妥妥当当的!我告诉你,上根利智的人学二个钟头,比有些人学佛一辈子更厉害!因为你学一辈子,也同样是学《金刚经》的几个字而已:「无所住」,都一样。会用功的人,你就单刀直入,一生就受用不尽了。不会的人,回去之后还是照样执著,一心想控制,却还是控制不了。
  「一切诸法,但有假名。」
  一切诸法只有假的名字,没有实体可言。
  「二乘之人,为无慧眼,不辨真假。菩萨即有慧眼,见种种色,悉皆无相。故达摩云:『不见色,即是见色耳。』」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
  这句话是赞叹。将来若是有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能够在《金刚经》里下功夫,他就是佛。受持读诵,受是完全地如法地修行,持是连续不断,受持就是真正去修行,解行相应叫做受持;读诵就是牢记不忘。这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一般都只是读而已,就像鹦鹉学舌,婴儿咿呀学语。可以学样子念一念,每天诵《金刚经》,拾人牙慧,受持却没有。每天都在执著,他怎么谈得上受持?即为如来,他就是佛。因为他如法,以无相去修持。
  【李文会曰】「『即为如来,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进,读诵此经,即觉慧性渐开。应当了悟实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即同如来智慧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