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材料 >

第1739章

材料-第1739章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根斯巴克之前,科幻只是一种文学。爱伦。坡、凡尔纳、威尔斯、柯南道尔这些人,都属于文坛。而根斯巴克和他的读者们不同,他们不是专业科学家,但却是科学爱好者。无论是《现代电工学》,还是后来的《科学与发明》,都不是文学刊物,上面的文章或者是介绍真实的科学发现、发明,或者是作者们纸上谈兵地进行科学构想。
  而当它转型为科幻刊物时,它只不过是把那些科学构想文学化。当一篇描写某个科学构想的文章,加入了人物、情节以后,它向文学迈进了一大步,但文学并不是它的初衷。
  从那以后,科幻开始从文学的小圈子,迈向文化的大圈子。可惜,由于后世作家只是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谈论科幻,由于成功的科幻小说总比简陋、粗糙的科学构想流传得广泛和持久,使得这一转型的意义被大大忽视。在《科幻纵览第七章》《科幻——从文学到文化》中,笔者将会主要分析这些问题。
  第二节:坎贝尔的贡献
  虽然根斯巴克的《惊异故事》因为发行不畅,没有坚持下来。不过,搞专业科幻杂志的构想已经为出版界所接受。1930年,克莱顿出版社创办了《超级科学惊奇故事》杂志,1933年将它卖给了史密斯出版社,改名为《惊奇故事》。并吸收约翰。坎贝尔(JohnW。Campbell)为主编。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科幻文学开始了第一次有意识的文学运动。
  坎贝尔曾经也是一位科幻作家,创作过《黄昏》等科幻名著。成为编辑时仅二十七岁。他决定放弃创作,专心致力于编辑的工作。他把自己在创作中积累的指导思想推广开来,介绍给作者,并作为选稿要求,真正成了“作者的老师”。
  坎贝尔的科幻创作指导思想包括“写真正的科学”、“用现实手法描写超现实的题材”、“用过去式描写将来的事物”、“对科技和进步保持乐观态度”等等。在这些原则中,“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描写超现实情节”这一条最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令科幻文学独立存在的根本。正是这个原则,使现代的科幻小说既不同于它早期粗糙简陋的样式,也不同于二十世纪充斥西方文坛的各式现代派文学和魔幻文学。
  坎贝尔的这些思想并未写成系统论著,而是散见于他写给作者的大量信件中,以及他在许多讨论会上的发言里。作为一个成功的编辑,他也是一大批科幻作家的发现者,提携者,引导他们将科幻小说从一种充满激情但很肤浅的业余文学发展到比较专业的水平上。当时,主力科幻作家们相当一部分作品,其实是他布置的“命题作文”,或者是在他深度改造下完成的。
  由坎贝尔领导的这次有意识的科幻文学运动,被世界科幻界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当然,确切地说,应该是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只不过后来随着美国科幻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扩大,这个运动中建立的创作模式成为了某种文学标准。它的经典成为世界科幻的经典。
  黄金时代的上限是1938年,这一年坎贝尔出任《惊奇故事》的主编。下限是1950年,这时,大批风格不同的新科幻杂志出现在市场上,突破了《惊奇故事》的垄断地位,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当然,关于这个上下限还有其它的一些说法,但大体相差不多。
  第三节:创作于黄金时代
  除了根斯巴克、坎贝尔等开创者大力推动外,推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来临的,还有当时的社会现实。
  1929年,美国经济泡沫破灭,大萧条暴风一样席卷世界。当时,不仅失业工人在工厂门口排起了长队,就是以前的一批“企业家”、“投资家”也沦为街头小贩。国家不幸诗家幸。在经济大萧条的环境中,科幻小说逆势而上,竟然在美国生根开花,走向成熟。
  关于这一点,后来的著名科幻作家兼科幻作品经济人弗雷德里克。波尔(FederikPohl)回忆到:“我那时仅11岁,尽管家中已充满不幸,但在大萧条中也仍旧能感觉得到,在1931年的现实世界与科幻杂志中的光明繁荣的世界之间真是有天壤之别。”(《惊奇的故事》,原载《美国遗产》1989年9——10月号)
  一大批美国科幻作家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奠定了美国科幻的基础。并且成为世界各国科幻作家效法的榜样。这个名单中,有E。E。史密斯、范。沃格特、杰克。威廉森、罗伯特。海因莱因、阿西莫夫等一系列灿烂的名字。
  在《惊异故事》杂志上出现的最有影响的科幻作家,要属“太空剧”的创始人史密斯。太空剧类的科幻小说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了萌芽。这类作品把冒险打斗的背景搬上太空,换汤不换药地使用着陈旧的故事套路。当时,人们借用贬称“西部剧”来称呼这类作品。但是现在,人们在提起“太空剧”时,感觉不到其中的贬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史密斯的作品把太空剧的艺术价值提高了一个挡次。
  史密斯出生于1890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宇宙云雀》早在1918年就创作完成了。但直到1928年才在《惊异故事》上发表。这是第一部将背景放在太阳系外面的科幻小说。而在那以前,凡尔纳、威尔斯等人笔下的太空英雄还只是在太阳系里冒险。二十世纪天文学的发展使得太阳系内部的秘密大大减少,已经不太适合新一代科幻作家们用来作驰骋他们想象力的场所。史密斯开了“恒星际背景科幻小说”的先河。直到今天,这类背景的作品依然是科幻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宇宙云雀》后,史密斯把大部分创作精力都用在写续集上,使得“云雀系列”成为洋洋大观。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年——1995)被视为坎贝尔的门徒。阿西莫夫是俄罗斯人,两岁时随父母逃避俄国革命来到美洲。当他把第一篇稿件投给坎贝尔时,年仅十七岁。在坎贝尔的指点下,阿西莫夫的创作水平迅速提高,从第一篇科幻小说《逐离灶神星》开始,阿西莫夫开始了其漫长而高产的创作生涯。主要科幻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钢窟》(1954)等。
  除此之外,阿西莫夫还是一位世界级的科普作家。他与美国科技界的一流精英们多有交往,可以第一时间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以供创作之用。他的《基地》系列复演了罗马帝国兴衰史,是科幻文学史上经典的史诗类作品。
  由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接近科普模式,与中国科普界曾经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所以他成了继凡尔纳以后,被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科幻作家。在中国拥有一大批“阿迷”。
  不过,尽管阿西莫夫自己说,没有文风就是他最大的文风,但他的文字技巧粗糙,一直是作品的极大缺憾。由于阿西莫夫作品影响面巨大,也使得一些读过他作品的主流文学界的人士误认为,一流科幻作家的文笔也不过如此,惶论其他。1999年,中国的《科幻世界》杂志曾经请《小说选刊》主编冯敏给科幻作者们讲授文学技巧。冯敏说,其他科幻作家的小说他没有读过,阿西莫夫的作品他是读过的,文笔只有小学生水平!
  阿西莫夫是被坎贝尔培养的作家的典型,而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RobertA。Heinlein)则是被坎贝尔发现的作家的典型。海因来因出生于1907年,年轻时曾在部队服役五年,这段经历转化为军国主义思想,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1939年他开始科幻创作时已经是一个三十二岁的成年人了。海因来因几乎是从第一篇作品就达到了成熟状态,并将自己的创作高峰一直持续下去。他的代表作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傀儡主人》(1951)、《双星》(1956)、《星船伞兵》(1959)等。
  海因莱因对美国科幻的最大贡献,在于使科幻文学冲出自己的狭小圈子,成为一种为社会各界认可的“普通的读物”,“阅读的主流”。当他的《异乡异客》在六十年代社会动荡中出版后,作者本人也成为美国的文化名人。
  在海因莱因之前,美国科幻文学界已经出版了大量单行本小说,但海因莱因的作品大大提高了科幻长篇的艺术水准,使科幻文学的“杂志时代”最终结束。1982年,海因莱因和妻子一起来到中国旅行,可惜,那时刚刚开放不久的中国还没有多少人认识这位世界级科幻大师。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没有大量翻译过来。
  西马克(CliffordSimak1904——1988)于1931年在《惊异故事》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红太阳的世界》。后来,在繁忙的记者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创作着科幻小说。他的作品从四十年代开始拥有广泛影响,本人也曾任《惊异故事》的兼职编辑。
  西马克的最大成就在于把乡村背景引入了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以描写科技进步为主题,所以往往也就以城市为背景,毕竟科技不是能够在田间地头诞生和兴旺的事物。直到今天,世界科幻界里专门描写乡村背景并取得成功的也没有几人。这或许也是科幻文学与当今主流文学的一个重大差别吧。
  西马克“乡村科幻”的代表作是《中继站》。在这部作品里,一个银河联邦式的多种族文明把他们在地球上的中继站设置在一处偏僻的美国乡村里,由一个几乎青春永驻的地球农夫管理。
  坎贝尔对科学知识的强调大大提高了科幻小说的内涵,甚至达到了乱真的地步。1944年,坎贝尔的杂志《令人惊奇的科幻小说》上刊登了卡特米尔的《生死界线》,因为该作品逼真地叙述了原子弹的制造过程,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军事情报人员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连副总统杜鲁门都被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了密。这篇作品可能算是世界科幻史上作出了最恐怖预言的一篇吧。
  在黄金时代作家群体中,雷。布雷德伯里(RayHradbury)是一位重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另类。他也是当时极少的能把自己的影响扩展到科幻圈之外的作者之一。布拉德伯里的科幻作品不仅投给科幻杂志,而且投给普通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最后还出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教材里,成为当代美国语言的范文之一。
  布拉德伯里的代表作是《华氏451度》。这个温度是纸的燃点,作品讲述了一个在虚构的未来专制社会里专门负责焚书的审查官员的故事。如今,由于政治记录片《华氏911》的流行,人们再次记起这位前辈大师。
  布拉德伯里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霜与火》中,人类的寿命被高强度的宇宙幅射压缩到只有八天,人生苦短的哲理性感慨成了小说中触目惊心的现实。在《非洲草原》中,布拉德伯里很早就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只不过在他的作品里不是靠计算机,而是一种类似于智能型立体电视的东西实现的。小说中讨厌父母管教的孩子把父母诱入虚拟的非洲草原里,让他们被狮子吃掉。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短篇科幻小说《飞行器》中,皇帝处决了私自研制出飞行器的民间术士。虽然背景描写不伦不类,但中国古代文化排斥进步的特性却被诠译得十分准确。布雷德伯里作品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影响广泛,甚至前苏联元首戈尔巴乔夫也是他的读者之一。尽管象《华氏451度》这样的作品批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