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

第32章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32章

小说: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实话。这才借着分香卖履的琐碎小事,来畅发自己的悔恨之意。
  现代人比曹操还要不幸,从小时候开始,不是读书,便要学习各种技艺。把生活的乐趣,全都剥夺了。长大以后,不是工作,便要娱乐,反而谈不上什么生活。工作和娱乐当然是生活的一部,也可以算是重要的部分。然而生活能力的培养、生活品德的陶治,以及生活习惯的端正,同样应该加以重视。曹操年幼时,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不能在品德修养和生活习惯上面,受到良好的教导,以致放荡不羁,控制不了自己的任性。我们有了这样的警戒,难道不应该改变现代的生活方式吗?
  
  49。曹操的一生,好像是一种错误的选择,是不是?
  用现代的话来说,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说他胸怀宽广、气度恢宏。不喜欢的人,骂他装模作样。暗中记恨。喜欢他的人,称赞他原则坚定、策略高明。不喜欢的人,则嘲笑为喜怒无常、自以为是。喜欢他的人,说他用人唯才、不拘微贱。不喜欢的人,指责他重才轻德、败坏风气。果然是见仁见智,各有一番道理。我们的看法,其实十分简明:喜欢曹操的人愈多,这个时期必定愈乱。换句话说:曹操的信徒愈多,人心愈阴险,社会愈动乱,而生活也愈辛苦。
  曹操有机会杀掉刘备,却为了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一句话,而不肯下手。阮■为他书写“与孙权书”,完全站在对等的立场,以百姓的幸福为前提,终于说动了孙权的心,做出称臣的表示。偏偏在曹吴联手,足以轻易收拾蜀国的最佳时刻,曹操突然死去。在此之前,倘若袁绍好好领导、诸葛亮投入曹操阵容、庞统的连环计被识破,曹操一生的命运,便不可能“纵横天下三十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而含恨以终。
  老天爷所以如此安排,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杀吕伯奢全家,还说什么“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笑话,令老天爷非常失望。这一句话,使得陈宫不寒而栗,赶快设法离开这种不义之人。是不是传扬开去,令诸葛孔明宁可在家过闲日子,也不肯投奔曹营,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关羽不为所动,张飞一听到名字就生气。赵云等人,俱皆不愿意与曹操共事,则是事实。一念之差,使曹操一生,增加了许多苦恼。
  (二)公元二一○年,曹操旗帜鲜明地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公布了意义深远的“求贤令”。他惟恐世人不明白真正的含义,特别举例说像陈平那样被指为盗嫂受金的人才,也应该加以重用。他这种能力本位的观念,和“德本才末”的原则,恰恰相反。难怪曹营大将如云、谋士众多,却拿一个诸葛孔明没有办法。
  (三)曹操称王以后,很难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猜忌骄横,不知道残害了多少优秀人才。杨训歌功颂德,令众人看不过去,平日甚受曹操器重的雀琰,加以劝阻。曹操竟然大发雷霆,将雀琰赐死。荀彧屡出奇谋,为曹操立下很多功劳。曹操想当国公时,荀彧略见意见,便为曹操弄死。华陀是济世的名医,也被曹操下狱至死。未得势时礼贤下士,一朝大权在握,就要残杀人才。这样的人,那一只看不见的手,自然会设法加以阻挠。
  曹操年轻时,许子将已经断定他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告诉他老天爷给他两条路走,他听完大笑而去。居然不选择前者,却走向奸雄的路途。
  若是曹操决心走上正道,以治国的能臣自居。时刻以国家社会为念,相信以他的才能,很快就获得大家的信任和推崇。说不定孔明、庞统、徐元直等人,都会同心协力地帮助他,用不着一生辛苦劳累,还落得不能心安理得地死去。当然,更重要的,减少多少次战争。使各种资源,得以好好运用。老百姓的日子,必然好过得多。《三国演义》不致如此精彩,才是人们的福气。
  
  50。曹操一生,对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曹操是汉末的杰出人物,精力充沛,而且变化多端。年轻时就敢说敢做,无所顾忌。他很早就得到机会,充分展现勇于负责、不畏权贵、坚强毅力的治理长才。担任冀州牧时,看到当地的风俗,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便大力整顿,获得很好的效果。他的眼光和机智,更是当时的朝臣、地方官吏所不能及。所以很快就当上丞相,献帝还以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老天有眼,来了一位好帮手。那里知道曹操和董卓一样,喜欢专断弄权,擅作威福。献帝每次看到曹操,都觉得背上有刺,十分痛苦。伏皇后的父亲伏完,建议密宣国舅董承入宫,赐以衣带,内藏以血书写的密诏,辗转传到刘备手中。曹操正好请刘备喝酒,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刘备面如土色。煮酒论英雄时,刘备更是失惊掉落汤匙。事后赶紧设法脱身,以袁绍兄弟心存不轨为由,总督五万人马,逃离曹操。郭嘉劝曹操把刘备杀掉,至少也要追回来,就近看管。结果许褚办事不力,不了了之。
  想不到赤壁之役,给了刘备占领荆州的大好机会。出兵汉中,又促使刘备入川,以致自领益州牧。曹操最不喜欢刘备坐大,偏偏阴错阳差,把刘备高抬到汉中王的位置。难怪他破口大骂织席小儿,并发誓灭之。
  曹操最不应该为了自己女儿要当皇后,借故把伏皇后杀掉。这在当时社会,根本是大逆不道。所有正人君子,无不切齿痛恨。不得好死,应该是必然的结局。
  曹操一生的经历,至少带给我们三大启示:
  (1)一个人有抱负,有能力,若是品德修养不良,一定不能成功。德本才末,可以说是千古不够的真理。
  曹操有安天下的抱负,也有治乱世的才能。只可惜他有才无德,竟然敢于公然宣扬重才轻德的用人政策。以他那种收拾北方群雄的表现,为什么遇到刘备、孙权,便屡有挫折,简直无能为力呢?原来当时的人才很多,曹操的所作所为,把那些重视品德的人士,都逼到刘备和孙权两大阵营。以致终其一生,未能完成大愿。
  (2)一个人要端正社会风气,却不应该矫枉过正。无过与不及的中庸之道,才是合理的取舍标准。
  东汉末年,由于桓、灵二帝讲求亲信关系,宠信宦官,败坏社会风气。因此重视品德修养的人士,嫉恶如仇,纷纷以高节奇行为标榜,结成党派,反而有所偏激。曹操为了改变这种风气,刻意鼓吹重才轻德,说什么“宁教我负人、休教人负我”的狂妄乱语。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非但不能改善清流偏激、孤芳自赏的风气。反而由于他的言行示范,造成晋初竞逐物欲的歪风。
  (3)一个人纵然有抱负、有才能、也有成就,只要品德败坏,其余的表现,便应该一笔勾消,不加以颂扬。
  做人品德为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历史上多少贤能圣哲,能够成为后代子孙学习、崇敬、仿效的对象,无不具有高尚的品德。那些品德不良的人,就算有某一方面的成就,大家也不会推崇他,向他学习。同样字写得好,我们以品德养良好的书法家,当然临摹、学习的对象,便是德本才末的思想,所带来的标准。

51。曹丕、曹植为何兄弟相争?结果如何?
  曹丕字子恒,是曹操的长子。曹植字子建,和曹丕同一母亲,为第三个儿子。彼此为了争夺世子的位置,很早就分成两派。曹植比较任性,喝酒又节制,书■子气很重。但是曹操喜欢他的才能,好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曹丕矫情用术,很擅长争取同情。曹操的左右,大多替他说好话。登山魏王宝座,真正要立世子的关键时候。曹丕恐怕落入曹植之手,向中大夫贾翊求教。贾翊告诉他曹操以后出征时,不要像其他兄弟那样,说一大堆没有感情的废话,只要流泪而拜,不说话,反而大家都很感伤。曹操做最后决定时,刚好问贾翊的意见。贾翊十分机灵,并不回答。曹操问他为什么不答,他才说正有所思,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曹操问他想什么?他说正好想起袁绍、刘表的故事,意思是废长立幼的弊端。曹操大笑,才立曹丕为世子。曹操如此聪明,大笑照样瞒他。他询问贾翊,正好用他喜欢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以他的矛,攻他的盾牌,自然无往而不利。
  魏王病死,献帝在威逼下,封曹丕为魏王丞相冀州牧。曹熊及曹植不来奔丧,曹丕派专人前往问罪。曹熊畏罪自杀,曹母为了保护曹植,请曹丕念同胞之情,存其怀命。曹丕于是召曹植入见,曹植惶恐伏拜说罪。
  曹丕说“昔见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现在限你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看看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如果完成,可以免死。否则从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果然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令大家很是惊奇,但是曹丕仍不放过,继续提出要求。要他以兄弟为题,却不许出现兄弟字眼,作一首诗。曹植毫不思索,即口占出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不觉泪下,贬曹植为安乡侯。兄弟相逼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一家的气数。曹操如果立曹植为世子,以他的个性,很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篡位。对于曹操的名声,至少有一些增益。由于曹丕的篡位,使得很多人都怀疑,曹操心中老早就想篡位。大概是想保留一点颜面,才打好基础,让曹丕篡位。
  贾翊劝曹丕,学曹操当年的模式,谦辞三次,才接受献帝的禅让。登上受禅台,登了帝位。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正式改国号为大魏。曹操的恶行,更是洗刷不清。因为从此以后,篡位的事变,都被归为同一类型。
  曹丕废帝篡位,和现代的革命,以及政党政治的轮替,完全相同。历来改朝换代的事实很多,反而和现代的革命和政党轮替更为接近。曹操想做而不敢做,应该是为了这方面的顾虑。但是父子同命,自己不敢做,儿子做了,照样挂在父亲的账上。这一点不知道曹操地下有知,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如果曹操看到曹丕篡位,曹植痛哭的样子,会不会后悔他的选择呢?只有曹丕不篡位,刘备不可能称帝,孙权也不敢。三国便不会出现,历史就会改变。可见始作俑者,其罪行确实比跟随者要大。曹丕一篡,司马炎依样画葫芦,照样篡他,还不是自作自受!
  
  52。刘备为什么斩刘封,他不是刘备的养子吗?
  刘封原本姓寇,刚猛善战,也颇为才气。刘备很喜欢,把他收为义子。为了这件事,关羽表示过不同的意见,弄得刘封耿耿于怀。后来关羽兵败麦城,叫廖化杀出重围,到上庸求取救兵。那时候刘封和孟达,正在上庸驻守。廖化报告军情紧急,蜀中援不能旦夕即至。望两位将军速起上庸之兵,援救关羽。孟达认为麦城弹丸之地,难敌东吴兵精将勇。何况曹操亲督大军,虎视眈眈。以上庸这么少的军力,那里敌得两家强兵?他又说刘封以关羽为叔,关羽却未必以刘封为侄。听说刘备当上汉中王以后,要立世子。关羽以养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把刘封远置于上庸山城,以杜后患。弄得刘封十分气愤,虽经廖化苦苦哀求,仍然不愿出兵相助。
  刘备得知此事,便要派人擒拿刘封。那时孟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