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民主的细节 >

第30章

民主的细节-第30章

小说: 民主的细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人很可恶,就剥夺他的辩护权”。换句话说,法律高于政治。正是基于这种观念,他批判 
伊拉克特别法庭实际上是一个旨在种族复仇的政治机构,而不是一个“独立、能干、公正的 

法庭”。在他看来,这个法庭本身就是“非法”的,因为它是美国的“非法入侵”的产物,它的 

人事安排,资金来源,审判宗旨都受美国的左右,所以,它的审判结果是不可能公正的。 

11 月 5号的审判中,克拉克干脆当庭递给法官一个条子,称该审判是“对正义的嘲讽”,气 

得法官发飙,让他滚出去,并说他“从美国赶来嘲讽伊拉克人民”。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当克拉克高举“法律高于政治”的旗帜时,他并不完全是用法律来对抗政 
治,而是用一种政治来对抗另一种政治――他自己在选择辩护对象时一以贯之的标准,就表 

现出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当克拉克在接受记者阿布拉姆斯的采访时明确表示他认为萨达姆 

“无辜”的时候,阿布拉姆斯反问道:为什么你每次谈起萨达姆的时候,你就使用无罪推定, 

但是一谈到美国,就使用有罪推定呢?阿布拉姆斯的这个反问,可以说一针见血地点出克拉 

克主张的要害:法律高于你的政治,但是服务于我的政治。 



但是即使如此,以法治的名义为萨达姆争取一个公平的审判,仍然是一件好事。伊拉克法庭 

在审判萨达姆过程中的种种违规,比如很长时间不让萨达姆见律师,给辩护律师的调查设置 

的种种障碍,审判人员显然的政治倾向等等,的确应当受到谴责。人权既然普世,就不应该 

区分敌我。爱国主义不应当成为一根棍子,拿来封住克拉克这样的“美奸”之口。 

一个社会的法治精神会面临各种各种的考验,最大的考验,可能就是群情激愤之下的爱国主 

义。911之后的美国“爱国法案”,曾经一度以“爱国反恐”的名义侵蚀公民权利,允许政府未 
经司法机关审查对特定公民进行秘密监视(sneakandpeek)引起整个社会的激烈争论。 
                                                         , 

好在整个政治体系的纠错机制及时启动,许多地区法庭宣布这些“秘密监视”的“爱国条款” 
违宪,有 8个州和近400个城市通过自己的法令谴责“爱国法案”侵犯人权,民意调查也显 

示美国公民对“爱国法案”的支持连年下降。2006年3月美国两院更新“爱国法案”时,只好 
顺应民意不再更新其中最有争议的部分,可以说是“法治精神”对“爱国主义”的一个胜利。 

克拉克作为一个美国政府前高官,给敌对政权领袖辩护,可以说与狭义上的“爱国主义”背道 

而驰。但是,一个社会能否宽容那些视人权高于祖国的“奸细”,是测验这个社会自由度的最 

好尺度。令克拉克欣慰的是,虽然他这个人一如既往地充满争议,但是美国社会还是包容了、 

甚至赞许他的存在。对他为萨达姆辩护这件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我的熟人朋友里, 

没有一个人批评我的做法,相反,我收到成百上千的陌生人来信,说他们感谢我站出来,说 

萨达姆应当有一个公正的审判。”对比一个一提“人权”两个字就可能被网民骂成“汉奸”的社 
会,看来当一个“美奸”,其实是件挺容易的事。 






奥巴马的言与麦凯恩的行 

---------------- 

10 月 18 号,奥巴马站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广场上,面对台下 10 万民众,对着话筒说: 

如此壮观的画面,我现在能想到的只有一个词——哇! 



“哇” 确是形容奥巴马现在状态的最确切词汇。在这个西方民众对民主越来越愤世嫉俗 
       ,的 

的时代里,十万人汇聚一堂来一睹一个政治家的芳颜,的确蔚为壮观。而这个人两年前还鲜 

有人知、四年前才刚当选参议员、91年才真正走出校园、童年颠沛流离,还是个黑人。 



不过奥巴马可能已经对这样声势浩大的追捧习以为常了。一年多竞选下来,从东到西,从网 

络到现实,从欧洲到美国,这颗政治明星所到之处,处处引起尖叫欢呼。在一次新罕布什尔 

州的演讲中,台下成千上万的群众每隔几分钟就有节奏地振臂高呼:Obama!Obama!Obama! 

其情景之狂热,就差人手一本红宝书了。 



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问:这个人到底有什么丰功伟业啊? 



说起来可能奇怪,奥巴马之所以收到如此追捧,可能恰恰是因为他谁都不是、什么都没做。 

正是因为他谁都不是、什么都没做,所以可以轻轻松松和华盛顿当前的权力集团划清界限, 

和美国现在的经济风暴和外交泥沼撇清关系,以一张清新的面孔出现,举着一块“改变”的 

大牌子,在美国四处出击。 



当然也不能说他“什么也不没做”。奥巴马说了很多,而且说得很动听,对于政治家来说, 

说就是做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说他要给 95%的美国人减税,只给 5%的有钱人加税;他说他 

要推广全民医疗制度;他说他要开发清洁能源,从而停止“向中国借钱,再把这个钱送给沙 

特阿拉伯去”;他说他要从伊拉克撤军,和伊朗谈判劝说他们放弃核计划……总之,奥巴马 

世界非常地美轮美奂。而且奥巴马的演讲技艺高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调节得炉火纯青, 

上一句高屋建瓴地讲到“伟大的美国梦想……”下一句则动情地说“我小时候出生在一个贫 

苦家庭……”这边饱怀同情地说“我知道你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养老金被金融风暴席卷而 

去……”,那边则愤怒声讨“那些贪婪的石油公司 CEO……”难怪广大选民为他神魂颠倒。 

对批评他“光说没干”的指控,奥巴马反击道: 谁说言辞没有意义?‘我有一个梦想’ 难 
                                                    “ , 

道不是言辞吗?‘除了恐惧本身,我们无可畏惧’ 难道不是言辞?”也对,政治家的一个 
                                                      , 

重要功能,就是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唤起公民对未来的信心,所以能说会道本来就是一个政 

治家的天职。 






相比之下,麦凯恩就是一个很糟糕的演讲家了。他在几次总统辩论中,都显得罗里啰嗦,毫 

无生气,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对大多问题的回答都是“我知道我可以做到——” 持人问 
                                                                            。主 

他为什么选佩林做搭档,他支吾半天只是绕着“佩林非常关心特殊需要的家庭”这个论点兜 

圈子。好吧,“关心特殊需要的家庭”的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社工志愿者,但离总统还 

有一定差距吧。最后麦凯东拉西扯竟说到: 她先生也是一个很强干的人”。就算她先生是个 
                                                “ 

很强干的人,但这和总统选举的关系是——? 



其实相比奥巴马,麦凯恩倒是可以说政绩丰厚。奥巴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如果麦 
                                                                              “ 

凯恩当选,那我们就不得不忍受布什的第三届政府了” 事实上,麦凯恩在很多关键问题上 
                                                      。 

与布什政府大相径庭——他是共和党里的改革派,而不是保守派。是他推动了限制“软钱” 

的选举筹款改革,是他力图消除特殊游说集团在华盛顿的影响,是他推动反虐俘法案并主张 

关闭臭名昭著的关塔纳摩监狱……在很多问题上,他能够跳出既得利益集团的堡垒,保持特 

立独行的姿态。这也是为什么不但民主党人、很多共和党人也对他不能认同的原因。 



奥巴马的高歌雄进,不禁令人思考现代民主和演说煽情的关系。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庞大的 

官僚体系面前,民众都渴望魅力型领袖给国家机器一个人性化的“界面” 以善于煽情、 
                                                                      ,所 

令人激动的政治家往往是激活公共生活的一把钥匙。但另一方面,煽情又容易淹没人们对问 

题理性公正的思考。韦伯曾说:“与民众缺乏距离,是政治家最致命的邪恶之一”——对, 

他说的是“缺乏距离”       ,而不是“保持距离”,因为一定的距离为冷静思考提供空间。一个政 

治家站在演讲台上,面临的不是一个个可以协商辩论的人,而是一片黑压压的“群众” 群    , 

众的情绪不但具有传染性,而且会自我强化。当奥巴马用渐进的声调甩出一串串“Yes;wecan 

change……”的排比句时,他不是在理论,而是在催眠,台下热血沸腾的群众恐怕也早已融 

化在集体的汪洋大海里,无心去条分缕析他的许诺、考察细节里的魔鬼了。 



比如,奥巴马话语的核心之一就是他的“仇富修辞” 他历次演讲和辩论中,我们都反反 
                                                     。在 

复复听到他提到“布什…麦凯恩只给那些最有钱的财富500公司CEO们减税”,而他自己的方 
案则是“给95%的美国人减税,只给顶层5%的有钱人加税。 这个说法当然够煽情,但是后 
                                                            ” 

来很多评论员都指出,奥巴马怎么可能给95%的美国人减收入税呢?由于各种税收返还政策, 
美国底层 40%的民众本来就不交联邦收入税。奥巴马更不会向公众指出这个事实:美国5% 

顶层收入者已经在支付美国联邦收入税的 60%左右(他们的收入比例是 37%),进一步加税 
很可能伤害创业环境,从而影响底层的就业机会。再说“布什只给华尔街 CEO 减税”这个 

流传甚广的说法,事实上布什的减税方案针对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减税幅度上来说,对中下 

层的削减幅度比对上层还要大,但是大多奥巴马阵营的人不去计算减税的相对额度,而去宣 

传它的绝对额度,从而得出结论美国的减税大多流向了顶层的有钱人。如果你本来只交 2 
块钱的税,而我交10块钱的税,你减50%减去1块,我减30%减去3块,这么皆大欢喜的 

事,在奥巴马阵营就会变成“布什的减税 75%的好处都流向了精英阶层” 问题是你本来就 
                                                                      。 






只交2块钱的税,怎么给你减去3块呢? 




事实上奥巴马也知道即使再给那 5%的精英加税,也不可能加多少——虽然他已经许诺把这 

笔钱花在教育、能源、环境、养老、医疗……等上面了,好像这棵摇钱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似的。这种让95%的美国人和 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