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32章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32章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候要考验自己能不能乐离五欲。其实,你们在看电视,我撞见了也不出声,就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你们将来作人父母、作人婆婆的要懂这个,唉呀!小孩子们有时要让他玩一下嘛!不要管得太严了。你们喜欢看就让你看,万一发现了,唉哟老师啊!请坐啊……那不是味道,不给他知道,他也省力气,我也没烦恼,溜开了就好了,这也是为人上者要学的地方。叫你们绝对离五欲,那是烦恼的事情,要自己修到离开了五欲,然后觉得是快乐境界时,你就够得上修行了。所以要注意第一个字,是「乐」离五欲。 

  「乐观五阴如怨贼。」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若这个身体像冤家一样,不迷恋它,把它放下。你们在理论上可以看这个身体像冤家,在情感上可亲得很,这个身体你能空得了吗?空不了的。众生享受的都是属于五欲之乐,佛享受的是清净涅盘之乐,但是如果贪图清净,被享受困住了,一样是魔境。要搞清楚这个道理,才能明白维摩居士为魔女说法的道理。 

  什么叫魔女?贪图享受之乐。什么叫魔境?贪图享受之乐,凡有所著,所执着、所贪着的,统统是魔。了解这个道理,才能了解真正大乘佛法的精义。魔女悟到了这个道理,能转过来,烦恼即是菩提,那就不叫作魔女了,成了空行天女,也是密法所称的空行母,是女性成就佛的境界。修密法空行母成就的,同留形住世,身体永久存在,随时来去。但是这可不是随便能修的,如果自己没有程度,算不准修来的是妖魔鬼怪,不是真正的空行母。 

  「乐观四大如毒蛇。」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合的。这四大如毒蛇一样在咬我们,在吞噬我们的生命。生命的本身不是这个肉体,我们每天,为了这个身体忙碌、为了身体而消耗精神:占去生活十分之九以上的时间,三顿吃饭,大小便,穿衣脱衣,睡觉等事,都不是为了生命所需要,是身体所需要。这身体是四大组合而成的,中国俗语说学佛的人四大皆空,就是看这身体不是我,我现在只是有几十年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不可能拥有身体的,它随时变去。虽然是暂时使用,这四大的身体还是很麻烦。等于聪明的人不肯买房子,宁肯用租的,因为买了房子麻烦多。我们智慧不能成就,菩提不能证得,都是被四大所困扰。各位每天昼夜二十四小时中,大部分是被身体困扰,不是不舒服了,就是饿了冷了,或者是身体的变化,荷尔蒙分泌失调引起情绪好坏,所以要观四大如毒蛇。 

  可是谁能做到「乐」观四大如毒蛇?事实摆在这里,这边的同学都学过白骨观,十个人中能观得起来的有半个吧!真观得起来一个都没有。你光观得起来有个白骨的影子不算,能定得住的十个人中有零个。讲学识、理论都吹得蛮好,功夫统统没有做到。白骨观就是观四大如毒蛇,凡是修大小乘佛法,这个修持的方法是基本的。假如有人观白骨,你问他乐不乐,很苦的啊!在那儿东搞一下,西搞一下,腿又发麻,修久了营养又不够。佛也说修白骨观要注重营养,释迦牟尼佛这话,绝对是修持经验来的。 

  若四大能够观空,再进一步,进入妙乐境界,那才是观四大如空而得定。得定的人在定中是乐,是享受。为什么人肯入定?定是一个绝大的享受。不过,如果大乘菩萨「耽着禅悦」,贪着禅定的境界是犯菩萨戒的,因为他不能起而行之,不能行六度万行的布施法门。话虽这么说,你们年轻同学没得到禅定,腿也熬不住,就不要拿这句话来讲,自称走大乘路子,不耽着禅悦,看不起这小乘法门。哼!不要自欺了。先要能够修到禅定,才发大心而舍弃禅悦,那才可以谈菩萨戒,否则不能谈的。 

  所以说观四大如毒蛇,然后达到四大皆空,在这个境界得妙乐,得享受。据我所知,在座有些年纪大的同学,有的已有二十年以上的修持经验,你听了这个话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因为你坐起来非常舒服。其实你还是在四大中,你感觉到的是身体受阴的快感,你正在被四大毒蛇吞没而不自知,不要自以为是。要四大完全观到空,没有身体存在,没有受阴的感受了,然后在空的境界生起空性的妙乐,这才是观四大空以后的妙乐。维摩居士告诉这些魔女,你们所贪图的身体上、心理上的快感,都非究竟。要得到究竟的享受与快乐,必须能乐观四大如毒蛇。 

  「乐观内入如空聚。」什么叫内入?我们身体外面有六根,大概我们所了解的,只有五根,有一根也在身体上,不过在身体表层以内。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很清楚,意根你就看不见了。有人说意根所在,是从心脏连到脑的部分,他们不知《成唯识论》说「第六意识不住身,又偏寄身中」。我们一接触到外界的东西,内在就会有反应,所以叫做内入,这就是六入:色、声、香、味、触、法,法就是思惟。六入进入到身体内部,便产生了思想、情绪各种的变化。我们闭上眼睛,好像自己内部有个东西,在想,在作用,就把这个东西守得牢牢的,一般打坐都是在这里搞。其实你觉得很清净、很空,那是外法尘进入内在意根上所徘徊不去的影像。 

  所以我们觉得内在有个思想,来来往往,这就是意根停留了法尘的影像,就是所谓六入进到内部来。但是一般人没有观察到,现在维摩居士提出来,教他们观,所谓止观,你要观察清楚,一切六入进入内部,你以为内部有个东西能够思想,维摩居士告诉你,如空聚,假的。看起来有个东西住在里面,好像有个生命的东西,实际上是空洞的。所有的感受,一切的声光变化,到内部来,一下就过去了。假使我们死了,六入不能内聚,就是人体的死亡,我们活着时是六入内聚。但是这个六入内聚有没有个东西呢?毕竟没有东西的,是空聚,假的。 

  我们身体四大也是这样,感觉死人比活人重,我们抱起一个活人容易,抱起死人就比较难,为什么?他四大中的风大没有了,所以就感觉重了。譬如气球充了气比重就轻了,如果扁了的话,这气球比重就比较沉重了。所以这身体内部是空聚,空空洞洞的。我们活着觉得内部有个思想,有个感受,这是假的,不要受它的欺骗。上一句「乐观四大如毒蛇」观身空,下一句「乐观六入如空聚」观心空。身心皆空,达到乐的境界,得禅定的妙乐,那是真修行,真享受。 

  这里每一句话都是大乘的修行法门,我们要好好观察牢记。 

  「乐随护道意。」怎么样能随时随地保护修道最初发心的意念?我经常告诉你们,上课时不要打坐,要看经本,不然自己在自欺。为什么?你说喜欢听课,心很清净,那同玩弄听收音机是一样的。你们自己不观察,现在年轻人作功课喜欢开收音机听,就是这个道理。你心以为在打坐,其实是大散乱,结果用这个时间好像在听课,也不看书本,在那儿打坐,听得很有意思,这叫作秋风过驴耳,秋天风吹过驴子,驴子同猪一样的,这个耳朵吹进来,那个耳朵吹出去了。所以智慧永远不能成就,结果这个经典也听了,那个道理也听了,一问他,写都写不出来,记也记不住。 

  智慧的成就,能知过去未来,是靠「随护道意」这一念。要你们看《华严经》净行品,依着意思做到就是道意。所以为什么一直要你们依《华严经》净行品来修行,可是谁做到了?我看是做到了「倒」意,不是道意,统统在颠倒中。 

  「乐饶益众生。」这更难了,是菩萨行,乐于在一切作人做事中修菩萨道,处处是利益他人。我们这里都标榜是学佛的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思想呢?理论上有。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会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萨道,帮忙了人。告诉你,越是书读得多、佛法听得多、佛学了解深的人,计较心就越大,简直没办法收拾。中外都一样,知识分子的作人,比愚夫愚妇更坏,因为有了知识,计较心也大,就容易意见相争,认为只有我的才对。没有知识的帮忙,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辨就很平淡。所以有时候不用菩萨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识学问反而堕落得越快。这是讲乐饶益众生之难,也是戒行。 

  「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于恭敬供养师长,这很难。中国的孔孟之道讲尊师重道,但是普通社会对尊师重道做得是不够的,最注重尊师重道的是宗教。所有的宗教都非常尊师的,注重传承,但是多半只是形式上的,没有尊师的行为。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社会,都不重视师道尊严。现在还有些中国的读书人,想保留过去的文化,要求别人尊师重道,真是笑话。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变成了学校制度了,不是从个人来师承学习,而像去到百货公司的商业行为,老师上课是贩卖知识,学生念书是选购进货知识。尤其将来声光科技发达,计算机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更不靠个人传道,所以尊师的精神只会更薄弱。 

  但是这个尊师的道理还存在吗?是存在的。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尊师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识学问本身。所以佛学里对于传法的老师视为是法身父母,给人慧命,智慧的寿命。肉身父母给的肉体,寿命只有几十年,慧命可是永远的不生不灭。例如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他早已成佛了。因为学生要到这个世界来成佛,就来帮忙,应化成为释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萨,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所以乐敬养师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识。 

  第二点,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师重道最严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严重是密宗。密教对于敬养师父,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五十颂」,讲如何对老师敬养。照那个规矩,我们一般作弟子的没有一个够资格。那规矩非常严重,几乎可以说比盲目迷信还严重。东西是白的,如果老师说是黑的,就跟着老师当成是黑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佛教的尊师精神,影响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们,我主张你们年轻人一定要看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可以看到儒家在宋明以后对于师道的尊严,好多地方值得效法。例如明代大儒罗近溪,学问很好,他把老师严山农接到家中,他的儿孙要为太老师招呼茶,他不准,因为是他的老师,他必须自已来,儿孙辈还没资格。可惜你们学佛的人不看儒家东西,这门户之见很严重。我常说宋明理学家等于是佛家的律宗,真讲戒律你要看四朝学案。老庄等于是佛家的禅宗。这罗近溪在明儒学案只写了一半,他要死的时候,学生们都赶来了,来了跪在老师前面,请老师多留一下。他给学生吵烦了,就同意多活一日,时间一到他就走了。明儒学案只记到这里,但是你就知道他可以预知死至,而且生死来去自在。明儒学案不愿意记载神秘的一面,根据我看到其它文献的记载,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家人还收到他自外地托人捎回的口信,家人一问,带信人和罗近溪在外地相遇的那一天,正是他老先生走的那一天。你看,他还有化身呢!儒家诸如此类有成就的人还很多。 

  回头再说「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于上而言要乐于敬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