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43章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43章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彼有疾菩萨,复应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盘,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部经是维摩居士藉病说法,如何解脱生理的困扰。上卷讲佛的小乘弟子,每一位成就的优点也正是他的缺点,因此只算是小乘的罗汉,不能入佛菩萨境界。《维摩诘经》中卷第五品开始进入大乘菩萨,由文殊菩萨代表佛去向维摩居士探病。后世《天女散花》这出戏,就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出场这里开始的。文殊师利也翻译成曼殊室利,我二十几岁以前写佛学文章的笔名,用的就是室利,我不想用曼殊,因为已经被苏曼殊那花和尚用了。后来我他不用室利了,要利就利天下人嘛!为什么只利一个房间?

  文殊师利是大乘菩萨中智慧第一,他的坐骑是狮子,代表他的根基,狮子一吼,百兽脑裂。现在我们这个劫数叫作贤劫,在这个劫数里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将来弥勒菩萨要来当教主,是第五位。第一千位成佛的是楼至佛,就是韦驮菩萨,他发愿最后成佛,在成佛之前担任护法。文殊师利菩是走过去七佛之师,他们都受过他的教育,他同观音菩萨于久远劫来早已成佛,因为他的弟子要到这个世界上来成佛,所以他这个作老师的特地来捧场,来辅佐佛的教化,地位等于是佛的教务长。


文殊菩萨来了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现在,佛要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他去探视维摩居士。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我们写信给出家的法师,或者出家人写信给自己的师父,可以用「上人」作尊称。上人的根源出自《维摩诘经》,唐宋学者所作的诗词送给法师的,就写赠某某上人,在《全唐诗》中很多见。大家看的《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唐诗中的万分之一而已。上人也就是和尚,意义是人上之人,是第一等人。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同一个道理。

  詶对是应酬对答。中国文化中,小孩子从小教他「洒扫应对」的基础教育,也可以叫作「应对进退」。我同朋友们说,现代人的修养失败,家庭教育要从洒扫应对开始,都没有学,以为在学校扫扫地就是洒扫。扫地要怎么扫,环境怎么样清洁整齐,都要受过严格的训练,否则是不懂的。现代的孩子好像不大管这个,现代人应对就更差!许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对长辈、对老师说的都答「对」!「对」是对平辈或小辈用的,对长辈、对老师要讲「是」!现在我也听惯了,希望他们讲「对」就好了。刚才某某同学带了太太来看我,太太坐在一边没坐端正,他就当面纠正,他可是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但我还要帮他太太打圆场。现在时代不同了,文化的重新建立,不是一两个人说说就行的,很难了。

  讲到「詶对」两个字的重要,包括了应对进退。什么是应对进退?不是见人进一步行个礼,走时告退时退一步。进退是作人对一件事该做、不该做,该答应、不该答应的进退之间,其中的应对是非常难的。应对进退实在是作人的基本教育和态度,中国人叫仪礼,仪表态度是作人的基本道理。如果仪礼都不行,何况大礼!比如有某某同学,再三说要做事,我让他来这里上班,他每次一来就先去打坐,那还做什么事?这进退之间就是不懂。这个进退的学问太多了,又像有些学生,进入人家的客厅,应该往哪里坐都不会,乃至吃饭拿个筷子和碗都不对,有什么办法!

  文殊师利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唉!这一位上人啊!很难应付的。一般人差一点的,到他前面动辄就要挨骂的。为什么呢?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文殊师利菩萨这一段话,好像是官场中对皇帝下的命令委婉表示很难,但虽然如此,还是得去。好像我常常叫同学去做什么事,「唉呀!老师啊!这……那……」的,我一听就讨厌,真不堪受教。

  文殊师利菩萨,首先说维摩居士「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八个字就要了命。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菩萨的境界,才有实相般若。实相无相,真空妙有。换句话说,维摩诘以在家居士身成佛了。不但成佛,还能够说法,使一切众生,自利利他。我们讲教书的例子,善说同不善说的差别很大的,好多年前有位同学师范毕业之后去教化学,他用教诗词的境界去教化学,把化学公式套在诗中讲出来,非常受欢迎,这就是善说。哪像你们有些同学出去说法,站在台上两眼向前瞪,谁也不管,讲得是满口学问,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善说法要是很难的,尤其在这二十一世纪,把佛法做到善说法要更难。维摩居士能做到「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个境界,已经不得了了。

  接下来,「辩才无滞,智慧无碍」,这个辩才可不是强辩,而是一切问题到他前面都解决了,都不成问题,他都不用脑筋想了。用脑筋想是世间的聪明,他到了实相般若境界,那智慧就如珠之走盘。有些人很会讲话,一听就知道是歪理强辩。真的辩才无滞的人,只有成了佛的人。任何法门,不论世法、外道,都可以到达佛法最高峰。古德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何以能做到辩才无滞?因为智慧无碍之故。

  《维摩诘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修道成就的标准,真悟了道的人,就具备这些条件。大家学佛不要狂妄,自己拿每一条来对一下,能做到深达实相吗?能做到善说法要吗?能做到辩才无滞吗?能做到智慧无碍吗?拿智慧无碍来讲,我们这里学佛的几位,在社会上一般都觉得是智慧很高的,但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处处在障碍,可是还觉得自己了不起,狂妄无知啊!造的是很糟糕的因!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一切大乘菩萨佛法,一切法门,包括外道魔道,任何一种戒律规矩,没有不知道的。「悉知」,又是一个第一次出现在这本经的词语,后来在中文信函中,尤其是长辈的口吻,常用到「来信知悉」。居然也有学生写信给我,「老师您来信知悉」,完蛋了。讲到这个,还有学生都作了大学教授了,给我的信封上写着「南师怀瑾」,南师就南师吧,算了。但他把「师」字写到边上,「怀瑾」写到中间,他以为是对我恭敬,唉!刚刚相反。信封上写「南先生怀瑾」是给邮差知道寄给谁的,「怀瑾」两个字可以偏到旁边,表示自己不敢称先生的名。但是在信的内容,你就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偏到旁边,否则极为不敬。唉!对这些传统文化教育怎么教?我真急死了!现在的教育部懂不懂这个还是个问题。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若我们问,佛法修持里面有没有秘密?有。但是对于最高的秘密,禅宗六祖答得最好,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儿。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却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这是公开的秘密,众生却不知道。比如宇宙的秘密,我们现在知道有电是很平常的,但古人几千年来就不知道。虚空中还充满了许多其它东西,是目前科学所不知道的。

  大家看佛教密宗很秘密,其实不是,它都有道理的。悟了道的人来看密宗,就觉得一点都不秘密。真道并没有秘密,每个人对佛法的究竟,深入程度不同,这是人性最高的机密。唯有成了佛的人,才对一切佛的秘密统统了解。譬如,我问你们,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叫阿弥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