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75章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75章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持戒本身就是慈悲。大乘菩萨戒要做到一切行持作为不给人家烦恼,不令任何一个众生痛苦,要从利他方向出发,这就是持戒的慈。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忍辱不只是忍受别人对自己的侮辱,那只是一极小部分的涵义。菩萨行的忍辱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是学佛的基本精神。比如我精神不好,但是为了帮助别人,把精神不好忘记了,先利益他人要紧,就是忍辱慈。保护他人,自己也没有损失,也就是保护自己。生命本体是自他不二,自己与他人是没有差别的。像你拜佛,这佛像是泥巴作的,你拜他,他也不会长大。但是因为拜他,实际上拜了自己。自他不二,自己是对佛法起了恭敬心,不是对偶像,这就自礼礼他了。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你们打坐硬忍受腿子麻、痛,认为是在精进,这属小乘的。大乘菩萨的精进,是要挑起一切众生的痛苦和危难,对社会、天下有责任感,肯为别人牺牲自我。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打坐叫作习禅,是用来练习进入禅定,它本身不是禅。但是不论如何,我常告诉你们,打坐是不花本钱的享受,是休息。因此会愈坐愈坐出味道来,人就懒了,往往藉打坐逃避俗事,又表示清高。这只是凡夫的禅,非究竟也。比这高一点的,是小乘的禅定,就是四禅八定。你真到了四禅八定境界,行住坐卧都可以在定中的,因为在定中有无比的快乐。设想,如果修道这么痛苦,谁去追求禅定呢?大乘的禅,是「不受味」,任何感受都不着了,不只是痛苦的感受放弃,一切乐感受、清净感受、解脱感受统统不要。耽着禅悦是犯了大乘菩萨戒律的,因为你贪恋清净安逸,一个人住茅蓬岩洞,放弃了利益他人的责任。所以不贪着禅悦是很大的慈悲。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不论小乘大乘,学佛最高目的在智慧的解脱,不是迷信崇拜,也不是贪恋清净。「无不知时」,作任何一件事都知时知量,是行智慧之慈。该骂人时就骂,该笑时就笑,人家吃饱了就不要再请他吃。换言之,真正的菩萨行为是非常懂事的行为,做的事刚好是人家需要的,也是人家接受得了的。你们修八万四千法门,也要知时知量。到了某个境界就要赶快变动,不变就错了。例如一念清净了就要开始动,否则清净久了就成昏沈了。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诸佛菩萨以化身神通示现,你能够写篇好的文章,出一本好书,能影响到许多人,就是你的示现。这像是有千百化身,是说法的办法之一,比起对着一小群人说法的功德要大。佛过世后数百年,马鸣菩萨出世,他的文章和诗词,影响了印度千千万万人都想去修道出家。因此,国王还要同他交涉,不要他再写下去,影响太大了。这就是方便示现。本院的法师,用佛曲音乐帮助大家进入宁静的境界,也是方便的示现。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菩萨行没有保留,无所隐瞒,一切坦白,但要能不使人起烦恼才行。有的同学很直,但是直得没有智慧,直得像把刀,使人痛苦,就不是直心清净了。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菩萨的慈,是自己心田没有丝毫动念,乃至于无梦,打坐所起的境界都是祥和境界。你们梦中或者打坐时生起恐怖境界,不是外来的也不是魔,而是你生理、心理的反映。比如你看到了毒蛇,就是你自己毒辣的心没有去掉,这是阿赖耶识的反映,就是要行深心慈悲的道理。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修菩萨道的人没有欺骗人的,但是可能会有善意的诳语,那是一种方便。比如知道老朋友快病死了,若你就这么直爽地告诉他,就犯了直心清净的戒,不是真慈悲。这时只有方便了,你可以劝他多休息,能多学佛、拜佛,其它万事不管,算不定会好起来。这是善意的谎言,是上面说的行方便慈。所以你要能一条一条地参合活用,不是呆板的去理解。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这境界很高了,成佛的境界就是真正的慈悲,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安乐。在这世界上能得到安乐是非常难的,一个人一天当中没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能够真正在安详快乐中的,不是这里不痛快,就是那儿烦恼。吃饱了饭坐着看电视,还一面看一面想事情,都在烦恼中。真正的安乐是涅盘,是常乐我净的境界。佛教化众生的目的,是使众生最后能成佛,今他们永远得到佛境界的快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这才是菩萨的慈。这一段是维摩居士答复文殊师利的问题,什么才叫做大乘菩萨之慈。《维摩诘经》这里讲的都是戒律,你不要以为经典和戒律是分开的,那就完全错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称人家慈悲只是应酬话而已,没有想到究竟的义理。这里每一句都有个「行」字,慈是做出来的,不是用讲的。


什么是悲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慈与悲是分开的。维摩居士对于「何谓为悲」的答复很简单,绝对没有自私就是悲心。像天下雨,或是出太阳,绝对没有想留给自己用,普遍地施给一切众生,不分好坏。功德代表善的成就,有功劳有辛苦是功,有建立有所得是德。现在人问人家有没有时间,过去我们是问人家有没有工夫,工夫就是代表时间,有时也写成功夫。功德是佛经借用的,原文出自《尚书》。我们常说人功德无量,但是一经说出来就有量了。菩萨所作的功德无量无边,因为他自己不要,「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回向就是这个意思,以你修持、念经、礼佛等等的功德,与你亲属一切众生等共之。学佛的人有四种最根本、最重要的行为:慈、悲、喜、舍。有的同学面无笑容,一付来讨债的样子,再不然就是一张嗔恨的脸孔。我要你们学佛第一步,先学弥勒菩萨那个欢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时两条腿在痛,你就一边痛一边笑嘛!笑上三年,你笑惯了,你就不讲话脸上都有笑容的。笑有什么好处?你一笑神经肌肉都松了,打坐咬紧牙齿,何苦呢?念佛喊得那么痛苦,搞什么东西嘛!

  学佛这基本的四个行为,要倒转来先学舍,一切放下。这个字做不到,那当然也喜不起来。第二学喜,再来学悲,最后是慈。尤其这个喜很重要,有的同学志大才疏,要想救世界,算了!你先把自己脸上的细胞救好,松一点,带点笑容。「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脸上带笑,别人想打你骂你都算了。我告诉同学们,我学遍所有武功,最后学到一种天下第一拳,就不用再学其它拳了,现在传给你们,有人要打我骂我,我就拱手跪下:「你都对!」就行了,这是无往而不胜利的。你没有人缘,还能度谁?我常告诉大家,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这四个字了。


什么是喜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帮助人的、利益人的,决不后悔,就是喜。有时大家作了好事又后悔,像是布施一百元,后来想想,其实八十元就可以了,就后悔了。贪、嗔、痴、慢、疑、悔,为什么悔在根本烦恼中有这么重要?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后悔中,比如吃饭,多吃了半碗,饭后要吃消化药,后悔多吃了,这也是悔。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忘了。我常劝同学不要向人化缘,四川人讲:「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让人愈想愈痛,不是功德啊。有个故事说孙悟空成佛之后,世界上出了个魔王,神通本事比孙悟空还大,大闹世间。大家公推孙悟空来降魔,孙悟空来了一看,这个魔王我老孙降伏不了。就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打坐,懒得理,叫他去西天找佛。佛就找了一个小沙弥,给了他一个小小的黄包袱上路。小沙弥去找魔王,魔王正待发作,小沙弥请他先看个东西,就从黄包袱中拿出化缘簿,请魔王写个名字,魔王一看就跑了。连魔都怕这个,你们不要随便去化缘。

  这个「欢喜无悔」非常难,你帮助过的人后来对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后悔当初去帮他。能做到「怨亲平等」,才是功德。


什么是舍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我常说,一看到宗教徒就怕,当然我不是宗教徒,更不是佛教徒,因为我不够资格,我不是慈悲喜舍,一付魔王面孔。我为什么怕教徒呢?这些人一到他们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财富,都是求。如果这些教主、神明因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们,那第一就犯了贪污罪,收受贿赂。宗教应该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应,不拜他的也要照应才对。所以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记,没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详,因为自己的安详能影响到他人也安详,如此而已。即使对自己的子女也是持这样态度,我的孩子都去了海外,我同他们说,父子因缘到此为止,因缘是前生的事。我很抱歉,没有钱给你们,只能送你一张文凭,你从此也不用当我是你的父亲,我是公仆,路死路埋,不用你孝顺。


如何了生死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这是一个大问题。人生都在怕中过,今天怕明天,年轻怕老,老了怕死。最大的问题是怕死,死了到哪里去?生又从哪里来?刚才讲了个四川土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四川人风趣的话很多,他们还有句土话:「除死无大事,讨饭到了家。」人生除死以外再没有大事,穷到了去讨饭,是穷到家了,没有再穷的了。如果讨饭都讨不到,那就是第一句,就是死嘛。这句话比皇帝的气派都大,人生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

  生死是大问题,众生在生死中都有恐怖。尤其到断气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肯死。这是真的,我看多了。有一次一个老朋友从医院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因为他马上就要走了。我去了,他说,这几年受了你的影响,对生死看得淡了,但还剩下几十万块钱,要我帮他决定是土葬还是火葬。我听了火冒三丈,但硬忍下来了,就告诉他,你学佛几十年,还写了许多书和文章,像是悟了道的,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这么不通?佛说一火能烧三世业,你死了剩几根骨头还要装个棺材运回家乡埋葬,为什么不把这钱用来做点好事?当然是火葬嘛!他勉强点了头,但是后来还是交待用土葬,把剩下来的钱全部用掉,唉!这种事我看多了,中国人有句老话:「好死不如恶生」,最痛快的死都不愿意干。我常去看临死的朋友,人将死的时候,味道很难闻,有股尸气,每次去都是准备生场病的。

  文殊师利菩萨在这里问怎么样了生死,学佛的人死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要详细地讲,起码好几个钟头。真得道的人一念空,到死的时候很容易明心见性,中阴身最容易得道悟道。学佛的人常爱讲,自己要是修好就可以不用来了,我就问,你要到哪里去?你有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文凭吗?能不能去得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