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才情人生-乔冠华 >

第25章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25章

小说: 才情人生-乔冠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的进步知识青年在里面工作,他们这样做曾征求过中共的意见。美国新闻处有两大 任务:一个是揭露敌人的残暴,另一个是宣传盟国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鼓舞人民争取最后 的胜利。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世界上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1942年9月,他以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计划 联络官的身份,在重庆主持美国新闻处的工作。    
      在此之前,费正清已到中国来过一次。那是1932年2月,已经接受过哈佛、牛津大学正规学 术训练的费正清伴随着“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炮火声,抵达上海。随后,他赶往北平,在 西总布胡同21号租下了一套相当惬意的住宅,并迎来未婚妻费慰梅,他俩是在京城成婚的。     
      在中国4年,费正清夫妇到过许多地方,探讨学术,查阅档案,观察社会,调查出土文物。 他们结识了中国许多一流的学者: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蒋延黼、钱端升、章士钊、 陶孟和、陈岱孙、周培源等等。这时候,“费正清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东方强盗正在撕咬 着一个已衣不蔽体只剩下文化的巨人。事实上,正是这博大精深,不会衰落的文化和那群维 系着灿烂文化的开明学术精英深深吸引了费正清,使他开始把近代中国作为一个专业课题确 定下来。因为透过近代,上可以更充分地认识中国的古老文明,下可以历史地阐释中华文明 何以到了近代就开始没落,政权凋败,社会堕落,人民贫穷。他对腐败的国民党的前途表示 怀疑。”傅光明:《费正清:解不开的中国结》,见费正清《观察中国》第284 ~285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ZW)〗4年以后,费正清回国。    
      1942年到重庆,这是费正清第二次来华。在此期间,他接触了重庆的一些左翼人士,这当中 先 有龚澎、乔冠华、杨刚,后有周恩来、叶剑英,并与进步人士郭沫若、茅盾、胡风、周扬等 ,以及孙夫人宋庆龄交往。    
      对乔冠华的夫人龚澎,她的外表、为人和气质,使费正清赞叹备至。在费正清的印象中,“ 她年轻活泼,又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她既具有战地记者的老练,又具有令人喜爱的幽 默感。她的勃勃生机在1943年沉闷、单调的重庆,就像一缕缕清新的空气。她举出了一系列 事例揭露国民党的种种暴行,如暗杀、压制新闻报道、查封印刷厂,捏造罪证陷民主人士于 囹圄,禁止示威,不准罢工,等等。    
      在分析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异同时,龚澎立场超然而洁身 自好。其实,她知道双方的特点,因为她在国共斗争的阵线双方都生活过。”    
      《费 正清自传》,第32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龚澎还教他学汉语会话, 送达自延安的新闻稿。    
      这样龚澎与费正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周恩来会见费正清,就是由龚澎进行翻译的。在 交谈之中,费正清不禁为周恩来的多谋善断,悟性敏锐,英姿勃发等种种魅力所倾倒。    
      不久,乔冠华通过龚澎结识了费正清。在费正清笔下,乔冠华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个子很高,几乎与我差不多,留着学生式的长发,戴着一副大眼镜。他大大咧咧地笑着, 还带着点太随意的幽默。我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在清华读书。……[后来]从日本人手中逃 出,来到重庆,为中国共产党新闻通讯社(察:此处有误,应为《新华日报》)主编国际新闻 。我发现他登载在《群众》杂志上的文章,笔锋犀利,没有一句赘词。他的哲学观点和信仰 就是革命。我曾经对他说:“你似乎研究过许多极权主义的理论。”他说:“我就是一个极 权主义者。”    
      1943年9月,传说国民党准备突然袭击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但这一计划遭到一些熟悉延安地 形的国民党将军的反对,重庆方面也不敢采取冒然行动,以防其他省反对派的对抗。监视周 恩来办公室人员的密探骤然增加。龚澎、乔木这一对有着坚定信念的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思 想的宣传家不再单独外出了。(就像美国传教士那样)他们随时准备被捕、甚至殉难。这样, 与他们的会面就更富有戏剧性。《费正清自传》,第332~33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 993年8月第1版。    
      即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乔冠华与费正清还是想尽办法见面,传递信息。乔冠华与 龚 澎结婚后,他们夫妻俩为数不多的几件衣服,被一个小偷全部偷走,小偷是用一根前端装着 铁钩的竹竿从他们的窗格子里伸进去作案的。一时间,乔氏夫妇颇为窘迫,正无计可施时, 费正清帮了大忙。    
      由于费正清的身材与乔冠华相仿,都很修长,加上费正清正准备搭机回国,便取出一 套原先在天津时做的蓝哔叽西装,极力说服乔冠华把它作为友谊的象征接受下来。在这种情 况下,乔冠华愉快地收下了这可贵的纪念品,他笑着对费正清说:    
      “物质的东西是供人们使用的。重要的是使用者是谁……我相信,我文章里的观点是你所 同意和欣赏的。我们正在追求一种共同的理想,并在同一条战线上作战,不是吗?”    
      费正清听了,连连称是。    
      乔冠华与费正清的友谊一直保持着,后虽因麦卡锡主义施虐一时中止,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前期又恢复了。    
    


第三部分第9节 旧雨新知(7)

    194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早在上一年8月,盟军就解 放了德军占领的巴黎。这一巨大胜利鼓舞了人们。    
      在西方盟国解放法国的同时,苏联红军正从东方迅速地向前推进,在将德国军队赶出克里米 亚 和乌克兰之后,苏联红军开始向近200万德军发动总攻(而西方盟军在法国和意大利面临 的德军仅100万),先后解放了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等       
    。其 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法国军队正在西线取得相应的进展。    
      这是令人兴奋、亢进的时刻,1945年新年伊始,激动人心的消息接踵而至。用乔冠华的那种 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光明从山上来”,“曙光从海上来。”乔冠华在开春首篇国际述评 《迎接人民的春天》中宣称:    
      “起来吧,时候已经到,美军的吕宋之战揭开了1945年的新页,苏军的冬季攻势写下了欧洲 战争1945年的序言。”    
      乔冠华在第二篇国际述评《站在命运的河边》中,起首第一句就是“解放的旗帜终于在马尼 拉的城头    
      升起了。”其中还写到了苏联红军已经渡过奥德河,他说:“希特勒叫奥德河做命 运之河。如今苏军就站在命运之河的那一边。”    
      乔冠华在这篇述评中告诉读者:“世界战局的重心在柏林的东边。世界政局的重心在黑海的 西头:罗丘斯三头会议正在西头进行。”这个会议在苏联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史称 “雅尔塔会议”。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就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安理会否 决权问题和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达成了协议(其中有些内容是损害盟国 中国的主权和利益的)。在会议的所有问题中,“民主”是题中应有之义,故而乔冠华激动 地写道:“未来将是民主的欧洲的再生。”    
      在东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节节胜利。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前景也愈益暗淡,因为美 军加紧了反攻。对此,乔冠华以《不能再拖》为题发表了国际述评,在开头的小标题《马不 停蹄》中作者提到了2月16日,“美国第五舰队出动了一千五百架飞机轰炸了东京和琉球岛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破题儿第一遭的大事。轰炸东京不自今日始,1942年有过从黄峰号起飞 的航舰飞机对东京的轰炸,1944年有从塞班基地起飞的超级空中堡垒对东京的轰炸,轰炸东 京不是一件希奇的事情;然而出动这样多的飞机,战斗机配合轰炸机,继续地,大规模地, 低空轰炸,这是第一次。假如不是因为日军丧失了它附近的海面的制海权,这样的轰炸是不 可能的。从严格的军事意义上说,16日起对东京的轰炸才是真正的战略轰炸的开始。16,17 (一千二百架),18,一连三日,据初步统计,美航舰飞机轰炸东京共击毁日机之百架以上, 这打击的严重是不能忽视的。东京在如雨的炸弹之下战了!”多么痛快,是到了收拾日本的时候了!    
      乔冠华在第二个小标题《一箭之地》中写道:“从莫斯科看去,朱可夫元帅的大军好像是一 支金箭,那箭头伸到了库斯特林和法兰克福之间,前去柏林不过是一箭之地。这是本月初东 线苏军进攻的态势。任何一个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动人的图画,但却不 是一个有利的形势,苏军的前锋部队太突出了。”接着,乔冠华又从多种角度分析了战局, 非常引人入胜。    
      不久,乔冠华又创作了被徐迟称为如诗般的国际述评《克里米亚的道路》,这里就将中 间的一句话当作诗来加以引述吧:    
      谁也不能预言这闸后的洪水什么时候泛滥,    
      更不能预言那泛滥的洪水究竟先夺取哪一个闸门而出?    
      这是一道历史的水闸:闸的这一面是人民的力量,闸的那一面是人类的死敌,闸的上空闪耀着人民的世纪,这是一幅壮绝古今的图画,这是一 幕决定命运的斗争,    
      那未,这斗争何时展开呢?    
      通篇激情回溢,文采斐然,怎不令人血脉贲张。乔冠华的述评说出了山城人们的心声,时 代已然接近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关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点上了。    
      从1945年4月开始,轴心国的末日到来了。当时《新华日报》印刷、发行了一份欧洲战场的 地图,约有四张报纸大小,乔冠华把它挂在家里的墙壁上。每天看报,就用铅笔画上一 个个的小小箭头,指向当天占领的那些城市。日子久了,就一清二楚地看出来,“那些小 小箭头,数量之多,极为明显地形成了一股股的龙卷风,一直在涡旋式地卷动着,指向柏林 和 意北,现在最后的两个箭头都已画上去了。    
      气势十分明显。”(徐迟语)。看着这跃动的箭头 ,乔冠华喜上眉梢。    
      话分两头。在西线,马克?克拉克将军正率领他的混合部队将德国人赶出意大利;他的混合 部分中除了美国的白人、混血人和日裔美国人外,还有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南 非 人、印度人、巴勒斯坦人、波兰人、法国人、巴西人和意大利人。意大利游击队同法国 游击队一样使敌人胆战心惊,盟军在他们的大力援助下,于4月10日发起了最后的攻势。两 个星期内,德军防线已崩溃,盟军源源不断地涌入波河流域(就在地图上画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