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196章

文献通考1-第196章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罪,谪词言:“假便宜行事之制,忘人臣无将之嫌。肖内阁以招贤,拟尚方而铸
印。”然则承制之事易以惹谤,忠简之言固笃论也。
    ○吏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司封郎中 员外郎 司勋郎中 员外郎
 考功郎中 员外郎 官诰院附)
    《周礼·天官》,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理邦国(变冢言太者,进退异
名也。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宰;列职於王,则谓之太宰。宰,主也。建,立也。
邦,理王所居之邦国。佐,犹助也。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以佐王理邦国。汉
成帝初,分尚书置四曹,盖因事设员,以司其务,非拟於古制也。至光武乃分为
六曹。迄於魏、晋,或五或六,亦随宜施制,无有常典。自宋、齐以来,多定为
六曹,稍似《周礼》。至隋六部,其制益明。唐武太后遂以吏部为天官,户部为
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以承周六官之制。
若参详古今,徵考职任,则天官太宰当为尚书令,非吏部之任;今吏部之始,宜
出於《夏官》之司士云)。又夏官之属有司士下大夫二人,掌群臣之版(古书版
为班;班书或为版。版,名籍也),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谓用功过黜陟者),辨
其年岁与其贵贱(年数多少,知其老少),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
子之数,以诏王理(告王所当进退),以德诏爵(有贤者之德,乃诏以爵),以
功诏禄(理有功勋,後告以禄),以能诏言,以久奠事(能者事成乃食之。《王
制》曰:“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奠音定)。汉成帝初
置尚书,有常侍曹主公卿事。後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後又为选部(灵帝
以梁鹄为选部尚书)。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事(陈群为尚书。延康元年,群始
建九品官人之法,拜吏部尚书)。晋与魏同(山涛为吏部尚书,用人皆先密启,
然後公奏,举无遗才,凡所题目,终始如其言。唯用陆亮,寻以贿败。《启事》
曰:“臣欲以郄生为温令。”诏可。寻又启曰:“访闻诜丧母不时葬,遂於所居
屋後假葬,有异同之议,请更选之。”诏曰:“君为管人伦之职,此辈应为清议
与,不便当裁处之。”刘聪僭号,省吏部,置左、右选曹。石勒时,又置左、右
执法郎,典定士族,副选举之任)。宋时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
曹。孝武不欲威权在下,大明二年,分吏部尚书,置二人,以轻其任,而省五兵,
後还置一吏部尚书。顺帝明元年,又置五兵二尚书。晋、宋以来,吏部尚书资
位尤重(蔡廓为吏部尚书,曰:“我不能为徐羡之署纸尾。”遂不就。选按黄纸,
录事尚书与吏部连名,故云“署纸尾”)。梁、陈亦然。後魏、北齐吏部统吏部
(掌褒崇、选补)、考功、主爵三曹(自洛阳迁邺已後,掌大选知名者数四。文
襄帝少年高明,所蔽也疏;袁淑德沈密谨厚,所伤者细;杨风流辨给,取士失
於浮华。唯辛术为尚书,性尚贞明,擢士以才、以器,循名责实,新旧参举,管
库必擢,门阀不遗。前後铨衡,术最为折衷,甚为当时所称)。後周有吏部中大
夫一人(掌群臣及诸子之簿,辨其贵贱与其年岁,岁登下其损益之数,依六勋之
赏,颁禄之差),小吏部下大夫一人(掌贰吏部之事),领司勋上士等官,属大
司马。隋吏部统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曹(牛弘为吏部尚书,其选举先德行
而後文才,所进用多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悟,清慎绝伦,然爽俊有馀,
迹似轻薄,时宰多以此疑之,唯弘深识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选举,於斯为最。
自後周以降,选无清浊,及卢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党
同之谮)。唐龙朔二年,改吏部尚书为司列太常伯,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改
吏部为天官,神龙元年复旧。天宝十一载,改为文部(至德初复旧)。掌文官选
举,总判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曹事。旧《令》班在侍中、中书令上,《开
元令》移在侍中、中书令下。尚书六曹,吏部、兵部为前行,户、刑为中行,礼、
工为後行,其官属自後行迁入二部者以为美。自魏、晋以来,凡吏部官属,悉高
於诸曹,其迁举皆尚书主之。自隋置侍郎贰尚书之事,则六品以下铨补,多以归
之。唐自贞观以前,尚书掌五品选事(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文部侍郎卢承庆兼检
校兵部侍郎,仍知五品选事。承庆辞曰:“五品选事,职在尚书,臣今掌之,便
是越局。”太宗不许,曰:“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由是言之,即尚书兼
知五品选事明矣)。至景龙中,尚书掌七品以上选,侍郎掌八品以上选。至景€
元年,宋为尚书,始通其选而分掌之,因为常例。开元以前,诸司之官兼知政
事者,午前议政於朝堂,午後理务於本司。自开元以来,宰相员少,资地崇高,
又以兵、吏尚书权位尤美,而宰臣多兼领之,但从容衡轴,不自铨综,其选试之
任皆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遂为故事。或分领其事,则列为三铨(四年六月
敕,其员外郎、御史并馀供奉官,直进名敕授。自此不在吏部),尚书掌其一,
侍郎分其二(尚书所掌,谓之尚书铨。侍郎所掌,其一为中铨,其一为东铨,各
有印)。侍郎二人(隋炀帝置,说在《历代郎中篇》。凡六司侍郎,皆贰尚书之
事。吏部初置一员,总章元年加二员。龙朔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咸通元年复旧。
分掌选部流内六品以下官,是为铨衡之任。凡初仕进者,无不仰属焉。当选集之
际,势倾天下,列曹之中,资位尤重。初,隋世高孝基为吏部侍郎,房元龄、杜
如晦与选,孝基特加赏异,後以为知人。唐文皇帝永徽时,马戴、裴行俭为吏部
侍郎,贞观以来最为称职。崔元为之,介然自守,绝於请谒,为执政者所忌,
转文昌左丞,选司令史,乃设齐自庆,武后闻之,复拜为天官侍郎),
    郎中二人(汉、魏以来,尚书属或有侍郎,或有郎中;或曰尚书郎,或曰某
曹郎;或则两置,或为互名,虽称号不同,其职一也,皆今郎中之任。《山公启
事》曰:“吏部郎主选举,宜得能整风俗、理人偷者。”又曰:“吏部郎以碎事
日夜相接,非但当正己而已,乃当能正人,不容秽杂也。”乃以议郎杜默为之。
又陆慧晓字叔明,为吏部郎。吏部都令史历政以来,咨执选事。慧晓任已独行,
未尝与语。帝遣左右以事请问之,慧晓曰:“六十之年,不复能谘都令史为吏部
郎也。”然自过江,吏部郎不复典大选。又《职官录》曰:“梁吏部郎,旧视中
丞,迁侍中。”又陈吏部郎中,秩六百石。後魏孝文帝欲创革旧制,选制百官,
谓群臣曰:“为朕举一吏部郎,给卿三日假。”寻曰:“朕已得之矣。”乃徵崔
亮为之。亮字敬儒,自参选事,垂将十年,廉谨明决。尚书曰:“非崔郎中,选
事不办。”隋初,诸曹郎皆谓之侍郎。炀帝三年,置六司侍郎,後遂改诸曹侍郎
但曰郎。其吏部郎改为选部郎。唐初复为选部郎中,武德五年改为吏部郎中,龙
朔二年改为司列大夫,咸通元年复旧。掌选补流外官,谓之小铨;并掌文官名簿、
朝集、录赐、假使,并文官告身,分判曹事),
    员外郎二人(隋开皇六年,置吏部员外郎一人。炀帝三年,改为选部承务郎。
唐武德三年复旧。加置一人,一员判废置,一员判南曹,起於总章二年,司列少
常伯李敬元奏置。未置以前,铨中自勘责。故事,两员转厅,至建中元年,侍郎
邵说奏,各挟阙替。南曹郎王钅以後,遂不转厅。贞元十一年闰八月,侍郎杜
黄裳奏旧例转厅。初,武太后延载元年,又加一员,圣历二年八月省。开元十二
年四月,敕兵、吏各事定两人判南曹,寻一人判;贞元元年九月,又以两人判;
至十二年闰八月,又一人判)。
    司封郎中一人(《左传》曰:“晋文公执秩以正其官。”注云执秩,主爵秩
之官。汉尚书有封秩之任,而无其官。故《後汉书》曰:“冯勤字伟伯,光武以
为郎中,给事尚书,使典诸侯封事。勤量功次轻重、国土远近、地势丰薄,不相
逾越,莫不厌伏焉。自是封爵之制,非勤不定。”晋尚书有左、右主客曹。北齐
河清中,改为主封,置郎中一人,属吏部,主封爵之事。隋初为主爵侍郎,炀帝
改为主爵郎。武德初为主爵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封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光宅
元年,改为司封郎中。掌封爵皇之枝族及诸亲、内外命妇告身,及道士、女冠等。
天宝八载十一月,敕道士、女冠籍每十载一造,永为常式。至德二年十一月,敕
道士、女冠等宜依前属司封曹)。
    员外郎一人(隋文帝置,炀帝改为主爵承务郎。武德初为主爵员外郎。其後
曹改而官不易)。
    司勋郎中一人(《周礼·夏官》有司勋上士,掌六卿赏地之法。历代无闻。
至後周,吏部有司勋上士一人,掌六勋之赏,以等其功,如古之主爵。隋文帝置
司勋侍郎,炀帝改为司勋郎。龙朔二年,改为司勋大夫,咸通初复故。掌校定勋
绩、论官赏勋、官告身等事),
    员外郎二人(隋文帝置,炀帝改为司勋承务郎。至武德初,乃改为司勋员外
郎)。
    考功郎中一人(汉文帝时,京房作考功课吏之法,然其职不在尚书。至光武,
改尚书三公曹主岁书考课,课诸州郡。魏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宋元嘉三十年,
又置功论郎,并其任也。例在《吏部郎中》。後魏考功郎掌考第、孝秀。北齐课
功郎中亦掌考第及孝秀贡士。隋文帝置考功侍郎,炀帝改为考功郎。武德初复为
考功郎中,龙朔二年改考功为司绩,咸通初复旧。掌考察内外百官及功臣家传、
碑、颂、诔、谥等事)。
    员外郎一人(隋文帝置,炀帝改为考功承务郎。武德初,复为考功员外郎。
其後,曹改而官不易。武德旧令,考功郎中监试贡举人。贞观以来,乃以员外郎
专掌贡举省郎之殊美者。至开元二十四年,移贡举於礼部,而考功员外郎分判事
而已)。
    宋朝典选之职,自分为四:文选二,曰审官东院(太平兴国六年命郭贽考京
朝官课。淳化二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又以兴国中所置差遣院并入,号磨勘差遣
院,亦名考课院。淳化四年,以考课京朝官院为审官院。而《涑水记闻》云太宗
患中书权太重,向敏中时为谏官,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熙宁
置审官西院,以主武选,於是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焉),曰流内铨(《实录》:
淳化四年,以幕职州县考课院归流内铨,命翰林学士苏易简领其事。自後命近臣
主之);武选二,曰审官西院(《涑水记闻》云:王介甫与韩子华合谋,欲沮文
潞公,且夺其权。一日发中旨置审官西院,枢密初不知也),曰三班院(《实录》:
淳化三年诏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之。先是,供奉官等悉隶宣徽院。至是,
别置三班院以考殿最,自後多命近臣以主之)。元丰定制,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