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 >

第8章

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第8章

小说: 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疤讲猓–OBE)卫星显示的那样,在发出宇宙微波背景时的物质密度不是绝对均匀的。在比平均值更为密集的区域内,引力会吸引更多的物质,这种挤压会把这个区域略微地加热,这就是我们去探测并测量到的温度起伏。

如果没有这些涨落来让引力发挥作用,那么从一个在产生宇宙微波背景时完全均匀的宇宙中形成现在看到的这种非均匀的、有疏有密的宇宙的历程就不可能完成。但是,空间中涨落的尺度也十分重要。对宇宙微波背景的观测得到的全天图中可以看出,每个蓝色(略冷)和红色(略热)的区域大小是很相似的,平均起来是1度宽,就是满月视角的两倍。根据以上事实经过缜密思考,宇宙学家们确定宇宙是平坦的。其理由是,我们的理论能够预言早期宇宙中涨落的实际物理尺寸,将期望值与实际值相比较,可以告诉我们光线自从源头发出后被弯折了多少,这取决于宇宙中物质的数量:物质越多,光线弯曲得越厉害。在封闭宇宙中,光线弯曲较显着,造成涨落区域看上去比预计的要大;而在开放的宇宙中,物质较少,所以涨落区看上去会小很多。事实上,将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后发现宇宙恰恰含有临界数量的物质,因而是平坦的。

这种讨论既让宇宙学家们兴奋也令他们沮丧。兴奋的是,对微波背景的研究不仅能够告诉我们辐射发出的那个极早时刻的情况,还能揭示此后宇宙的整个历史。但问题是要想对早期宇宙得出确切的结论,就必须排除后期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是很难做到的。

正文 光的屏障

2010…1…28 21:14:22 本章字数:633

光的屏障

我们已经知道在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之前宇宙是不透明的,光线无法在里面传到远方。就像在地球上没法看到云层里面一样,我们也没法看到这一时刻以前的情况。这个类比不完全准确,因为云朵自身不发光。太阳是一个更好的例子。从外面看,太阳有一个确切的表面:光球,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物质开始变得透明的那个边界。光球内,气体是如此炽热、明亮和密集,光子无法不受碰撞地穿透出去,就像紧接着大爆炸后的那段时间一样;光球之外,气体变得透明了,光子能够自由地穿越,就像宇宙刚刚变得透明的那一时刻宇宙微波背景产生的时刻。

要看透云层,我们有一个替代方案:无线电波可以轻易地穿过云层,所以可以得到云层之外或者云朵里面的信息。这种技巧在宇宙微波背景这里不起作用。30万年是对所有电磁辐射的限制,似乎是难以克服的障碍。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在前面如此自信地描述在这一时刻之前的那些情况呢?此时我们需要依靠理论。这些理论中有许多曾成功地预言了微波背景辐射是什么样子,这样我们就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的宇宙微波背景作比较,得出合适的结论。

但更为理想的当然是我们希望能够越过这个障碍看到过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出现了不少想法。比如去探测那些在微波背景辐射时代之前就幸存下来、未曾变化的高能粒子。现在已经开始寻找这种以微小的、几乎无质量的中微子或其他怪异的物质形态出现的粒子。但真正能够探测到并确定其来源的中微子望远镜,还有待建造。

正文 在时间上回看

2010…1…28 21:14:24 本章字数:547

在时间上回看

和化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不同,宇宙学家们没法拿到他们的研究样品并送到实验室中进行分析。但他们却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逆着时间向回看,并且观察到研究目标在几百万年前的样子。记住,只要观测离地球越来越远的天体,就可以看到离现在越来越久远的事情。这不适用于在透明时刻前发生的事件,它们隐藏在不透光的婴儿期宇宙里。从现在起我们讨论那些有可能直接观测到的事件。

这一章的内容始于宇宙变得透明的那一刻,就是最终作为宇宙微波背景回声为我们所观测到的时刻。近期的实验,例如Boomerang,Maxima和WMAP已经证实了COBE卫星探测到的背景辐射的微弱温度起伏,我们将此解释为宇宙密度在这一时间点上万分之一的变化。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不均匀性要大得多:既有超星系团、数千个星系聚集在一起的区域,又有几乎没有任何物质的空间。

我们自己的银河系仅是数百万个旋涡星系之一。当然可以去设想,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些星系或星系群是随机地分布在宇宙中的。但是对星系的大尺度巡查表明,在最大尺度上存在着许多蜂窝状的结构,包括长度有3000万光年的一条巨壁。宇宙是如何从那种早期刚刚变得透明、几乎但又不完全均匀的状态演化成现在的模样呢?

正文 引力,宇宙的力

2010…1…28 21:14:26 本章字数:739

引力,宇宙的力

通常认为,在天文距离上唯一起作用的力是万有引力。对一个物体,无论是恒星、行星、一个人还是一片云,引力的强度取决于它里面包含多少物质。注意质量和重量是不同的。质量表示存在多少物质,而重量表示由于重力产生的力的大小。所以一个在地球轨道上的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但并没有失去质量。可以把引力定义为:使质量产生重量的力。例如,月亮是太阳大家庭中较小的一个成员,其引力小到无法保持住大气。地球质量比月球大得多,把物体吸引住的能力也强得多,所以幸运的是它保持了我们呼吸所需的大气层。类似地,早期宇宙中物质密集的区域比稀疏的区域有更大的引力,可以把周围的物质吸引过来,而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它的引力。所以这一过程一直在加速,就像常说的那样: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在这些比较致密的区域中也存在局部的密度差异,所以有同类的过程发生。质量越大,引力越强,从周围吸引的物质聚集得越多。使用计算机能够重构当时的情景,从而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模型来反映早期宇宙是如何演化成现在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

不论这种结构在哪里形成,都必须考虑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大爆炸开始的空间的膨胀和引力作用下的局部物质的收缩。一旦天体在形成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质量,它就能抵御总体的膨胀而收缩到一起。

一个星系团的始祖最开始时是很小的,其体积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增加,并持续地从周围把物质吸纳过来。随着可以积累的物质的耗尽,它增长得越来越慢,直至停止扩张,这个原始的星系群达到了它最大的范围,并有能力凝聚到它最终的大小。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变弱,所以在宇宙演化的这个阶段,收缩仅可能发生在很小的尺度上。这样,还仅仅是气体团的原始星系开始形成。

正文 昏暗时代

2010…1…28 21:14:28 本章字数:837

昏暗时代

这种聚合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什么都看不到,因为正处在被第15任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所称的“黑暗年代”。这个时代紧接着产生微波背景辐射的时刻,当时还没有任何恒星在宇宙中发光。

当然那里还充斥着在宇宙开始透明时产生的、还没有多久的回声。这种辐射(此时应称为宇宙电磁背景辐射,而非微波背景辐射)在3000度时开始出现,这个温度和乙炔焊焰的温度差不多。因而在此期间实际上存在着逐渐变暗、逐渐变红的弥漫的辉光。所以宇宙并未彻底黑暗过,只是昏暗而已。

随着宇宙的冷却,在愈来愈微弱的辉光中,物质的引力收缩将最终形成星系。于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发生了,大量的恒星爆发,昏暗的宇宙忽然被照亮,宇宙中充满了耀眼的光芒。这一刻来得有多突然还有争议,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进入了开始形成最早的恒星的新纪元。

在大爆炸中,实际上只有3种元素被创造出来:氢、氦和少量的锂,其他元素的含量可以忽略。我们已知的所有其他元素都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人们常说:我们是星尘,这是十分贴切的。我们太阳和太阳系的物质很可能已经经历过两次恒星形成的循环。其后可以看到,很多恒星在其火爆的生命史中将氢和氦转化成较重的元素。例如金元素的出现就清晰地表明它是来自超新星的爆炸。相比之下,第一批恒星在形成时只含有最轻的3种元素。

要形成星系,气体团必须收缩。而气体要收缩,温度必须降低。在现在的宇宙中,气团收缩释放的能量可以被碳和氧原子发出的辐射带走。但在我们描述的这个时代,除了通过氢分子外没有其他的途径进行冷却。而氢分子冷却过程的效率是很低的。其结果是,只有大团的气体才能收缩,而从中形成的恒星也特别巨大。第一批恒星的质量可能有太阳质量的数百倍。既然储存了这么多燃料,那么这些巨无霸的发光时间一定比太阳寿命长很多吧?恰恰相反,这些早期恒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仅能存在几百万年。相比之下,太阳的整个活跃期可达90亿年。

正文 恒星能量的源泉(1)

2010…1…28 21:14:30 本章字数:1117

恒星能量的源泉

要理解这点,就要考虑恒星中心深处的情形。只有一颗恒星允许我们做近距离研究,那就是太阳。太阳,像所有普通恒星一样,是个白热的大气体球,是可以吞没100万个地球这么大的球体。它的表面温度有5600℃,而在核心产生能量的地方,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我们无法看到太阳内部较深的地方,但可以检测它的构成。我们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做到符合观测结果,所以才确信对于核心温度的预测。占太阳质量70%的物质是氢,这也是它的燃料,和原始恒星的情况一样。

我们知道氢是最简单的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环绕的电子组成。恒星内部是如此之热,电子被从原子核边剥离走,剩下不完整的原子称为“电离”。在恒星核心,压力和温度都极端地高,这些原子核的速度是如此之大,当它们互相碰撞时核反应就会发生。氢原子核结合成次轻的元素,即氦原子核。大家公认这一过程是间接而曲折地发生的,其最终效果是4个氢原子核结合成1个氦原子核。这个过程除了产生我们看到的恒星发出的光芒外,同时还产生另一个叫做中微子的副产品,这种奇特的粒子以后还要谈到。在形成氦的过程中要损失点质量,同时释放出很多能量。正是这些释放出的能量使得恒星发光。而对太阳来说,每秒钟要损失400万吨的质量。现在太阳的质量已经比你刚开始阅读这段话时少了许多。氢燃料不可能永远地提供下去,但目前还没有危险。太阳大约在50亿年前诞生,以恒星的标准来看正值壮年。当所有的氢耗尽后,太阳并不是简单地暗淡下去,而是会发生另一段故事,这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讲到。

所以至少在太阳中,能量来源于在4个氢原子核结合成为1个略轻的氦原子核时损失的质量。自然界中最着名的公式E=mc2告诉我们质量(m)等效于能量(E),而换算系数c2是光速的平方,非常大。所以很小的一点质量消耗就会产生出巨大的能量,而太阳每秒钟要损失400万吨的物质并转化成能量!

这些消失的质量从何而来?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只有1个电子环绕1个质子。所以4个氢核中的每个都是1个单独的质子;氦核则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