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最后的玩家 >

第52章

最后的玩家-第52章

小说: 最后的玩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把我感知到的东西告诉每一个关心中国金融市场、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朋友,于是,创作冲动产生了。 
  我并不满足于简单记录下自己的所闻所见,我企盼更高的标准。我最喜欢的外国金融小说是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的《钱商》,因为它不仅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且在通俗小说中,它还具有相当的文学品位;我最欣赏的中国当代小说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因为它大气磅礴,人物有血有肉,充分展现时代风貌。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我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是暗中以这两部名著作为楷模的。我希望自己能学到大师们的一点皮毛,把自己的小说写成中国版的《钱商》,都市版的《白鹿原》。结稿之后,我更深地体会到了作家的艰辛,体会到力不从心时的绞尽脑汁。我知道自己的作品难以望《钱商》和《白鹿原》的项背。但是我至少可以说,与它们一样,这部小说中讲述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与它们一样,这部小说的故事——朋友们都说——也是好看的,感人的。 
  或者换句话说,它有雅俗共赏之功效。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追比上述两部伟大作品的“野心”算是实现了。 
  本书的成形与出版,我首先应该诚挚感谢长期培养和关照我的群众出版社,尤其是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冯京瑶女士和李红珠女士,没有出版社和她们的努力,这部小说是无法与读者及时见面的。 
  我也要感谢我的夫人薛雯,她不仅见证了我写作此书含辛茹苦的全过程,而且积极为这部小说提供素材。   
  后记:一个时代在结束(2)new   
  我由衷地感谢老朋友段一民先生,他真实生动的回忆丰富了我史实方面的描写细节。 
  我真心地感谢苏雷、顾晓阳、章德宁、葛笑政、吴继珍等作家和专业文学工作者,他们曾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予我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并对我小说的文学品质及写作技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朋友苏雷,从本小说的第一稿起,他就循循善诱地与我讨论细节,对作品的整体风格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我特别要感谢著名文学理论家与评论家贺绍俊先生,他深入理解了我的作品,并且热忱地为其作序,给予了它我所知道的最为准确的诠释。 
  我还要感谢郭五一、丁力、李燕铭、唐霄、杨伟华、戴西维、阎庆华等朋友,他们是我这部小说的第一读者,他们发自内心的鼓励增强了我将小说臻于完美的信心。 
  最后,我想再简略谈谈本书的书名及其形成过程。 
  小说有两个主题,一为金融,写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规范”与“拍脑瓜子决策”两种理念的激烈碰撞;一为爱情和友情,讲错综复杂的角色之间长达半生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两个主题相互交织,水乳相融。作者本人有感于中国股市的诡谲和黑幕重重,曾在书名上侧重于第一个主题,将本书题名为《苦庄》,谓利益集团和大小庄家恶意操纵股市而泥足深陷,自食苦果,并给所有相关者都带来无穷苦难,在这残酷的股市生态中,就连爱情都带上了苦涩的味道。苦庄苦庄,正因为有了《苦庄》这一书名在先,文学理论家贺绍俊先生在本书的“序”中才接着写出了那段字字珠玑、饱含哲理的精彩评论:“小说以充满神圣性和崇高性的古典审美理想,去抗衡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邪恶与丑陋,它不会使我们气馁,不会使我们悲观。即使眼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苦庄’,但只要我们内心深藏着爱情的甜蜜,我们就有理由继续朝前走下去。” 
  但是小说即将发排时,出版社提出,《苦庄》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闷”,建议修改。思忖再三,名字想了好几个,最后还是决定效仿美国作家J。F。库克《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将这部小说的名字定为《最后的玩家》。这是因为,虽然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只要利益空间仍然存在,操纵股市的丑恶行径也就还将永远存在下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免;然而我还是真诚相信,通过这几年大熊市中各个方面的通力治理,中国股市上明目张胆的“无股不庄”现象则一去不复返了。 
  小说中的股市操纵者,无论是内外勾结的张吉利和钱彪,还是裹挟着大资金趁虚而入的乔虹玉,最后都把自己玩了进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对以“玩家”自居的股市操纵者,应该算是一个警醒。 
  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他脍炙人口的《双城记》开篇处曾以警世口吻冷静地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总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反躬自省,我们这里 
  证券市场上刚刚谢幕不久的拜金主义甚嚣尘上、操纵股价蔚然成风的“庄家时代”,在评价的莫衷一是方面,不也恰恰如此吗?对于这个市场的定位,人们的思维逻辑曾经一度极其混乱,说它好的把它捧上天,说它坏的将它贬得一无是处。有人盛赞它是“国企解困的出路”,有人怒斥它 “连赌场都不如”;有人视它为快速致富的捷径,有人认它作充满泡沫的陷阱。见仁见智,所有的观点都是那么极端。它充满了诱惑,也暗藏着杀机。无怪乎常有人这样调侃: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股市,因为那里是实现一夜暴富梦想的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去股市,因为那里是血本无归的地狱。是啊,股市美丽的光环后面,暗流涌动,沉渣泛起,君不见那大干快上、造假成风的架势,这个市场显然正在迷失自身应有的定位。这一乱哄哄的舞台每天都上演着大喜大悲的闹剧:投机客个个都惦记着一口吃成胖子,从而头脑发热,欲望膨胀,发了财的欢天喜地,赔了本的悲痛欲绝,恨不得跳楼;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挖空心思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企业;权贵资本勾结股市大鳄,凭借内幕消息和巨额资金翻江倒海兴风作浪,黑嘴股评推波助澜,而处于弱势地位听消息跟风的中小股民们则浑浑噩噩地博傻,被人卖了还在一旁帮人家数钱,明白过来时早已两手空空,倾家荡产,哭都不知道上哪儿哭去。对于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表演,莫非我们不应该痛定思痛,深刻总结,并从中悟出些什么道理来吗? 
  好在,一切都已经过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随着股改接近尾声,一个时代正在结束。但愿世纪之初那些丢盔卸甲的股市操纵者,尽管至今还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却也将是最后的“玩家”。 
  赵苏苏 
  2006年9月 
  1 萨德:法国18世纪著名的性虐待狂,他的名字已成为性虐待的代名词。 
  ?? 
  ?? 
  ?? 
  ?? 
  146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