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加拿大通史简编 >

第46章

加拿大通史简编-第46章

小说: 加拿大通史简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迪芬贝克在内政方面较为突出的成就是推动了西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尽管在自由党统治时期加拿大经济增长很快,但大草原和太平洋沿岸等西部
地区却受益甚少。或许是由于这位新总理年轻时在西部的成长经历使其对这
些地区感情笃深,迪芬贝克上台后十分热衷于解决西部所面临的经济问题。
众所周知,这一地区是加拿大主要农业区。粮食生产过剩的问题多少年来一
直困扰着这里的农场主。迪芬贝克当政后,加拿大农业获得了令人惊喜的机
会,通过特殊信贷方式建立了一项大胆的贸易政策,为加拿大小麦打开了潜
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此外,迪芬贝克政府还制订了“农业恢复与发展法案”,
通过改变边缘地区农场的经营范围,初步解决了加拿大长期被忽视的乡村贫
困问题。

迪芬贝克政府的其它措施还包括:增加社会福利;建立国家能源委员会,
监督能源的使用;完成了南萨斯喀彻温水坝工程;以及为开发北部而实行的
公路建设计划。

然而,一些具有更重要意义的改革计划,如北部开发,却由于组织不力
而遭到失败。加上 
1957年保守党上台后适逢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性的经济衰
退,致使加拿大财政赤字不断增大,外债累累,加元贬值。迪芬贝克对此一
筹莫展,无计可施,令加拿大人民大为失望。

迪芬贝克不会忘记管道辩论和苏伊士运河危机给加拿大人民心目中投下
的阴影,他本人也不满于加拿大对美国的依附地位,而本能地希望恢复同英
国的传统关系。然而,迪芬贝克的改弦易辙既没有唤起国内的有力支持,又
遇到了国际上的重重阻力。一方面,北美大陆主义经历了 
40年的发展,已成
为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美国之于加拿大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领导地位不容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昔日纵横全球的
英联邦已经分崩离析,苏伊士运河危机又予以致命一击。1961年南非被开除
出联邦,标志着这一体系的进一步瓦解。英国积极地在欧洲寻找政治前途,
并努力加强同美国的关系。面对这一强大趋势,迪芬贝克回天乏力,终致失
败。

迪芬贝克上台后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北美空防协定。这项计划是自由
党执政时期加、美两国共同制订的,1957年大选前双方已准备接受。迪芬贝
克发现双方围绕这项计划所进行的准备工作使他无法改变其进程。1958年春
根据该协定建立了共同的防空体系,由一位美国人任司令,加拿大人任副司
令。美加两国原定于 
1959年 
10月举行联合空防演习。整个计划由美国一手
包办,当 
1959年 
5月渥太华防务和运输官员被告知该场演习的具体细节时,


这项计划实际上已实施了 
6个月了。迪芬贝克政府因而没有予以密切配合,
美方为此大为震怒。加拿大驻美大使阿诺德·希尼在 
8月 
28日这一天两次被
召到美国国务院听候训斥,被告知说美方对加拿大的姿态表示“极大的关
注”。(18)

1957年 
7月初,迪芬贝克为表明新政府在调整对外关系上的决心,向新
闻界宣布加拿大政府打算把从美国进口货物的 
15%改由联合王国进口。 
(19)
这一决定被认为是一个轻率之举。由于英加同处于关贸总协定之中,1932年
渥太华协议已经失去了意义。加上英国对新成立的欧洲共同市场兴趣盎然,
对加拿大的献媚并不领情,反而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干扰。联合王国不顾英
联邦各国的反对,一再要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这一要求得到美国的积极
支持。加拿大面临的是一条牢固的英、美联合阵线。迪芬贝克的举措没能改
善加、英关系,却因此激怒了美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哥伦比亚河水源开发问题又把迪芬贝克推向了国
家计划与大陆主义二难选择的困境。哥伦比亚河是北美第四大河,发源于加
拿大,经美国流入太平洋。长期以来,该河丰富的水利资源被拱手送给美国
人以换取美方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开发计划的支持。退役后担任国际联席委
员会加方主席的麦克诺顿将军对此深感忧虑,呼吁建立加拿大自己的水电工
程。联邦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企图独自开发该河水源,但此举遭到美国政府
和哥伦比亚省政府的联合抵制。最后还是加拿大联邦政府作出让步。1961年
1月签订的哥伦比亚河条约规定美、加两国合作开发该河水电资源,大陆主
义又一次占了上风。

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上台后,为推翻古巴卡斯特罗政权发动了猪湾入
侵,结果遭到惨败,之后便运用美国的影响在西半球孤立古巴。加拿大对贸
易禁运虽不情愿,却也不敢违拗为猪湾失败所激怒的美国政府的意志。1962
年 
10月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又一次把人类推向世界大战的边缘。肯尼迪政府
希望加拿大政府能够带头响应美国的号召,然而,加拿大方面却反应冷淡,
迪芬贝克还在众议院建议由联合国组织一个委员会,对古巴时态的发展进行
公正的调查,这无疑是对美国权威不敬的表示。

如果说美国方面对加拿大在贸易、开发和外交姿态等方面的分庭抗礼还
能勉强容忍的话,那么紧接而来的加拿大政府和人民对核武装的抵制情绪却
令肯尼迪政府再也不耐烦了。肯尼迪政府以“导弹差距”为借口,要求驻欧
洲的北约部队接受核武装。在加拿大政府和人民中,对于核武装问题存在着
严重的意见分歧。围绕加拿大是否参加核战争在全国展开激烈的辩论。开始,
包括自由党在内的加拿大各党派都与政府采取了相同的立场,即支持解除核
武装。砂砾派(Grits)与新民主党都反对加拿大拥有核武器。皮尔逊也表示,
核武器不能“以任何实质性方式加入我们自己的或共同的防御之中。。。因
此,我们不应为加拿大军队,不管是由加拿大自己控制的,还是由美加联合
控制的加拿大部队,生产或获得核武器”。(20)后来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皮
尔逊突然于 
1963年 
1月 
12日宣布他改变了主意,支持核武装。1月 
30日,
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新闻电讯中,对迪芬贝克在议会中的发言横加篡改,肆意
指责,公开干涉加拿大内政,对加拿大人民的政治抉择有意施加压力。肯尼
迪还暗中指使其竞选专家秘密赴加拿大帮助自由党竞选。如此凶猛的打击是
迪芬贝克的保守党政府难以承受的。1963年 
4月 
8日的大选中,皮尔逊领导
的自由党以 
129席对保守党的 
95席居于领先地位,组织起新政府。


当然,保守党政府的倒台不仅仅是由于其混乱的对外政策所致,更重要
的还是国内政策的失败。

当然,保守党政府的倒台不仅仅是由于其混乱的对外政策所致,更重要
的还是国内政策的失败。
年 
9月,魁北克省总理莫里斯·杜普莱西去世,从而
结束了民族联盟对该省的长期控制。1960年 
6月省内选举中,让·勒萨热领
导的自由党获胜。勒萨热企图把魁北克政府——“魁北克国家”当作保卫法
裔加拿大人权益的唯一政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迪芬贝克的泛加拿大主义相
抵触。

其次,迪芬贝克向偏远落后地区和社会中下层倾斜的经济政策触怒了多
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实业界。这一举足轻重的社会集团在 
1957年选举中曾是保
守党的支持者,现在却转向自由党一边反对迪芬贝克。对保守党政府更具有
破坏性的打击是它与加拿大银行总裁詹姆斯·科因发生的争执。科因是个坚
强的经济民族主义者。他曾告诫加拿大人,由于美国资本输入的结果,他们
将失掉对自己工业和自然资源的控制。如果他们愿意维持自己国家整体和自
决权,他们必须学会“依靠自己的财力生活” 
(21)。科因的主张使那些依附于
美国的金融家和制造商感到震惊。迪芬贝克尽管对科因的经济民族主义立场
持同情态度,但却担心科因的想法实现会损害加拿大的社会福利计划,因此
在实业界压力下要求科因辞职。科因拒不服从。政府向众议院提交的宣布解
除科因职务的议案却被参议院拒绝。1961年 
7月科因自动退休才结束了这起
影响极坏的风波。这一插曲暴露了保守党政府经济政策的混乱不堪,并加剧
了该政府长期没能解决的财政困境和金融危机。

总之,迪芬贝克政府在财政经济政策上的失败使之既没有拢住社会中下
层人民,又失去了在加拿大社会中最有影响的各个阶层的支持。对保守党政
府的不满在美国政府的推波助澜下形成汹涌的潮流,最终导致了迪芬贝克政
府的瓦解和垮台。


八、皮尔逊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在 
1963年的选举中,自由党在竞选时针对迪芬贝克政府政策混乱、缺乏
决断的局面向加拿大人民许诺说,一俟自由党上台,将为加拿大带来“决定
性的 
60天”。 
(22)皮尔逊的新内阁中也确实集合了一批经验丰富、才能卓著
的职业政治家,然而,这个新领导班子的总体能力并非其成员个人能力之和,
在施政过程中所产生的裂缝和漏洞常常成为反对派攻击的靶子。

内阁中第一位敢于标新立异的成员是新任财政部长沃尔特·L·戈登。戈
登是加拿大经济圈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也是皮尔逊总理的密友。然而,与
坚定的北美大陆主义者皮尔逊不同的是,戈登却是一位公认的经济民族主义
者。他上任后推行的一系列财政改革方案体现了他的立场。戈登试图通过税
收这一武器来对付通货膨胀,刺激就业,削弱来自美国的对加拿大工业的控
制。为此他建议对加拿大公司向不在加拿大居住的个人或公司出售的股票征
收 
30%的接让税。此类措施立即引起蒙特利尔和多伦多金融界的恐慌。在一
派怨声中,戈登争取加拿大经济独立的计划被束之高阁。担心因戈登计划影
响美国投资的实业界刚松了一口气,却又挨了美国政府的当头一棒。肯尼迪
政府为稳定美国财政,决定征收“利润平衡税”,从而减少了美国人在加拿
大投资的利润。接二连三的变故使加拿大各交易所的股票一再下跌。加拿大
官员匆忙赶往华盛顿,求得加拿大对美国新规定的部分豁免权。但为此商定
的条件限制了加拿大的货币自由,并增加了对美国政策的依赖。

皮尔逊政府在内政方面的举措还包括:向学生提供贷款,建立非政治性
选举再分配机制,对铁路重新组合作出限制。但总的看来,所谓“决定性的
60天”并没有真正兑现。自由党政府由于政治上的软弱,无法放开手脚改变
保守的轨迹。为此,皮尔逊企图通过 
1965年议会重选赢得明显多数,但结果
却不尽人意。自由党以 
131席对保守党的 
97席,政府从技术上说仍处于少数
地位。尽管如此,同过去相比其效率还是提高了。与此同时,内阁也进行了
调整,米切尔·夏普取代戈登担任了财政部长。一批来自魁北克的年轻政治
活动家入选内阁使自由党政府比过去更团结,更有效率。在新班子的推动下,
加拿大年金计划付诸实施;医疗服务方案也已经成型;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