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

第24章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24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德里苏丹虽为中央政府首脑,但除短暂的统一之外,它实际上大多数
时间都只是印度北部的一个最大的区域王国。公元14 世纪末,西察合台苏
丹、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帖木儿在征服了波斯、阿富汗、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后, 
又于1398 年率大军攻入德里。帖木儿铁骑过后,德里居民几乎屠杀殆尽,财
宝也被劫掠一空,德里成了一座废墟。德里苏丹国从此一蹶不振,名存实亡。
这一时期,尽管多灾多难,但印度人还是想方设法保存了印度文化的部
分传统,并使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由于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突
厥人的入侵,使印度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冲突中有所融汇,从而表现出了
一些新的特点。
文学方面,笈多以后的时期中,在戒日帝国王室及曲女城王的保护和资
助下,先后出现了枟丁、巴纳及薄婆菩提等著名的梵文作家。枟丁著有《十
公子传》,用散文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上层人物内部互相争
斗的情形。巴纳撰写了《戒日王传》和《迦丹波利》,前者是记述戒日王朝
早期事迹的历史小说,后者则是描写了女郎迦丹波利的爱情与友谊的传奇故
事。薄婆菩提是公元8 世纪上半叶能够接触现实的剧作家。他留下了三个著
名的剧本,即《茉莉和青春》,描写了茉莉小姐和青春公子在朋友帮助下共
同反抗国王和幸臣的阻挠、最后终于喜结良缘的爱情故事;《大雄传》和《罗
摩传后篇》则对已成为经典的史诗故事进行了改编,强调夫妇平等,反对封
建道德。他们的作品无论对当时还是后来的印度文化都产生了相当影响。
史学方面,印度过去是没有历史著作的,只有往世书、系谱、传记等文
学作品。但进入中世纪以后,在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印度
开始出现了年代学等史学著作。到德里苏丹时期已有了不少用波斯文写的优
秀的历史著作,如明哈杰·乌德·丁的《纳西尔通史》、巴兰尼的《菲罗兹
王朝史》、阿菲夫的《菲罗兹王史记》等。
哲学方面,出现了三个显著的变化,即一是在不同的教派争鸣过程,印
度的逻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公元10 世纪前后达到极盛期,公元13 世纪时
甘格霞著《真理如意珠》,创立新正理论派,专门探究推理规则与争论方法; 
二是佛教哲学由盛转衰,到公元13 世纪穆斯林入主印度时更在本土消亡,佛
教中心逐渐转向中国等地;三是占统治地位的商羯罗的不二论唯心体系开始

受到挑战,出现了罗摩奴迦(1017—1137 年)这样的哲学家,提出了有保留
的一元论,认为除梵和个体灵魂外,还存在世界,世界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
的,梵就是神毗湿奴,是有形的,世界和个体灵魂都是神创造的,为神的一
部分,依存于神。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了有神论和神秘论的吠檀多流派。
科学方面,公元7 世纪以后印度的数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成果有
公元7 世纪梵藏所著的《梵明满手册》,公元9 世纪大雄的《算法精义》, 
公元12 世纪作明轨范师的《顶上珠手册》,内容涉及正负数、求平方、立方
根、有关整数、分数的记号与运算、排列与组合等,对零与无穷大的含义有
了充分的理解,证明了3×/0=∞,而不是从前数学家们所认定的×,还确定
了无穷大无论怎样分割,始终仍是无穷大,即∞/X=∞。作明还用直接作正方
形的方法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与欧几里德用演绎法论证不同。
建筑艺术方面,从公元7 世纪中叶起,伊斯兰教建筑艺术逐渐传入印度, 
其特点是广泛使用圆屋顶、拱门、尖塔,没有人物和动物的雕饰,而以几何
图形、花叶、书法铭刻作装饰。到德里苏丹时期,伊斯兰艺术和本地艺术风
格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风格。由于穆斯林影响大小不同,各地风格也不完
全相同,大致说来,受穆斯林直接控制且时间较长的地方,其影响也大,如
德里的建筑基本上是伊斯兰教风格的,而受穆斯林控制时间短或根本没有受
其控制过的地区,其影响就小,如南印地区,建筑风格主要
是传统的,也有的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如孟加拉,表现出的是一种混合
的风格,阿迪纳清真寺就是很好的例子。
综观这一时期印度文化的发展,不难看出,无论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 
还是在创造新文化方面,印度文化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对中世纪人类文化作
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这种成就和贡献又都是有限的,连续的内乱和外敌入侵
给印度中世纪文化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口,致使印度文化在很长一个时期里
无法得到大的发展,这实在是印度史和世界史上的一大遗憾。
2。梵语的继续发展和俗语方言的兴起
大约在公元前1500 年左右,印度就有了一种用古代梵文写成的典籍叫
《吠陀》,分为三集,分别是《赞歌集》、《教义集》和《奥义集》,记载
了古代印度有关神的颂歌和祷文、宗教祭祀仪礼的说明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哲学著述等。由于《吠陀》是婆罗门教最古的经典,同时又具有高度的艺术
表达技巧,它逐渐演变为印度人的“圣经”。印度古代的学问,诸如仪礼、
天文、语音、语法、词源和诗律等大都由此发展而来。
这几门学科中最先分离出来的语法,因为在印度人看来,语法是一切知
识、一切学问的基础,同时,由于印度人认为梵语是一种神的语言,其中连
一个字母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不容读错音、理解错词义或任意改变其中
词语,否则就会受到神的惩罚,这就促使他们在研究这种语言时不能不格外
谨慎。他们在研究《吠陀》语法中主要使用的是分析法,把每一个词首先分
成词根、后缀和词尾几部分,有的词虽没有后缀和词尾,他们也认为在理论
上应该蕴涵着这两部分,并称之为“人为成份”。每个问题都是由动词词根
构成的,叫做原始词根,由动词变成名词而构成的叫做派生词根。到公元前
4 世纪时,语法学家波尼尼将历代语法研究的成果加以汇集、整理,编成了
著名的《梵语语法》。此外,古代印度人对语音、词类等的研究都达到了当

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平,对后世欧洲及其它地区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
影响。进入中世纪后,由于国内的分裂和外族的入侵,使得这一研究很难在
印度本土结出硕果。
尽管如此,梵语在这一时期还是有一定进展。除上节所提到的用梵语写
作的作家、诗人及其梵文作品外,梵文辞典的编纂和语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
定成就。
辞典编纂方面,公元8 世纪前后,一位叫阿马拉的佛教徒编写了《可马
拉字典》。这是一部同义字典,共分为三部。字典问世后,几乎取代了以前
所有的字典。同时,由于其影响巨大,吸引了许多学者为之作注,其中最有
名的是生于1050 年的波多克什罗斯婆明所作的注释。公元11 世纪时,南印
度人那陀婆普罗克沙编著《吠甲阳替》字典,所收文字先以音节数目多少排
列,然后再按其属性排列,而各部分中又按首字母的顺序排列。所收词汇中
有许多字为其它字典所未收,是当时印度篇幅最大的字典之一。除了这些巨
著之外,公元12 世纪前后影响较大的字典还有《名词精华录》、《歧义字典》、
《墨迪尼字典》等。
语法研究方面,独创性的著作极少,大多数著作都是对波尼尼的《梵语
语法》的补充和注释,公元7 世纪前后月宫所著的《月氏文法》、公元9 世
纪中的沙迦达衍那所著的《沙氏文法》、公元12 世纪中婆达曼那所著的《字
群汇编》等基本上都是这一类的著作。
与梵文的缓慢发展相比,笈多帝国垮台后逐渐形成的王国 林立、互不统
属、内乱不已、缺少中央政府及外敌不断入侵的局面却为各地方言俗语的大
发展提供了机遇,使之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到公元10 世纪前后,印地语、
孟加拉语、马拉提语、泰卢固语等都先后有了各自的文学作品。其中,印地
语发展较快,影响也较大,它分为东印地语和西印地语,东印地语发源于朱
木那河和恒河流域,以德里为中心,并逐步向外扩展,成为印度境内最常用
的语言之一,并被采纳为印度教教徒的传道语言。同时,一批印地语文学家
和诗人迅速成长,出现了卡比尔、贾亚西、比尔巴尔等深受欢迎的著名诗人, 
留下了《莲花公主》等不朽的作品。孟加拉文学的发展则主要归功于毗湿奴
派导师们,其中最重要的是抒情诗人钱迪廷斯,他写有《黑天颂》,歌颂毗
湿奴神的化身即黑天,对后世影响极大。马拉提语言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纳马
德瓦和埃格纳特的杰出诗歌作品的推动。而泰卢固语的兴起则是由于毗阇耶
那伽罗王国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资助。国王克利希那德瓦拉亚写了泰卢固语
诗集《阿姆克塔马利亚达》,在其宫廷中有号称“诗坛八象”的8 位泰卢固
诗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曾写过《摩奴传》的贝登纳。
在印度本土方言俗语大发展的同时,外来的、但与印度语支同属印度·伊
朗语族的波斯语逐渐盛行起来,并于德里苏丹时期成为德里苏丹国的官方语
言,培养出了阿米尔·胡斯劳(1253—1325 年)这样在诗歌、散文、音乐诸
方面均有极深造诣的桂冠诗人、著名的波斯语文学家。
3。印度中世纪的体育卫生
中世纪前期,印度基本上保持了古代的体育传统。各王国的宫廷和上层
社会并未因国家的分裂而停止体育娱乐活动,照旧在自己的辖区内举行大规
模的宫廷舞会或游园活动以及外出进行狩猎活动,猎取狮、猪、野牛、鹿等

动物;武干阶层盛行骑马、乘象、驾车、划船、射箭等活动,经常举行比赛; 
民间则流行赌博活动,尤其是掷、子赌博更为常见。
印度人非常注意卫生保健,婆罗门和刹帝利及吠舍阶层尤其如此。他们
按照所受宗教教育的要求,每日举行水浴,为此,许多地方都建有大浴场或
浴池。许多人采用按摩、涂油、太阳浴等保健方法,希望以此来延长寿命。
他们还十分注意环境卫生对人身健康的影响,不仅每天擦扫地板或屋地,还
要用水冲洗,然后再用牛粪涂抹。垃圾要堆放在专门隔离出来的垃圾堆放处; 
大小便,必须在长满青草的地方,严禁在光秃的土地上;水源附近严禁吐痰; 
牛棚等都建在人居住处以外的地方。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印度人保持着良好
的卫生习惯。
印度宗教中的瑜伽学派公元12 世纪前后逐渐从印度本土上消亡,但该派
成员修心养性的瑜伽术却一直流传下来。瑜伽术要求修行者盘膝静坐,双目
微合,止息,恪守,制欲,遵行,在忘我中与瞑想中的神进行灵魂交流,达
到“静虑、内省、三分形现、七分神隐”的境界,从而“超脱尘世”,实现
精神上的“解脱”。这种由宗教教义和仪式中演化出来的锻炼方法具有较高
的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价值,不仅在印度广为流传,而且还传播到亚
洲、欧洲等地,深受各地佛教徒及体育爱好者的欢迎。
与体育相比,印度的医疗体制和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