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基业常青 >

第20章

基业常青-第20章

小说: 基业常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形之下,哥伦比亚电影很少做什么大胆、高瞻远瞩或冒险的事情。哥伦比亚在三四十年代制作次级电影,在五六十年代制作一些好电影,但是,显然无意献身为未来的大业打算。迪斯尼大力推动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时,经营哥伦比亚的人自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是而且始终是……一群投资人,而不是经营者。〃8O年代初期,哥伦比亚电影终于被人购并,迪斯尼则在打败一场敌意购并之后,勇猛地重振声势并追求更大胆的新目标日本迪斯尼乐园和欧洲迪斯尼乐园。
  IBM和迪斯尼一样,也是在公司发展的重大关键时刻以献身胆大包天目标的决心,大力超过了竞争者宝来。我们特别要指出,IBM在6O年代初期用胆大包天的目标重新塑造了电脑工业。为了达成胆大包天的目标,IBM甘冒公司存亡的风险,进行了一个不是大获全胜,就是一败涂地的冒险:投资开发一种叫做36O系列的大型电脑。当时这是民间部门前所未有的最大商业技资计划,需要的财力比美国花在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还多。《财富》杂志把36O系列大型电脑称作〃IBM 5O亿美元豪赌……可能是近代史上最冒险的商业判断。〃在推出36O系列期间,IBM制造了将近6亿美元仍在生产过程的库存,几乎需要紧急贷款来支付员工薪水。
  尤有甚者,360系列会使IBM既有的产品几乎全部过时。IBM公布360系列大型电脑后,IBM既有产品的需求完全枯竭。IBM发现自己投身在一个不能回头、飞越深谷的长期跃进上,如果36O系列大型电脑失败,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财富》杂志写道:〃这件事大概可以比做通用汽车决定废弃所有现有的厂牌和车型,换成提供一系列彻底重新设计、燃油效率惊人的新型车,以满足从最高到最低的整个需求。〃小华森写道:
  我们没有多少犯错误的空间。这是我做过的最大、最冒险的决策,我为这件事苦恼了很多个星期,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我相信IBM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宝来(在本研究里IBM的对照公司)在电脑科技方面拥有领先IBM的优势,但是,在必须大胆献身电脑的时刻来临时,却采取了保守的对策,选择专注在比较旧式的计算机上。就像道格拉斯和波音的对照一样,宝来看着IBM取得市场的控制权。宝来当时的总裁雷·麦克唐纳在描述宝来这段历史时解释说:〃1964年到1966年,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获利能力上,电脑研发计划受到限制,因为我们需要立刻改善获利状况。〃
  就像前章讨论的核心理念一样,我们又一次看到,公司不把业务看成纯粹是尽力提高获利能力时,极度高瞻远瞩的行为才会出现。IBM一定要成为第一,之所以推动360系列大型电脑,不光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他们是IBM。当然,IBM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
  回溯 1924年时,计算制表记录公司只不过是一百多家相当平凡、想要施展身手的中型公司中的一家。三年前,这家公司几乎破产,还是靠着大量借贷才熬过 1921年的经济衰退。公司主要是卖打卡钟和磅秤,只有52位业务代表能够完成销售任务。但是,老华森不希望看到公司继续平凡下去,他希望公司提高眼界,要比单调无趣的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更上一层楼远远超越这家公司。他希望公司改弦易辙,成为真正具有全球地位的伟大公司。所以,他改了公司的名称。我们今天认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名字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回到1924年,这个名字看来就近乎荒谬可笑。照小华森的说法是这样的:
  家父下班回来,拥抱家母,骄傲地宣布,从此以后,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改称比较响亮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我站在客厅的走廊上想道:就凭那家小公司?家父心里想的一定是未来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他实际经营的公司仍然到处是叼着雪茄的家伙,卖的是咖啡研磨机和屠夫用的磅秤。
  改名字不是什么特别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早在1924年,就自称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而且真心希望如此,的的确确胆大包天(宝来在1953年前一直叫做宝来加法机器公司,我们感觉,员工展望未来时,宝来这个名称的影响一定不会比得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即使是高度保守的宝洁,每隔一段时间也会运用一下胆大包天的目标。以1919年为例,宝洁制定一个目标,希望彻底改革分销制度,绕过批发商,直接接触零售商,以便提供员工稳定的就业(批发商订购大量产品,然后就像蛇大吃一顿要消化一样,会躺着几个月不动,因而迫使宝洁随着需求的起伏,陷入忽而雇人、忽而裁员的变化〕。奥斯卡·席士格在《宝洁展望明天》一书里描述了公司内部就这一目标所发生的辩论:
  〃我们必须把账户的数目从两万家增加到4O万家,〃会计人员抱怨说,〃你们知道这样对我们的会计成本有什么影响吗?〃
  〃我们必须在全国各地开设几百个仓库,〃经销部门指出,〃我们必须雇用全美国各地的货运公司来送货给这些零售商店。〃
  〃批发商的宝洁产品生意被剥夺后会不会愤恨之至,开始拒绝销货给任何直接和宝洁打交道的商店?〃有些经理问道,〃这样会毁了我们的。〃
  〃宝洁怎么可能建立一支规模庞大,能够拜访全美国每一家小杂货商店的销售人员队伍呢?〃销售部门的人问道,〃这个销售部门的人数一定得比美国陆军的人数还多。〃
  宝洁当时的总裁杜普利深信宝洁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他认为,为了稳定的就业,值得冒这个险(他这么有信心,原因之一是在新英格兰直接接触零售商的实验成功)。宝洁径自推动这一构想,也想出让这种制度运作的方法。到 1923年,宝洁已经达到了目标。报纸上有一篇文章宣布说:
  1923年8月 1日,宝洁公司宣布一个声明,超出劳工界和工业界日常关注的事情,就是向公司分布在美国3O个城市的工厂和办公室员工提出稳定就业的保证。这种划时代的宣布表示,在美国工业里,首次有一家美国最大的公司保证数千名员工全年可以稳定就业,而不论业务是否出现季节性的衰退。
  杜普利在描述这种决心时解释说:
  我们喜爱尝试不实际和不可能的事情,好证明事情不但可行,而且可能实现最重要的是这种事情必须正确……你会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果事情运作顺利,你会放手行动;如果事情大大成功,你就典当家产,全力以赴。
  相形之下,高露洁在整个历史中,在推出新颖、大胆、创新计划方面所显示的首创精神就远比宝洁少多了。就以直接同零售商交易这件事来说,高露洁发现自己一再落在宝洁之后,陷在追随领袖的被动模式里。(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里,更深入地探讨宝洁和高露洁之间的差异。)
  笑傲因素
  我们的一位研究助理发现,高瞻远瞩公司似乎有一种近乎自傲、信心十足与傲慢的自信,我们把这种情形叫做〃笑傲〃因素,在神话的词汇里,或许可以把这种情形当成好比嘲弄诸神。
  要制定胆大包天的目标,需要某种程度的非理性的信心。决心献身研制波音707或747是不合理性的;IBM研制36O系列大型电脑谈不上慎重;身为一家制造肉摊磅秤的中型厂商,自称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也称不上谦逊;创设迪斯尼乐园不是谨慎的行为;宣称〃我们要让汽车大众化〃也不谦虚;对菲利普·莫里斯这家香烟工业里的弱小厂商而言,和雷诺烟草对抗几乎是愚不可及;一家小公司宣称要以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品质低劣形象的目标为己任,几乎可以说是荒谬绝伦。
  这其中隐藏着高瞻远瞩公司背后令人发狂的矛盾。
  胆大包天的目标,在外人看来远比内部的人看来还胆大包天。高瞻远瞩公司不认为自己大胆行为是嘲笑诸神,只是他们从来不曾想到他们做不到他们决心要做的事情。
  我们拿爬山做比方。想像你看着一位攀岩者没有使用绳索攀登陡峭的悬崖,如果他摔下来,一定会死掉。对于不知情的旁观者来说,攀岩者看来即使不是愚不可及,也算是大胆而冒险。但是,假设攀岩者攀爬的是他显然做得到。完全属他能力可及的岩壁,从攀岩者的观点来看,只要有适当的训练和专注精神,他就可以毫无疑问地攀上岩壁。对他来说,攀岩并非太冒险。他知道掉下去会死掉的想法只会更刺激他,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高瞻远瞩公司制定胆大包天的目标时,很像这位攀岩者。
  >>目标,而非领袖
  我们希望强调,此处发生作用的主要机制不是魅力型的领导。让我们回到登月任务的例子。我们不能否认肯尼迪总统有着魅力型的领导风格,我们也不否认他在这方面功不可没,因为他认真地提出了这个有想像力的大胆目标,要在6O年代结束前把人送上月球,再安全返回到地球来。但是,在刺激进步方面,肯尼迪的领导风格不是主要的因素。肯尼迪在1963年遇刺身亡,不再能够敦促、推动、鼓舞和〃带领〃美国人登陆月球。在他死后,登月任务是否变得比较不能振奋人心呢?是否嘎
  然而止呢?月球是否不再为美国提供推动全国的奋斗力呢?当然不是!登月任务一旦提出,任务本身之美就在于有能力刺激进步,而不管是谁当总统。登陆月球时尼克松总统在位,难道就不如肯尼迪在位那么令人激奋吗?绝非如此,目标本身已成为推动和激励的机制。
  我们回头再看看沃尔玛董事康恩的信。他在1992年1月10日写这封信时,沃尔顿正在和骨癌搏斗,寿命只剩最后几个月,到这一年的4月5日便溘然长逝。但是,就在沃尔顿的健康急速恶化时,康恩却表示〃对沃尔玛会达到目标〃具有十足的信心。在我们写下这些话时,沃尔玛是否能在公元Z000年时成为年销售额125O亿美元的公司,仍是未定之数,但是,即使沃尔顿魁力型的领导风格已经不在,这个目标仍然存在,像磁铁一样牵引着公司向前进。沃尔顿定下这么胆大包天的目标,留下刺激公司进步的强大机制,显示目标已超越领袖的魅力。
  目标也超越了波音的领袖。在促成波音投身研制747喷气式客机方面,艾伦的确担任了关键的角色,但是,目标本身变成了推动大力前进的刺激力,而不是艾伦在刺激进步。事实上,艾伦的继承人威尔逊在1968年成为波音公司总裁时,747还在开发阶段。这只大鸟初期销售缓慢,以致公司必须为生存而奋斗,但还不是几乎致命的艰巨任务。艾伦退休之后,波音并没有停顿下来或是消极不振,公司并没有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当然更没有让民航史上最令人惊异的商用客机就此寿终正寝。请注意:波音在艾伦担任总裁之前很久,就用这种机制刺激进步(如制造P-26、 B-17轰炸机和其他飞机);在艾伦退休之后很久,仍然如此(如研制完成747喷气式客机,接着又研发757和767喷气式客机)。至今为止,波音在六代领袖领导期间,反复投身胆大包天的目标始终是重要的机能,是这座时钟能够滴答作响的功能的一部分。
  相形之下,麦道比波音进步少,大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詹姆斯·麦克唐纳的个人领导风格。《商业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