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反经 >

第137章

反经-第137章

小说: 反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Φ娜司吞嗔恕#Ы墓憬蛹怂氯伺燕S芮、吕甥即将发难的事告诉晋文公,才使他免于受谋害。'韩非子说:“齐、晋二国后来都被异姓之臣所取代不是当然之事吗?齐桓公能重用管仲的才能而把他射中自己带钩的仇恨放置一边;晋文公能听信寺人披的话而不再追究斩去自己衣袖的罪过,这是桓公、文公有能宽容管仲和寺人披的度量和才略。后世的君主,英明不及桓公、文公,后世的臣子,忠诚、才能不及管仲和寺人披。以不忠之臣来侍奉平庸的君主,主不知臣不忠,就会有田常弑齐简公,子罕弑宋君那样的劫难;假如知道他们不忠,他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披为先例为自己辩解,而国君一定不会杀他们而自认为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品德和才能。这就是以仇人为臣子的君主有齐桓公和晋文公。而后世不及齐桓公、晋文公英明的君主,却要效法这样的国君,让仇敌做其臣子不但不以为自己愚蠢,反而以为自己很明察,最终导致灭亡,不是理所当然的吗?'【经文】弛轸与张仪俱事秦惠王,惠王皆重之。二人争宠,仪恶轸于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交也。今楚不善于秦而善于轸,轸为楚厚而为秦薄也。轸欲去秦之楚,王何不听之?”王乃召轸而问之。轸曰:“臣愿之楚。臣出必故之楚,以明臣为楚与否也。昔楚有两妻者,王闻之乎?”王曰:“弗闻。”轸曰:“楚有两妻者,人挑其长者,长者骂之;挑其少者,少者复挑之。居无何,有两妻者死,客为挑者曰:‘为汝娶少者乎?娶长者乎?’挑者曰:‘娶长者。’客曰:‘长者骂汝,少者复挑汝。汝何故娶长者?’挑者曰:‘居人之所,则欲其挑我。为我之妻,则越其骂人。’今楚王明主,昭阳贤相。使轸为臣常以国情输楚,楚王将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何故之楚?臣出故必之楚,足以明臣为楚与否也。”轸出,仪入问王曰:“果欲之楚否?”王曰:“然。”仪曰:“轸不为楚,楚王何为欲之?”王复以仪言谓轸,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行道之人尽知之矣。子胥忠于君而天下皆争以为臣,曾参、孝已爱于亲,而天下皆恶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必善妇也。今轸若不忠于君,楚亦何以为臣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将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厚待之。惠王终相张仪,轸遂奔楚。'张仪初恶陈轸于惠王曰:“轸犹善楚,为求地甚力。”左爽谓陈轸曰:“仪善于魏王(译者按,应是惠王之误),魏王甚信之,公虽不说,犹不听也。公不如以仪之言为质,而得复楚。”轸曰:“善。”因使人以仪之言闻于楚王,楚王喜,欲复之,轸乃奔楚。'【译文】陈轸和张仪共同侍奉秦惠王,秦惠王对两个人都很重用。二人因为在秦惠王面前争宠,张仪便在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陈轸带着重金,驾着轻车,往来出使秦楚两国之间,本为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而如今,楚国对秦并不友好,而对陈轸个人却很友好,这说明陈轸为楚国的利益考虑的多而为秦国利益考虑的少啊!陈轸打算离开秦国前往楚国,你何以不随他去呢?”秦惠王于是召见陈轸,询问他是否要离开秦国,前往楚国,陈轸说:“我愿意到楚国去。我离开秦国一定去楚国,是为表明我是不是私下投靠了楚国。过去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你听过他的故事吗?”秦惠王说:“没听说过。”陈轸说:“楚国有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个人去勾引那位年纪较大的,结果被骂了一顿。又去勾引那个年纪小的,她也反过来勾引他。过了不久,那个做丈夫的死了,有人问曾引逗过他妻子的人:‘要是让你挑选其中一个的话,你要娶哪一位呢?’那人说:‘要年岁较大的。’问话的人有些不解:‘大老婆不是骂过你,小老婆不是勾引过你吗?为何反而要娶骂你的呢?’那人回答说:‘如果作为一个外人,我当然希望她来勾引我;但要作我的妻子,我就希望她能拒绝并责骂其他挑逗她的人。’楚王是明君,昭阳是贤相。假如我作为秦的臣子却经常把秦国的机密情报交给楚国,楚王将不会收留我,昭阳也不会任用我为属官。我又何必前往楚国呢?”陈转出去后,张仪进来了,问秦惠王说:“陈轸是不是真的要往楚国了?”秦惠王说:“是这样。”张仪说:“如果陈轸没有为楚国效力,楚王凭什么想接纳他呢?”秦惠王便又把张仪的话对陈轸讲了,陈轸说:“是这样的。”秦惠王说:“那么张仪说的话都是可信的了。”陈轸说:“不仅仅是张仪明白,随便从路上拉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伍子胥忠于君主,天下的所有君主都争着接纳他为自己的臣子;曾参、孝已都是孝子,都很爱自己的双亲,而天下所有当父母的,都愿意有曾参、孝己那样的儿子。所以,假如要卖婢妾,没有出胡同就卖出去了,那一定是非常好的婢妾。被休弃的媳妇如果又嫁给了本乡本土的人家,那一定是个好媳妇。如今我假如对秦国国君不忠,楚王又怎么会把我当作忠实的臣子呢?忠心耿耿反而被抛弃不用,我不往楚国又该到哪里去找归宿呢?”秦惠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重新厚待陈轸。但最终秦惠王还是任命张仪为相。陈轸便投奔了楚国。'张仪最初向秦惠王说陈轸的坏话时说:“陈轸还是对楚国好,为楚国请求土地非常卖力。”左爽对陈轸说:“张仪与惠王关系好,惠王非常信任他。你虽然不愿听,我还是要奉劝你,可以把张仪的话作为证明,从而使你能重新回到楚国去。”陈轸说:“好吧。”便派人将张仪的话捎给楚王,楚王很高兴,愿意重新接纳陈轸。于是陈轸便逃往楚国去了。'【经文】韩信初为齐王时,蒯通说信,使三分天下,信不听。后知汉畏其能,乃与豨谋反。事泄,吕太后以计擒之。方斩,曰:“吾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汉高祖自将,伐陈豨于钜鹿,信称疾不从,欲于中起。信舍人得罪于信,信欲杀之。舍人弟上书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肖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诈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也。'高祖归,乃诏齐捕通。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耶?”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如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夷之乎?”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弛而维绝,山东大忧,异姓并起,英俊乌聚。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犬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固力不能耳,又可尽烹耶?”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也。'豹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豹勃,曰:“安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豹勃曰:“跖之犬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犬固吠非其人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固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哉。”安平君曰:“敬闻命矣。”任之于王。后田单得免九子之谗,豹勃之力也。'【译文】韩信最初被封为齐王时,蒯通劝说他与西楚项羽、汉王刘邦三分天下。韩信不听蒯通劝告。后来听说汉王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于是便与陈稀合谋叛乱。事不机密,泄露了出去,吕后用计谋擒住了韩信,将斩之际,韩信叹道:“我后悔不听蒯通的话,才被小人女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大意吗?”'高祖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往钜鹿讨伐陈豨,韩信假称有病,没有随同前往,打算从中起事。韩信的侍从得罪了韩信,韩信要杀他,侍从之弟上书朝廷,将韩信要发动叛乱的情形告诉吕后。吕后打算宣召韩信进宫,但又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肖何商议,假称有使者从高祖那里回来说陈稀已经被杀,列侯和群臣都前往朝廷祝贺。丞相肖何欺骗韩信说:“尽管你身体不好,还是勉为其难,好歹走一遭,去祝贺为好。”入宫之后,吕后命武士把韩信绑起来杀了。'高祖回到朝廷后,下令齐国逮捕蒯通。蒯通被押到长安后,高祖说:“是你教唆韩信谋反吗?”蒯通回答说:“是的!我本来是那样教导他的,只是这小子不用我的计策,才使他自己落到夷灭下场。如果他听我的计划,你怎么能夷灭他呢!”高祖大怒说:“煮了他!”蒯通说:“唉呀,煮我是冤枉的啊!”高祖说:“你教唆韩信谋反,还冤枉什么?”蒯通回答说:“秦朝崩溃了,华山以东大乱,各家同时而起,英雄豪杰就象乌鸦聚集时那么多。就象秦国走失了一头鹿,天下的人都去追赶,只有身材高大,跑得快的人先捉到它。盗跖的狗朝着尧狂吠,并不是尧不仁的缘故,只是因为尧不是它的主人罢了。我为韩信出谋划策之时,只知道有韩信,并不知道有你。再者说,天下手持锋利的武器,打算做你所做的事的人太多了,只是力量达不到罢了,你能把他们全都煮了吗?”高祖说:“放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通的罪行。'战国后期齐国的豹勃说田单的坏话:“安平君(田单封号)是个小人。”田单听到后,置办了酒席,请豹勃,说:“我什么地方得罪了先生呢?我还常常在朝廷上称誉你啊。”豹勃说:“盗跖的狗朝着尧大声嚎叫,并不是认为盗跖尊贵而尧卑贱,狗只是朝不是他主人的人狂叫罢了。假如这里有两个人,一个叫公孙子,是个品质不错的人,另一个叫徐子,是个品质恶劣的人,但如果让他们两人打架争斗,徐子的狗必然要扑向公孙子,咬他的腿肚子。如果你能去掉恶劣的品质,或为贤明之人,那么贤明人的狗怎么还会扑向贤明的人,咬他的腿肚子呢?”安平君田单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于是向齐王推荐豹勃,豹勃得以被任用为官。后来田单免于九子之祸,豹勃起了很大作用。'【经文】初,吴王濞与七国谋反,及发,济北王欲自杀。公孙■谓济北王曰:“臣请试为大王明说梁王,通意天子。说而不用,死未晚也。”公孙■遂见梁王,曰:“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捍寇,又非有奇佐之士以待难也。虽坠言于吴,非其正计也。昔郑祭仲许宋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非义也。《春秋》记之,为其以生易死,以存易亡也。向使济北见情,实示不从之端,吴必先历齐,军济北,招燕赵而总之,如此则山东之纵结而无隙矣。令吴楚之王练诸侯之兵,驱白徒之众,西与天子争衡,济北独抵节坚守不下,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者,未必非济北之力也。夫以区区之济北,而与诸侯争强,是以羔犊之弱而捍虎狼之敌也。守职不挠,可谓诚一矣。功义如此,尚见疑于上,胁肩低首,累足抚衿,使有自悔不前之心,非社稷之利也,臣恐藩臣守职者疑之。臣窃料之,能历西山,经长乐,抵未央,攘袂而正议者,独大王耳。上有全亡之功,下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