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反经 >

第95章

反经-第95章

小说: 反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顾议论,到齐国来!我可以请求分给你封地,并确保爵位,富有可以与陶朱公范蠡、子贡相比,世世代代享有诸侯那样的威名,与齐国共存亡,这也是一种打算。这两者,都可以显扬名声,得到实惠,希望你仔细考虑,慎重地选择一下。而且我听说,专门注意细微末节的人,是做不出有威望的大事的;不能忍受小的耻辱的人,是建立不起荣誉和美名的。从前,管仲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的带钩,这是篡逆;他不顾及公子纠的死而不殉难,这是怯懦,以后又带上脚镣手铐,这是受辱。‘篡逆’、‘怯懦’、‘受辱’这三件事,平头百姓都嫌卑下,因而不与他交往,诸侯也不愿意要他为臣。如果管仲终身穷困抑郁,囚居而不出门,惭愧而不见人,那么,他这一辈子做过的只是一些丢人现眼、卑贱低下的事罢了。可是管仲虽兼有这样三件错事,但仍然掌握了齐国的政权,匡正天下,纠合诸侯,并帮助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美名传扬于天下,光辉照耀于邻国。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如果曹沫当时不离开战场,不去考虑以后,出战只知拼死,不知求生,则只能做一个战败被擒的将领罢了。而曹沫却只凭一口宝剑,便挟持桓公于葵丘的会盟坛上,面不改色,义正辞严。三战三败所失的土地,一下子完全恢复,天下震动,名声传于后世。象管仲、曹沫这两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为小耻而死,他们认为与世长辞,功名不立,这不是聪明之举。所以能去掉怨恨之心,成就了终身之名;不顾些微之耻,建立了千载功业。因此,其功业与三王争高下,名声与天地共存亡。希望你加以考虑!”燕将得到书信以后,说:“谨遵先生的命令。”说罢,就自刎而死。'【按语】张仪游说各国,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田成子篡齐以来,齐王对大臣们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不信任感。张仪极力阐述齐国大臣目光短浅,实际上是暗示齐王:你的大臣都在为自己着想。所以,与其说张仪的言辞打动了齐王,不如说是张仪的话印证了齐王的猜疑心理。张仪游说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能实事求是。他以齐鲁来比秦齐,是非常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战争,不仅是战略、战术、战备的较量,更主要的还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较量。事实胜于雄辩。只有用这种客观的分析才能使齐国国君低头。一人游说六国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其实并不神秘。最难的是开始,以后随着连横阵营的扩大,每增加一个国家,对游说下一个国家来说,困难便减轻一分。因为,张仪不仅是多了一份可以说服人的有力证据,更重要的是他营造了一种越来越厚重的无形政治压力。【经文】张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效愚于大王。大王收天下以宾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是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据悉吾,会战邯郸之下。以甲子合战,以正殷之事。故使臣先以闻于左右。凡大王之所信为纵者,恃苏秦。苏秦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自令车裂于市。夫天下之不可混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为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乎?今秦发三军:其一军塞乎道,告齐使兴师,渡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而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失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遇于渑池,面相见而口相约。请按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赵肃侯许之。'武安君破赵长平军,降其卒四十余万,皆坑之。进围邯郸,而军粮不属,乃遣卫先生言于秦昭王曰:“赵国右倍常山之险,而左带河漳之阻,有代马车骑之利。民人气勇,好习兵战,常会诸侯而一约为之纵长,明秦不弱则六国必灭。秦所以来得志于天下者,赵为之患也。今赖大王之灵,赵军破于长平,其信臣锐卒莫不毕死。邯郸空虚,百郡震怖,士兵咸怨其主。诚以此时遣转输给、足军粮,灭赵必矣!灭赵以威诸侯,天下可定,而王业成矣!”秦王欲许之,应侯妒其功,不欲使成,言于秦王曰:“秦虽破赵军,士卒死伤亦众,百姓疲于远输,国内空虚。楚、魏乘虚为变,将无以自守,宜且罢兵。”王从之。后三年复欲将白起伐赵,起不肯。王乃使应侯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拨鄢郢,焚其郊庙,楚人震恐,东徒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不能半,而破之伊阙,流血漂橹,韩、魏已服,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是以寡君愿使君将,必欲灭之。君常以寡击众,取胜少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疏斥,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将,又无守备。故臣得引兵深入,兵多倍城邑,发粮焚舟以专人心;掠于郊野,以足军粮。当此之时,秦之士卒,以军中为家,以将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力,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意,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其力不同。是以臣得以设疑兵,以持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以是之故,果能有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今秦军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弃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理兵甲以益其强;增浚城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平原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民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今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图共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不可拔;掠于郊野,必无所得。兵久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不能行。”应侯惭而退。秦乃使王龁将伐赵。楚、魏果救之也。'【译文】张仪为秦国组织连横阵线,去游说赵王,说:“敝国秦王特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诸侯,对抗秦国,秦国不敢向函谷关以东出击。大王威震诸候,秦国恐惧而顺服,我们修缮武器装备,整顿战车战马,操练骑射,只想着大王有意责备我们的过错。现在,秦国得大王之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两周,据有国宝九鼎,扼守白马要津。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久已心怀愤怒。现在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要渡过黄河,越过漳河,据守番吾,希望于甲子之日与赵军会战于邯郸城下,仿效武王伐纣的故事,所以派使节先告知你的左右臣下。过去大王听信合纵之策,相信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阴谋颠覆齐国,未能得逞,自己白白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诸侯不可能结成联盟,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友邦,而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也贡献鱼、盐之地,这是断了赵国的右臂,砍断了右臂,还想要与人相斗;失去盟国,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干道,通知齐国,使其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成皋,驱使韩、魏两国驻军于河外;一路驻军于渑池。四国相约共同进攻赵国。赵灭以后,必定四分其地,因此我内心不敢隐瞒,事先通知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和秦王会晤于渑池,当面交换意见,亲自决定问题。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裁决。”赵肃候听从了他的劝说。'武安君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俘虏赵军四十多万,全部将他们活埋了。乘胜包围邯郸,可是军粮不足,于是派遣卫先生对秦昭王说:“赵国右靠险要的常山,左侧以黄河、漳水为阻,方便的水运可代替车马运输。百姓骠悍勇猛,喜欢操习武艺、训练攻守。曾经将诸侯召集在一起,相约建立合纵联盟,指明秦国不削弱,六国必定灭亡。秦国之所以还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赵国妨碍着它。现在,托大王的鸿福,赵国军队兵败长平,忠臣、精兵全都消灭光了。邯郸空虚,全国震惊,人们全都怨恨国君。如果真能在这个时候给足军粮、保障供给,那么灭赵是必然的了!以灭赵来威吓诸侯,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想要准许白起的请求。应侯范睢妒嫉白起的功劳,不想让这件事成功,就对秦王说:“秦军虽然打败了赵军,但我们自己的士卒伤亡也很惨重、百姓运送给养也相当疲惫,国内空虚,一旦楚、魏两国乘虚而入,我们将没办法防守,现在应该罢兵休战。”秦王听信了他的话。三年以后,秦王准备再次派白起攻打赵国,白起不肯受命,秦王于是派应候范睢责备他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军队百万,你以前率领几万人马入侵楚国,就攻克楚都鄢郢,火烧郊庙,楚国人吓得不寒而栗,纷纷向东迁徙。魏韩联合发兵进攻我国,你所带领的部队人数连敌人的一半都不到,却在伊阙以少克多,大获全胜,战斗惨烈,血流成河。经此一战,韩、魏两国臣服到如今,这是你的功劳啊,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现在,赵国军士经长平一战,损失十之七八,所以主上想派你为将,消灭赵国。你常常是以少胜多,用兵如神,何况是以强凌弱,以众击寡呢?”白起说:“那时,楚王自恃国家强大,不理朝政,而群臣忌贤妒能,互相倾轧,奸佞小人得宠,忠臣良将被疏远,老百姓人心涣散,城池多年不加修缮,军无良将,武备松懈。因此我才得以引兵深入,士兵远离故土,每人分发口粮,然后烧掉回去的船只,以此来统一人心、鼓舞斗志,军粮都是靠到郊野劫掠而得。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把带兵的将领当作自己的父母,彼此相亲相爱,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而楚军士兵,因为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打仗,全都各顾其家,军心涣散,毫无斗志,因此才得以建功立业。伊阙之战,韩国考虑到还有魏国参与,因而不想先消耗本国的兵力;魏国认为韩国的军队精锐,所以想让韩国打先锋。两军各怀鬼胎,不能同心协力。所以我才得以设置疑兵假装与韩国军队对峙,而暗地里调派精兵强将,出其不意地袭击了魏国的兵营。魏军败走以后,韩国军队也溃不成军。就因为这个,才取得了一些功劳,这都是利用了当时有利的形势啊!有什么神奇的?现在,秦国在长平打败赵国,不抓住时机,乘着敌人惧不敢战而消灭他们,结果错过了好时机,使敌人得以有时间耕种庄稼以增加它的粮食蓄备;扶养孤儿,培养幼童来增加它的人口;修缮兵器、甲胃以增强其作战能力;拓浚池道、修筑城郭以增强防卫力量。作君主的能礼遇其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