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

第17章

579-医学纲目-第17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厥阴心包络 
沙参 白术 柴胡 熟地 牡丹皮 败酱 
足厥阴肝 
草龙胆 蔓荆子 阿胶 瞿麦 桃仁 山茱萸 代赭石 紫石英 当归 甘草 青皮 
羌活 吴茱萸 白术 
通入手足厥阴 
青皮 熟地 柴胡 川芎 皂角 苦茶 桃仁 
手太阳小肠 
白术 生地黄 羌活 赤茯苓 赤石脂 砂仁(赤石脂为使) 
足太阳膀胱 
蔓荆子 滑石 茵陈 白茯苓 猪苓 泽泻 桂枝 黄柏 羌活 麻黄 
通入手足太阳 
防风 羌活 本 蔓荆子 茴香 黄柏 白术 泽泻 防己 大黄(酒) 
手少阴心 
麻黄 桂心 当归 生地 黄连 代赭石 紫石英 栀子 独活 赤茯苓 
足少阴肾 
知母 黄柏 地骨皮 阿胶 猪肤 牡丹皮 玄参 败酱 牡蛎 乌药 山茱萸 天门 
冬猪苓 泽泻白 茯苓 檀香 甘草 五味子 吴茱萸 益智 丁香 独活(或用梢) 
桔梗(或用梢) 砂仁(黄柏、茯苓为使) 
通入手足少阴 
细辛 熟地 五味子 泽泻 地榆 附子 知母 白术 
命门 
附子 沉香 益智 黄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制方大法
属性:〔垣〕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 
。药之气味,不比同类之物,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 
物,必有诸气。互相为用,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宜明其为用。经曰∶味为阴 
,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即 
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 
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软坚,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 
甘能缓急,淡能利窍。若用其味,必明其气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味之所宜。识其病之 
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症而制其方可也。是故方有君臣佐 
使,轻重缓急,君臣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用 
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 
,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奇,下者不偶。补 
上治上,制之以缓;补下治下,制之以急。急者,气味浓也;缓者,气味薄也;薄者,少服 
而频食;浓者,多服而顿食。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 
令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泄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 
也。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素》〕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 
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 
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 
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 
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 
故。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 
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 
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至真要大论》。下同) 
此言内气失调,而得病之治法也。 
帝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 
也。 
此言内气本调,因感外邪得病之治法也。盖内气失调之病,根本不固,惟病邪微者,可 
逆治之。苟病邪甚者,逆治之则病邪格拒,必变危矣,故反从其病势而治之也。如元气本调 
之病,根本坚固,则不分微甚,皆可逆从而治之也。 
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 
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垣〕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症,所主同者各等分。凡药之所用 
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上焦热, 
黄芩为君。治中焦热,黄连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兼见何症,以佐 
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 
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甘草、芍药为佐。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 
汤方,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 
,一则治里虚,各言其所主用也。后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庶不至差误矣。凡解利伤风 
,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甘辛,又治风通 
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 
发也。或有别症于前,随症治病,药内选用其分两,以君臣论。凡眼暴热赤肿,以防风、黄 
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根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 
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菊、甘草之类为佐。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 
当归、白术为佐,见血先后以三焦热论。凡水泻,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凡诸 
风,以防风为君,随症治病药为佐。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 
为佐,有热无热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 
泻为佐、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风为君,甘草、黄柏为佐,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 
甘草、芍药为佐,详别症加减。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凡疟,以柴 
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诸病症于后,随症治病,药内逐一加减用之。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随症用药
属性:〔仲〕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垣〕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太阴苍术,少阴细辛 
,少阳柴胡,厥阴吴茱萸)。顶巅痛须用 本,去川芎(一本作“项颈脑痛”)。肢节痛,须 
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者加桂;恶热而痛者加黄柏;心下 
痞用枳实、黄连;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腹胀,用姜制浓朴;虚热, 
须用黄 ,止虚汗亦用;胁下痛,往来寒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 
堕好卧,去痰用白术;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三二服而 
已。破滞血,用桃仁、苏木;补血不足,须用甘草;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 
,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苦寒,则泻脾胃。腹中窄狭,须用苍术;调 
气,须用木香;补气,须用人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去下焦湿 
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 
,泻肺火故也。去中焦湿热与痛,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服则 
泻人真气。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嗽者,用五味子;喘者,用阿胶;宿食不消,用 
黄连、枳实;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气刺痛,用枳实,看 
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 
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根梢用,及引经药则可。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 
浸煎;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腹中实痛兼热,用大黄、芒硝。小腹痛, 
用青皮;茎中痛,用生甘草梢。饮水多致伤者,用白术、茯苓、猪苓。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禁用,经曰 
∶中满者勿食甘。 
〔洁古〕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补上焦阳之虚,非附子不能补下 
焦阴之虚。 
〔垣〕如脉缓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 
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 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 
一味或二味,以本显症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渴或小便秘涩, 
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 ;秋冬加桂。如 
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气不转者 
,勿加。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 
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 
加人参、白芍;中焦用白芍,则于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 
之,及诸酸涩药不可用。腹中疼痛者,加甘草、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 
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怠惰嗜 
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 
加之;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 
黄连,心烦乱亦加之。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 
,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秘塞,加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 
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 
症,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乙散 
中加木通亦可。心藏热者,用钱氏导赤散;中满或但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 
滞,加青皮一橘皮三;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 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 
,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 
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头痛,加川芎;苦 
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者,加熟地黄。如皮毛肌肉之不伸,无大热不 
能食而渴者,加葛根半两。燥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柏 
、知母;觉胸热而不渴,加炒黄芩。如胸中结滞气涩,或有热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 
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气补胃自行矣。如气弱气短者,加人参。只升阳之剂,助阳 
之胜,多加参。恶热发热而燥渴,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或喘者,加人参。如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