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

第241章

579-医学纲目-第241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羌活附子散(方见杂病哕。) 
x半夏生姜汤x 治哕欲死。 
半夏(一两) 生姜(二两,切) 
上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海〕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原因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软惟宜用泻心,便硬尤 
宜大承气。二药神任务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剂。 
〔洁〕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阴不内,何其当哉?故便秘者,宜大承气下之;便软者,泻心汤主之。 
〔海〕少阴咳逆者,此失下也,阴消将尽,阳逆上行,使阴不内也。然阴既尽,阳亦将尽也。吸入肾与肝, 
阳逆上行,阴入不内,故为阳极。脉微将尽者,不宜下,宜服泻心汤,养阴退阳而已。如不用泻心汤,凉膈散 
去硝黄,清肺散亦可。若脉左浮右沉实,非表也,里极则反出于表也。何以然?咳逆舌强,右脉实者,知少阴 
里也。饮水过多,心下痞而渴逆者,五苓散主之,别无恶候是也。恶候生,或兼以舌挛,语言不正,而反昏冒 
与咽痛者,少阴也,速下之,宜大承气汤也。何以脉浮为表?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为表也;浮之实大,沉 
之亦然,即非表也,邪入已深矣。内热当沉反浮,阳极复之表也。阴症者,内已伏阴,阴气太甚,肾水擅权, 
肝气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以游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于胸中,亦欲尽也,故令人发热,大渴引饮, 
欲去盖覆,病患独觉热,他人按执之,身体肌肉骨髓血脉俱寒,此火即无根之火也,宜用丁香、干姜之类,热 
药温胃,其火自下。 
x匀气散x 
川乌头(大者三个,炮裂,去皮脐)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黑豆二十一粒,砂糖同泡汤调,乘热细细饮之。 
〔《本》〕治阴毒呃逆方 
川乌头 干姜 附子(以上俱炮) 肉桂 芍药 半夏 炙甘草 吴茱萸 陈皮 大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x肉豆蔻汤x 治伤寒汗后,呃逆噫气。 
肉豆蔻(一个) 石莲肉(炒) 茴香(各一两) 人参 丁香(各半两) 枇杷叶(五片,拭去毛炙) 
上锉细,用水四盏,生姜十片,煎二盏,去渣,空心温服,分二服。 
x良姜汤x 
橘皮 良姜 桂枝 当归(各一两) 麻黄(半两) 杏仁(二十个) 甘草(半两) 槟榔(三个,另为末) 
上 咀,用水四盏,姜十片,枣三枚,同煎至二盏,去渣,下槟榔末再煎三沸,通口服一盏。未已,再服, 
庞老云;伤寒呃逆不止,是阴阳气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下,故胃气上逆,为呃逆无休止,宜服此方。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无汗
属性:太阳发热恶风寒,体痛,脉浮紧,无汗,其人若喘者,麻黄汤也。若烦躁者,大青龙汤也。若项背强者, 
葛根汤也。(方论见发热。)若小便少,气冲胸,口噤者,为刚 ,亦葛根汤也。(论见 。)若自 
衄者,必自愈。(论见衄。) 
阳明病,胃家实,法当多汗,若反无汗者,有四证∶脉浮而喘者,邪尚在表,宜麻黄汗之;身如虫行痒者, 
久虚,宜建中之类;小便利而厥者,寒邪,宜温之;小便不利发黄者,瘀热,宜茵陈利之也。(论见胃实。) 
无汗身痒,其人若脉微恶寒,面反有热色者,桂枝麻黄各半汤也。(方论见发热。)若脉浮迟,面赤 
战惕发热者,迟为无阳,不能作汗也。(论见面赤。)若阳明胃实,身如虫行者,久虚也。(论见胃实。) 
无汗,小便不利,其人若身黄,头汗,渴饮水浆,或懊 者,宜茵陈汤。(方论见发热。)若身黄胁痛, 
鼻干嗜卧,有潮热,脉浮者,柴胡汤。(方论见胃实。)若项强发热,心下满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也。(方 
论见项强。) 
无汗禁忌,若浮紧身痛者,忌桂枝。(论见大法。)脉浮发热,表不解者,忌白虎。(论见渴。)若少阴欲 
寐但厥者,忌强发汗,必动其血也。(论见欲寐。)凡发汗,如服一剂,病症尤在,当再作本汤与之,至有 
不肯汗出者,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论见大法。)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无汗续法
属性:〔《摘》〕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脉俱浮∶合谷(五分,候遍身汗出即出针, 
此穴发汗大妙) 复溜(泻。) 
〔云〕又法∶手阳明商丘、合谷,手太阳腕骨、阳谷、足少阳侠溪,足阳明厉兑,手厥阴劳宫,皆随经辨 
脉刺之。又,十二经荥皆可刺。 
〔《摘》〕伤寒发汗不出∶风池 侠溪 鱼际(散脉中二分,留三呼) 经渠(二分) 内庭(应时出汗)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疟状
属性:太阳病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其人若脉微缓,不呕清便者,欲愈也。若脉微恶寒,面有热色,身痒者, 
桂枝麻黄各半也。(方论见发热。)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x桂枝二麻黄一汤x。 
桂枝(八钱半) 芍药(五钱半) 麻黄(三钱二字 大枣(二个) 生姜(五钱半) 杏仁(去皮尖,八枚) 
甘草(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病患烦热,汗出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 
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妇人寒热,经水适断者,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 
胡汤主之。(论见妇人伤寒。)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头汗
属性:头汗,小便不利,其人若胸胁满,往来寒热者,柴胡桂姜也。(方论见往来寒热。)若发黄渴饮水浆者, 
宜茵陈汤。(方论见发黄。) 
阳明胃实头汗,其人若下血谵语者,为热入血室,宜刺期门。(论见谵语。) 
若下后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欲食者,宜栀子豉汤。(方论见烦。) 
若被火额上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方见胃实。) 
头汗,心下满,其人若脉沉细,微恶寒,手足冷,口不欲食,大便硬者,小柴胡汤。(论见厥往来寒热。) 
若水结胸,无大热者,大陷胸汤,孙兆改用半夏茯苓汤。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 
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 
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湿家关节 
疼痛,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湿家头汗出,欲被覆向火者,若下之早则哕,胸 
满,小便不利,舌上白胎也。(论见身痛。)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头汗续法
属性:〔孙〕凡水结胸胁间,头必有汗,治以半夏茯苓汤。 
〔《活》〕病患表实里虚,玄府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脏干枯,胞中空虚,津液 
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谓之重虚。 
〔成〕头者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 
〔海〕头汗出,剂颈而还,血证也。额上偏多者,属心部,为血证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 
无以加矣。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舌白胎
属性:舌上白胎,若阳明胃实,胁下满,不大便而呕者,小柴胡汤。(论见胃实。)若下后,心中懊 者, 
栀子豉汤。(方论见烦。)若下后哕而胸满,小便不利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论见牙疼。)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倦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 
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 
必欲利也。(海藏云∶恶寒必欲呕者,小柴胡汤;腹中痛者,理中汤。)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 
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 
紧,舌上白胎滑者,难治也。若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者,不可攻也。(论见脏结。)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舌胎续法
属性:〔成〕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涩黄黑, 
是数者热气浅深之故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即无胎。及邪气传里,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胎矣。寒邪初传,未全 
成热,或在半表,或在半里,或邪气客于胸中者,皆舌上白胎而滑也。经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 
有寒,邪初传入里也。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是邪在半表半里也。太 
阳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是邪客于胸中也。若病在脏,宜 
若可下,如舌上滑胎者,则不可攻,是邪未全成热,犹带表寒故也。 
及其邪传为热,则其舌上之胎不滑而涩也。经曰∶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 
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 
若热聚于胃,则为之舌黄,是热已深矣。《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若舌上黑色者,又为热之极也。《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黑为肾色, 
见于心部,心部者火也,肾者水也,水之邪热已极,鬼贼相刑,故知必死也。 
〔垣〕下后病嗽,加五味子、麦门冬,如舌上有滑胎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胸有微寒,加辛热之剂立 
效。舌燥涩如杨梅刺者,用生姜切浓片,蘸蜜于舌上揩之,其刺立消,神效。 
〔无〕x薄荷蜜x 治舌上白胎干涩,语话不真。 
先以生姜浓片蘸蜜水揩洗,有用薄荷自然汁与白蜜等分调匀,敷之良。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动气
属性:〔成〕动气者,为筑筑然动跳于腹者是也。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活人》 
云∶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叶汤。)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活人》云∶ 
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汗止,次服建中汤,方见自汗。)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活 
人》云∶宜服李根汤,方见气上冲。)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 
食则反吐,谷不能进。(《活人》云∶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服小建中汤。)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 
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身有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 
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动气续法
属性:〔云〕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