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18-医学源流论 >

第3章

418-医学源流论-第3章

小说: 418-医学源流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言 
之深切着明矣。二者之病,有病形同而病因异者;亦有病因同而病形异者;又有全乎外感。 
全乎内伤者;理会有内伤兼外感,外感兼内伤者。则因与病,又互相出入,参错杂乱,治法 
迥殊。盖内伤由于神志,外感起于经络。轻重浅深,先后缓急,或分或合,一或有误,为害 
非轻。能熟于《内经》及仲景诸书,细心体认,则虽其病万殊,其中条理井然,毫无疑似, 
出入变化,无有不效。否则彷徨疑虑,杂药乱投,全无法纪,屡试不验。更无把握,不咎己 
之审病不明,反咎药之治病不应。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卷上病
病情传变论
属性: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一定之传变,如伤寒太阳传阳明,及《金匮》见肝之 
病, 
知肝传脾之类。又如痞病变臌,血虚变浮肿之类,医者可预知而防之也。无定之传变,或其 
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知,又感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 
,医者不能预知而为防者也。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 
重,轻病亦变危矣。至于既传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又不杂不乱 
,则诸病亦可渐次乎复,否则新病日增,无所底止矣。至于药误之传变,又复多端,或过于 
寒凉,而成寒中之病。或过服温燥,而成热中之病;或过于攻伐,而元气大虚;或过于滋润 
,而脾气不实。不可胜举。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 
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术、五味、萸肉之类,将邪火尽行补涩,始若相安 
,久之气逆痰升,胀满昏沉,如中风之状。邪气与元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医家、病家犹 
以为病后大虚所致。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余见甚多,不可不深戒! 

卷上病
病同人异论
属性: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 
同而 
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不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 
,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 
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 
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心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 
后之法。因之而定。《内经》言之极详,即针灸及外科之治法尽然。故凡病者,皆当如是审 
察也。 

卷上病
病症不同论
属性: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太阳伤风是病也,其恶风、身热、自汗、头 
痛是症也,合之而成其为太阳病,此乃太阳病之本症也。若太阳病而又兼泄泻,不寐、心烦、 
痞闷,则又为太阳病之兼症矣。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 
为疟,此乃疟之本症也。若疟而兼头痛、胀满、嗽逆、便闭,则又为疟疾之兼症矣。若疟而 
又下痢数十行,则又不得谓之兼症,谓之兼病。盖疟为一病,痢又为一病,而二病中有本症 
,各有兼症,不可胜举。以此类推,则病之与症,其分并何啻千万,不可不求其端而分其绪 
也。而治之法,或当合治,或当分治,或当先治,或当后治,或当专治,或当不治,尤在视 
其轻重缓急,而次第奏功。一或倒行逆施,杂乱无纪,则病变百出,虽良工不能挽回矣。 

卷上病
病同因别论
属性: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如同一身热也,有风、有寒、有痰、有食、 
有阴 
虚火升,有郁怒,忧思、劳怯、虫病,此谓之因。知其因则不得专以寒凉治热病矣。盖热同 
而所以致热者不同,则药亦迥异。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别者尽然,则一病而治法多端矣。 
而病又非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热而腹痛,则腹又为一症,而腹痛之因,又复不同,有 
与身热相合者,有与身热各别者。如感寒而身热,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热为 
寒,其腹痛又为伤食,则各别者也。又必审其食为何食,则以何药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 
中二者之病源而后定方,则一药而两病俱安矣。若不问其本病之所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 
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 
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知之,则幸中者甚少,而误治者甚多!终身治 
病,而终身不悟,历症愈多而愈惑矣。 

卷上病
亡阴亡阳论
属性: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 
之药 
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则阴气上竭,而肾中龙雷之火随水而上。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 
惟用大剂参附,佐以咸降之品如童便、牡蛎之类,冷冻饮料一碗,直达下焦,引其真阳下降,则 
龙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随止。此与亡阴之汗,真大相悬绝。故亡阴亡阳,其治法截然,而 
转机在顷刻。当阳气之未动也,以阴药止汗。乃阳气之既动也,以阳药止汗;而龙骨、牡蛎 
、黄 、五味收涩之药,则两方皆可随宜用之。医者能于亡阴亡阳之交,分其界限,则用药 
无误矣。其亡阴亡阳之辨法如何?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 
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 
,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至于寻常之正汗、热汗、邪汗、自汗 
,又不在二者之列。此理知者绝少,即此汗之一端,而聚讼纷纷,毫无定见,误治甚多也。 

卷上病
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属性:能愈病之非难,知病之必愈、必不愈为难。夫人之得病,非皆死症也。庸医治之,非必 
皆与 
病相反也。外感内伤,皆有现病,约略治之,自能向愈。况病情轻者,虽不服药,亦能渐痊 
。即病势危迫,医者苟无大误,邪气渐退,亦自能向安。故愈病非医者之能事也。惟不论轻 
重之疾,一见即能决其死生难易,百无一失,此则学问之极功,而非浅尝者所能知也。夫病 
轻而预知其愈,病重而预知其死,此犹为易知者。惟病象甚轻,而能决其必死;病势甚重, 
而能断其必生,乃为难耳。更有病已愈,而不久必死者。盖邪气虽去,而其人之元气与病俱 
亡,一时虽若粗安,真气不可复续,如两虎相角,其一虽胜,而力已脱尽,虽良工亦 能救 
也。又有病不愈,而人亦不死者。盖邪气盛而元气坚固,邪气与元气相并,大攻则恐伤其正 
,小攻则病不为动,如油入面,一合则不可复分,而又不至于伤生。此二者,皆人这所不知 
都民。其大端,则病气入脏腑者,病与人俱尽者为多;病在经络骨脉者,病与人俱存者为 
多。此乃内外轻重之别也。斯二者,方其病之始形,必有可征之端,良工知之自,自有防微 
之法。既不使之与病俱亡,亦不使之终身愈,此非深通经义之人,必不能穷源极流,挽回于 
人所不见之地也。 

卷上病
卒死论
属性:天下卒死之人甚多,其故不一。内中可救者,十之七八;不可救者,仅十之二三。唯一 
时不 
得良医,故皆枉死耳。夫人内外无病,饮食行动如常,而忽然死者,其脏腑经络本无受病之 
处,卒然感犯外邪,如恶风、秽气、鬼邪、毒厉等物,闭寒气道,一时不能转动,则大气阻 
绝,昏闷,迷惑,久而不通,则气愈聚愈塞,如系绳于颈,气绝则死矣。若医者,能知其所 
犯何故,以法治之,通其气,驱其邪,则立愈矣。又有痰涎壅 塞,阻遏气道而卒死者,通 
气降痰则苏,所谓痰厥之类是也。以前诸项,良医皆能治之,惟脏绝之症,则不治。其人或 
劳心思虑,或酒不节,或房欲过度,或恼怒不常,五脏之内,精竭神衰,唯一线真元未断, 
行动如常,偶有感触,其元气一时断绝,气脱神离,顷刻而死,既不可救,又不及救。此则 
卒死之最急,而不可治者也。至于暴遇神鬼,适逢冤谴,此又怪异之事,不在疾病之类矣。 

卷上病
病有鬼神论
属性: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有以召之,则应者斯至矣。夫人精神完固,则外邪不敢犯 
;惟 
其所以御之之具有亏,则侮之者斯集。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 
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 
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内经 
》有五脏之病,则现五色之鬼。《难经》云∶脱阳者见鬼。故经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此 
诸穴者,皆赖神气以充塞之。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犹之风寒之能伤人也。故治寒 
者,壮其阳;治热者,养其阴;治鬼者,充其神而已。其或有因痰、因思、因惊者,则当求 
其本而治之。故明理之士,必事事穷其故,乃能无所惑而有据,否则执一端之见,而昧事理 
之实,均属愦愦矣。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至于冤谴之鬼,则有数端。有自 
作之孽,深仇不可解者,有祖宗贻累者,有过误害人者,其事皆凿凿可征,似儒者所不道, 
然见于经史,如公子彭生伯有之类甚多,目睹者亦不少。此则非药石祈祷所能免矣。 

卷上病
肾虚非阴症论
属性:今之医者,以其人房劳之后,或遗精之后,感冒风寒而发热者,谓之阴症。病者遇此, 
亦自 
谓之阴症。罔顾其现症何如,总用参、术、附、桂、干姜、地黄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 
倒者也。夫所谓阴症者,寒邪中于三阴经也。房后感风,岂风寒必中肾经?即使中之,亦不 
过散少阴之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用麻黄、细辛发表而已,岂有用辛热温补之 
法耶?若用温补,则补其风寒于肾中矣。况阴虚之人而感风寒,亦必由太阳入,仍属阳邪, 
其热必甚,兼以燥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药?若果直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 
,必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即如伤寒瘥后,房事不 
慎,又发寒热,谓之女劳复。此乃久虚之 
人,复患大症。根据今人之见,尤宜峻补者也。而古人治之,用竹皮一升,煎汤服。然则无病 
而房后感风,更不宜用热补矣。故凡治病之法,总视目前之现证现脉。如果六脉沉迟,表里 
绵畏寒,的系三阴之寒证,即使其本领强壮,又绝欲十年,亦从阴治。若系所现脉证,的系 
阳邪,发热烦渴,并无三阴之症,即使其人本体虚弱,又复房劳过度,亦从阳治。如《伤寒 
论》中阳明大热之证,宜用葛根、白虎等方者。瞬息之间,转入三阴,即改用温补。若阳症 
转阳症,亦即用凉散,此一定之法也。近世惟喻嘉言先生能知此义,有《寓意草》中黄长人 
之伤寒案可见。余人皆不知之,其杀人可胜道哉! 

卷上病
吐血不死咳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