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18-医学源流论 >

第9章

418-医学源流论-第9章

小说: 418-医学源流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者不明此理,药唯一途。若遇病情稍异,非顾此失彼,即游移浮泛,无往而非棘手之病矣 
。但此必本于古人制方成法,而神明之。若竟私心自用,攻补寒热,杂乱不伦,是又杀人之 
术也。 

卷下治法
临病患问所便论
属性:病者之爱恶苦乐,即病情虚实热之征。医者望色切脉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为尤真也。 
惟病 
明明为医者言之,则医者正可因其言,而知其病之所在以治之。乃不以病患自知之真,对症 
施治,反执己之偏见,强制病患,未有不误人者。如《伤寒论》中云∶能食者为中风,不能 
食者为中寒。则伤寒内中风之症,未尝禁其食也。乃医者见为伤寒之症,断不许食。凡属感 
证,皆不许其食。甚有病已半愈,胃虚求食,而亦禁之,以至因饿而死者。又《伤寒论》云 
∶欲饮水者,稍稍与之。盖实火烦渴,得水则解,未尝禁冷水也。乃医家凡遇欲冷冻饮料之人, 
一概禁止。并有伏暑之病,得西瓜而即愈者。病患哀求欲食,亦断绝不与,至烦渴而死。如 
此之类,不可枚举。盖病者之性情气体,有能受温热者,有能受寒凉者;有不受补者,有不 
禁攻者,各有不同。乃必强而从我意见,况医者之意见,亦各人不同,于是治病之法,无一 
中肯者矣。《内经》云∶临病患问所便。盖病患之所便,即病情真实之所在。如身大热,而 
反欲热饮,则假热而真寒也;身寒战,而反欲寒饮,是假寒而真热也。以此类推,百不失一。而世之医者,偏欲与病患 
相背,何也? 
惟病患有所嗜好,而与病相害者,则医者宜开导之。如其人本喜酸,或得嗽症,则酸宜忌; 
如病患本喜酒,得湿病,则酒宜忌之类。此则不可纵欲以益其疾。若与病证无碍, 病患之 
所喜,则从病患之便,即所以治其病也。此《内经》辨证之精义也。 

卷下治法
治病不必顾忌论
属性:凡病患或体虚而患实邪,或旧有他病与新病相反,或一人兼患二病,其因又相反,或外 
上下 
各有所病,医者踌躇束手,不敢下药,此乃不知古人制方之道者也。古人用药,惟病是求。 
药所以制病,有一病,则有一药以制之。其人有是病,则其药专至于病所而驱其邪,决不反 
至无病之处,以为祸也。若留其病不使去,虽强壮之人,迁延日久,亦必精神耗竭而死,此 
理甚易明也。如怯弱之人,本无攻伐之理。若或伤寒而邪入阳明,则仍用硝黄下药,邪去而 
精气自复。如或怀妊之妇,忽患 瘕,必用桃仁、大黄以下其瘕,瘀去 台自安。或老年及 
久病之人,或宜发散,或宜攻伐,皆不可因其血气之衰,而兼用补益。如伤寒之后,食复、 
女劳复,仲景皆治其食,清其火,并不因病后而用温补。惟视病之所在而攻之,中病即止, 
不复有所顾虑,故天下无束手之病。惟不能中病,或偏或误,或太过,则不病之处亦伤,而 
人危矣。俗所谓有病病当之。此历古相传之法也。故医者当疑难之际,多所顾忌,不敢对症 
用药者,皆视病不明,辨证不的,审方不真,不知古圣之精义者也。 

卷下治法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属性:天下有治法不误,而始终无效者。此乃病气深痼,非泛然之方药所能愈也。凡病在皮毛 
荣卫 
之间,即使病势极重,而所感之位甚浅,邪气易出。至于脏腑筋骨之痼疾,如劳怯、痞隔, 
风痹痿厥之类,其感非一日,其邪在脏腑筋骨,如油之八面,与正气相并。病家不知,屡易 
医家,医者见其不效,杂药乱投,病日深而元气日败,遂至不救。不知此病,非一二寻常之 
方所能愈也。今之集方书者,如风痹大症之类,前录古方数首,后附以通治之方数首,如此 
而已。此等治法,岂有愈期?必当遍考此病之种类,与夫致病之根源,及变迁之情状,并询 
其历来服药之误否。然后广求古今以来治此症之方,选择其风上种种治法次第施之;又时时 
消息其效否,而神明变通之,则痼疾或有可愈之理。若徒执数首通治之方,屡试不效,其计 
遂穷,未有不误者也。故治大症,必学问深博,心思精敏,又专心久治,乃能奏效。世又有 
极重极久之病,诸药罔效,忽服极轻淡之方而愈,此乃其病本有专治之方,从前皆系误治。 
忽遇对症之药,自然应手而痊也。 

卷下治法
愈病有日期论
属性:治病之法,自当欲其速愈。世之论者,皆以为治早而药中病,则愈速,治缓而药不中病 
,则 
愈迟;此常民。然亦有不论治之迟早,而愈期有一定者。《内经》脏气法时论云∶夫邪气之 
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其 
他言病愈之期不一。《伤寒论》云∶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又云∶风家表 
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皆宜静养调摄以待之,不可乱投药石。若以其不愈,或多方以 
取效,或更用重剂以希功,即使不误,药力胜而元气反伤。更或有不对症之药,不惟无益, 
反有大害,此所宜知也。况本源之病,必待其精神渐复。精民有骤长之理?至于外科,则起 
发成脓,生肌收口,亦如痘症,有一定之日期。治之而误,固有迁延生变者。若欲强之有速 
效,则如揠苗助长,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乃病家、医家,皆不知之。医者投药不效,自疑为 
未当;又以别方试之,不知前方实无所害,特时未至耳。乃反误试诸药,愈换而病愈重。病 
家以医者久而不效,更换他医。他医遍阅前方,知其不效,亦复更换他药,愈治愈远。由是 
断断不死之病,亦不救矣。此皆由不知病愈有日期之故也。夫病家不足责,为医者岂可不知 
,而轻以人尝试乎?若医者审知之,而病家必责我以近效,则当明告之故,决定所愈之期。 
倘或不信,必欲医者另立良方,则以和平轻淡之药,姑以应病者之求,待其自愈。如更不信 
,则力辞之,断不可徇人情而至于人如此。则病家一时或反怨谤,以后其言果验,则亦知我 
识高而品崇矣。 

卷下治法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属性:天下之事,惟以口舌争,而无从考其信否者,则是非难定。若夫医则有效验之可征,知 
之最 
易。而为医者,自审其工拙亦最易。然而世之择医者与为医者,皆愦愦而莫之辨,何也?古 
人用药,苟非宿病痼疾,其效甚速。《内经》云∶一剂知,二剂已。又云∶复杯而卧。《伤 
寒论》云∶一服愈者,不必尽剂。可见古人审病精而用药当,未有不一二剂而效者。故治病之 
法,必宜先立医案,指为何病,所本何方,方中用某药专治某症,其论说本之何书。服此药 
后,于何时减去所患之何病;倘或不验,必求所以不验之故,而更思必效之法。或所期之效 
不应,反有他效,必求其所以致他效之故;又或反增他症,或病反重,则必求所以致害之故 
。而自痛惩焉。更复博考医书,期于必愈而止。若其病本不能速效,或其病只可小效,或竟 
不可治,亦必预立医案,明着其说,然后立方,不得冒昧施治。如此自考,自然有过必知, 
加以渚心好学,其道日进矣。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这药数种,不论何病 
何证,总以此塞责,偶尔得效,自以为功;其或无效,或至于死,亦诿于病势之常,病家亦 
相循为固然,全不一怪。间有病家于未服药之前,问医者服此药之后,效验若何,医者答云 
∶且看服后何如,岂有预期之理?病家亦唯唯自以为失言,何其愚也!若医者能以此法自考, 
必成良医;病家以此法考医者,必不为庸医之所误,两有所益也。 

卷下治法
防微论
属性: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 
成而 
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伤寒论》序云∶时气不和,盒饭早言,寻其 
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昔扁 
鹊齐桓公,云病在腠理,三见之后,则已入脏,不可治疗而逃矣。历圣相传,如同一辙。盖 
病之始入,风寒既浅,气血脏腑未伤,自然治之甚易;至于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 
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若夫得病之后,更或劳动感 
风,伤气伤食,谓之病后加病,尤极危殆。所以人之患病,在客馆道途得者,往往难治。非 
所得之平凡独重也,乃既病之后,不能如在家之安适,而及早治之;又复劳动感冒,致病深 
入而难治也。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实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 
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 
察也。 

卷下治法
知病必先知症论
属性: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 
。盖 
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古方以一药治一症,合数症而成病,即合数药而成方。其中亦有 
以一药治几症者,有合几药而治一症者,又有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其浅 
近易知者,哪吐逆用黄连、半夏;不寐用枣仁、茯神之类,人皆知之。至于零杂之症,如《 
内经》所载,喘满噫语,吞欠嚏呕,笑泣目瞑,嗌干,心悬善恐,涎下涕出,啮唇啮舌,善 
忘善怒,喜握多梦,呕酸魄汗等症,不可胜计。或由司天运气,或由脏腑生克,或由邪气传 
变,《内经》言之最详。后之医者,病之总名亦不能知,安能于一病之中,辨明众症之渊源 
?即使病者身受其苦,备细言之,而彼实茫然,不知古人以何药为治,仍以泛常不切之品应 
命,并有用相反之药,以益其疾者。此病者之所以无门可告也。学医者,当熟读《内经》, 
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状,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遍考方书本草,详求古人治法。一遇 
其症,应手辄愈。不知者以为神奇,其实古圣皆有成法也。 

卷下治法
补药可通融论
属性:古人病愈之后,即令食五谷以养之,则元气自复,无所谓补药也。神农、仲景之书,岂 
有补 
。遂开后世补养服食之法。以后医家,凡属体虚病后之人,必立补方,以为调理善后之计。 
若富贵之人,则必常服补药,以供劳心纵欲之资;而医家必百计取媚,以顺其意。其药专取 
贵重辛热为主,无非参、术、地黄、桂、附、鹿茸之类,托名秘方异传。其气体合宜者,一 
时取效;久之必得风痹阴痼等疾,隐受其害,虽死不悔。此等害人之说。固不足论。至体虚 
病后补药之方,自当因人而施,视脏腑之所偏而损益之。其药亦不外阴阳气血,择和平之药 
灵敏十种,相为出入,不必如治病之法,一味不可移易也。故立方只问其阴阳脏腑,何者专 
重而已。况膏丸合就,必经月经时而后服完。若必每日视脉察色,而后服药,则必须一日换 
一丸方矣。故凡服补药,皆可通融者也。其有神其说,过为艰难慎重,取贵僻之药以可以却 
病长生者,非其人本愚昧,即欲以之欺人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