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

第10章

3朱进忠中医的医案-第10章

小说: 3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但知寒热,不知经络,病在厥阴,反治阳明,其病不愈
      要××,女,65岁。
      头胃俱痛,频繁呕吐6个月。医诊慢性胃炎急性发作,神经血管性头痛。先用西药治疗1个多月不效,后又邀中医以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二陈汤加减治疗5个月左右,亦无明显改善。细审其证,除头痛、胃痛、呕吐外并见足冷如冰,烦躁不安,视物不清,舌苔白,脉弦紧。综合脉证,思之:此厥阴头痛吴茱萸汤证也。治以温肝和胃,降逆止吐。处方:吴茱萸10克,人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12个。
      服药1剂,头痛、胃痛、呕吐竞基本消失,继服2剂,愈。
      某医云:喻嘉言《医门法律》云: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即在此耳。余久久不信经方能治病,今视之果然神效也。
      5.不知阴阳,不审气血,不知夹杂,不别虚实,难于奏效
      戈××,男,40岁。
      胃脘胀痛,纳呆食减,日渐消瘦3年多。医诊慢性胃炎、胃窦部溃疡。先用西药治疗其效不显,后又配合健脾和胃、温中健脾、活血逐瘀等剂,其效不著。细审其证,胃脘满痛,烦热嘈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形体瘦削,体重35千克,面色皓白,舌质嫩红,舌苔薄白,脉弦紧而重按无力。综合脉证,思之:此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脾湿不化为标。治以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活血,健脾燥湿以治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2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6剂,胃脘胀痛,烧心嘈杂,心烦心悸.头晕失眠均减;继服上方26剂,诸证消失,体重增加。

      消化性溃疡
      1.谨察舌脉,辨证求因,知其病位,病始得治
      郭××,男,成。
      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日渐消瘦3年多。医诊慢性胃炎、胃窦部溃疡。先以西药治疗1年多,效果不著,继又配合中药健脾温中亦未取得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除胃脘满痛,烦热嘈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外,并见其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体瘦如柴(35千克),面色皓白,舌质红,舌苔自,脉弦大紧重按无力。综合脉证,思之:面色皓白者,气阴两虚也;久痛胀满者,气滞血瘀也;脉弦大紧者,气阴俱虚,肝木失达,寒湿不化也。治宜补气养阴以治其本,理气活血,健脾燥湿以治其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2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6剂,胃脘胀痛,烧心嘈杂,心烦心悸好转,继服24剂,诸证消失。
      2.察其脉证,健脾温中,大补气血,病始得解牛××,女,48岁。胃脘疼痛8年。医诊溃疡病,慢性胃炎。发病开始,应用西药治疗有所改善,但半年之后不再继续有效,且日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乃配合中药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进药开始疼痛稍减,但不久疼痛又剧。又经某院检查治疗,诊为溃疡病、慢性胃炎、胃下垂。中、西药配合治疗2年多未见明显效果。近5年来,不但胃脘经常疼痛,而且月经经常淋漓不断,时见衄血、紫斑,血色素下降至5克%。某院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年前,又因生气而突发休克,其后每2~3个月即发生一次,这种情况虽然经过医院抢救可以转危为安,但病情却日重一日。最近一个多月来,胃脘持续不止的疼痛,衄血,崩漏,连续两次发生休克。细审其证,除上述之证外,并见面色萎黄,瘦削,形销骨立(26千克),神志时昧时清,四肢厥冷,鼻尖、额、下颚亦冷,舌质淡暗,血压60/20mmHg,脉微欲绝。综合脉证,思之:病发于脾虚木乘,气血阴阳大衰,非健脾温中,补气养血,回阳救逆不可。乃拟健脾温中,大补气血,回阳救逆。处方:黄芪15克,肉桂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半夏10克,附子10克,肉苁蓉15克,干姜3克,大枣5个。
      服药1剂,神志转清,腹痛、呕吐、食纳好转;继服20剂,精神大增,食纳改善,出血停止;继服40剂,脘腹疼痛消失,体重增加5千克。为巩固效果,以上方加鹿茸3克。炼蜜为丸,每日3次,每次18克,共服1年,诸证全失,体重增至55千克。
      某医云:为了抢救休克何不用四逆或人参四逆汤?答曰:本方已具人参四逆之药也,然何故不用单纯之人参四逆汤?因本病气血阴阳俱衰,若但补其阳,恐伤其阴,恐伤其血,故不仅以人参四逆以回阳救逆,且以大补气血之十全大补汤以益气血阴阳,故收效明显。
      3.不审虚实,但胶于虚,久施补益,其病增剧芮××,男,61岁。胃脘疼痛10年多,耳鸣耳聋7年多。医诊慢性胃炎、溃疡病、神经性耳聋。为此曾反复住院治疗,但迄今无甚效果。细审其证,胃脘胀痛,吃l~2块饼干可稍缓和,吃4~5块即胀痛加甚,按之亦甚,心烦易怒,头晕头痛,两耳胀闷而聋,舌苔黄白,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思之:胃脘有压痛者,实也;稍食而痛减者,虚也;脉弦紧而数者,肝胃不和,实滞不化也。合而论之,乃肝胃不和,寒积不化。治宜疏肝和胃,温中导滞。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干姜3克,甘草10克,大枣5个,枳实10克,厚朴10克,大黄3克。
      服药3剂,脘痛停止,食纳增加,耳聋减轻。其后改为每周2剂,服药40天,诸证均失。
      某医云:何如此之速效也?答曰:此病之所以延误病期者,乃未注意夹实之一证也,实邪一去,病即解也。

      十二指肠壅积症
      1.脾肾同病,阴阳俱损,当治子母,宜培阴阳,益一损二,终非其治
      公××,男,45岁。
      胃脘满痛,食后加重十几年。医诊胃窦部溃疡、十二指肠壅积症、慢性浅表性胃炎。某医始用西药疼痛好转,但久用以后不再见效;后又配合中药健脾温中,逐瘀散寒等治疗,仍是时轻时重;尤甚是近半年来,胃脘满痛更加严重。细审其证,除胃脘满痛之外,并见头晕脑胀,心烦心悸,口苦咽干。因思其证乃肝胃不和之证。拟予疏肝和胃。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生姜4片,大枣5枚,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
      服药4剂,诸证不减。再细寻其脉右见弦大而紧,尺脉尤大,左弦紧。因思久病者,尤当遵脉去辨证。脉弦大者阳虚寒甚也,右大于左脉者肺脾之虚而肝邪来乘也,尺脉者…肾与命门也,尺脉弦大紧者肾阳虚而寒水上冲也。两胁属肝,肝病者两胁满,而寒邪冲逆者亦见胁满此仲景早有论说。综其脉证论之,乃脾肾阳虚,寒水阻郁。前方之治或从脾,或从肝胃之不效者,乃未顾及肾命之故。脾与肾命为子母,为先后天,但治其子,不益其母,或益脾而损肾,非其治也。因拟温脾肾,利水湿。处方:附子10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
      服药3剂,诸证均减,继服10剂,脘腹胀痛消失,又服20剂,愈。
      2.胃病治胃,不知标本,但从治标,延误病期
      郑××,男,40岁。
      4~5年来,胃脘胀痛,痛彻腰背,呕恶嗳气。医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壅积症。先用西药治疗效果不著,改请中医以疏肝和胃、健脾温中、降逆止呕、苦辛通降,以及甘淡辛平、大辛大热、芳香醒脾等法治之,亦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除胃脘胀痛,时轻时重,或痛彻腰背,或腰酸腰困之外,并见其形销骨立(体重30.5千克),神疲烦乱,时或腹部悸动,恶心呕吐,舌苔白润,脉弦大紧,尺脉尤甚,手足厥冷。综合脉证思之:胃脘者脾胃之部也,腰者肾之腑也,此脾肾之疾俱在也。且见其肢冷,脉弦大紧,尺脉尤甚。脉证合参,脾肾虚寒,寒饮中阻之证也。拟温脾益肾,化饮利水。处方:生地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
      服药3剂,脘腹胀痛,腰酸腰困俱减,恶心呕吐消失,继服30剂,诸证消失,体重增至45千克。
      某医云:何本病前用苦辛通降、降逆止呕、芳香醒脾和胃而呕吐不减,而用理中地黄汤反愈也?答曰:本方含五苓、理中二汤,理中者理中焦者也,五苓者利水止吐之剂,此病之吐实乃水逆之吐,故以此方而愈也。且本方亦寓肾气丸意,肾气丸者治肾虚微饮之剂也,肾虚微饮之吐者,用肾气丸非但治饮,亦且能降冲,故以本方获愈也。至于前用诸方所以不效之由,我认为有三因:治标不治本一也,降胃不纳肾二也,化饮不利水三也。故以本方综肾气丸、理中汤、五苓散、苓桂术甘、茯苓泽泻汤意而温脾肾、利水湿、降冲逆、去寒水。

      胃部手术后远期并发症
      I.久虚之证,不知察实,久寒之证,不知察热,补实温热,其病不治
      谌××,男,成。
      溃疡病手术后4个多月来,胃脘剧烈疼痛虽然已经消失,但隐隐作痛却一直不减,且腹满腹胀,食欲不振日渐加重,并时时恶心,体重锐减达25千克。细审其证,面色萎黄,消瘦乏神,脘腹胀痛,按之更甚,纳呆食减,恶心欲吐,心烦易怒,头晕胀痛,口苦咽干,大便干稀不调,舌苔黄白厚腻,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诊为肝胃不和,寒积不化。治拟疏肝和胃,温中导滞。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干姜3克,甘草6克,大枣5个,苍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大黄3克。
      服药3剂,胃脘满痛,纳呆食减,心烦易怒等证好转,大便正常。继服上方30剂,诸证全失,体重由35千克增至50千克。
      某医云:何用健脾和胃而不效?答曰:寒热夹杂不可但用甘温也。又问:何用柴平汤治之亦不效?答曰:寒实之积不可不导滞也。又问:何用温中健脾而不效?答曰:病在肝胃治在脾胃,病为寒实治以温补,寒热不分,虚实不别,脏腑不明所致也。
      2.病因不分,病机不明,但以健脾和胃,其病不愈
      申××,男,60岁。
      胃癌术后2个月来,虽然剧痛已经停止,但胃脘满痛,食欲不振,消瘦乏力一直不见改善。为此曾遍用西药和中药健脾和胃之剂进行治疗,然其效果一直不够明显。细审其证,胃脘满痛,恶心欲吐,头晕头痛,心烦不安,神疲乏力,形体瘦削,口苦咽干,面色萎黄,舌苔黄白厚腻,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诊为肝胃不和,寒积不化。治拟疏肝和胃,温中导滞。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干姜3克,大枣5个,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大黄3克。
      服药2剂,胃脘满痛消失,心烦易怒,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好转;继服6剂,恶心消失,食欲正常,其他诸证大部消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