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43-证治准绳·疡医 >

第58章

643-证治准绳·疡医-第58章

小说: 643-证治准绳·疡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作渴,肿痛脓多,用补中益气汤加炒山栀二剂,少愈。又以八珍汤加麦门、五味,百 
余剂肿痛悉去。喜其慎起居,节饮食,常服补剂而安。但劳则出脓一二滴。后惑于他言, 
内用降火,外用追蚀,必其收敛,致患处大溃,几至不起,仍补而愈。 
x甘草膏x 治水谷道前后生痈,谓之悬痈,乃肛门前,阴囊后,生核子如橄榄样,或如 
梅李状,初不作痛,至旬月渐热,不早治疮溃,脓血出,日数碗,至有肠腐而大便从疮 
口出者,其苦不可言。近亦数月,远至一二年亦愈。须是作核未痛以前治之,不过一二 
服便自消。此病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如觉赤肿如桃李即破,若破则难治。 
服此药虽不能急消,过二十余日必消尽矣,投两服亦无害。林院判康朝,尝患此疾已破。服 
此药两服,疮即合甚妙。 
上用粉草半斤,内用无节者四两,如算子样劈破。取泉石间长流水,以甘草入水中 
浸透。以炭火将甘草蘸水焙炙,以一碗水尽为度,不可急性,劈开。却将所炙甘草,另 
用泉水三盏,无灰好酒五盏,用瓦罐煎至三之一如膏,一起服之立愈。另用有节甘草四 
两,仍用泉水,随罐大小煎汤,漉洗患处三遍,其效如神。水冷再温洗。 
x〔丹〕x 骑马痈。用大粉草带节四两,长流水一碗,以淬浸水尽,为末,入皂角灰少 
许,作四服。汤调顿服立效。 
x〔薛〕x 大抵此证属阴虚,故不足之人多患之,寒凉之剂不可过用,恐伤胃气。惟制 
甘草一药,不损气血,不动脏腑,其功甚捷。 
加味小柴胡汤(方见前。) 
x清心莲子饮x 治悬痈势退,惟小便赤涩。 
黄芩(五钱) 黄 (蜜炙) 石莲肉(去心) 人参 赤茯苓(各七钱半) 车前子(炒)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地骨皮 制甘草(法见前) 
每服一两,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前服。如发热加柴胡、薄荷。 
x加味托里散x 治悬痈不消不溃。 
人参 黄 (盐水拌炒) 当归(酒拌) 川芎 麦门冬(去心) 知母(酒拌,炒) 黄柏(酒拌,炒) 
芍药(炒) 金银花 柴胡 制甘草(法见前,各一钱)。 
作一剂。用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x加味十全大补汤x 治悬痈,溃而不敛,或发热饮食少思。 
人参 黄 (盐水拌,炒) 白术(炒) 茯苓 熟地黄(酒拌,中满减半) 当归(酒拌) 川芎 芍 
药(炒,各一钱) 肉桂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捣炒) 甘草(炒,各五分) 
作一剂。用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茎肿,加青皮。热加黄芩,柴胡。日晡热加柴 
胡、地骨皮。小便赤加酒制知母、黄柏。小便涩加车前子、山栀子,俱炒。 
x鸡内金散x 治谷道边生疮,久不愈者。 
鸡 (不拘多少,即是鸡 内去下黄皮) 
上件烧灰存性,研为极细末。每用少许,干贴之,如神。 
治谷道中疮 以水中荇叶细捣,绵裹纳下部,日三。 
x治肛内生痈肿痛方x 
蜈蚣 穿山甲(蛤粉) 血余 带血管鹅毛 生鹿角 
以上各药,俱 存性,研细,等分和匀,每服五钱,空心好酒下。 

卷之四股部(十五)
股阴疽
属性:(与附骨疽,参看。) 
《灵枢》云∶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死。 
《鬼遗》云∶阴疽发腿髀及阴股,始发腰强,数饮不能多,七日发坚硬肿胀,恶疼,心 
烦躁,死不治。 
或问∶大股之内,阴囊之侧,生毒何如?曰∶在左为上马痈;在右名下马痈;在肛门 
傍,名肛门痈,俱属足太阳经湿热,七情不和,忧愤所致。宜服内补黄 汤、内托羌活 
汤、十全大补汤。选用胜金丹、紫金丹。壮实者,一粒金丹、八阵散下之。呕吐不食,麻 
木黑陷,膨胀,六脉微或代,冷汗不止,烦躁狂妄,小水不利,泄泻者不治。未溃之先。 
宜服台阁紫微丸。按∶足三阳之脉,在外皆曰髀,足三阴之脉,在内皆曰股。今曰∶大 
股之内,阴囊之侧,则属三阴经而厥阴为多明矣,乃以为足太阳,不亦谬乎? 一人腿 
内侧患痈,未作脓而肿痛,以内托黄 柴胡汤,二剂稍愈,又二剂而消。 一人腿内患 
痈,漫肿作痛,四肢厥,咽咙塞,发寒热,诸治不应,乃邪郁经络而然也。用五香连翘汤 
一剂,诸证少退,又服大便行二次,诸证悉退而愈。 一人年二十余,股内患毒日久;欲 
求内消,诊脉滑数,知脓已成,因气血虚不溃,刺之脓出作痛,用八珍汤稍可,但脓水 
清稀,用十全大补汤三十余剂而痊,盖脓出反痛者,虚也。 一僧,股内患肿一块,不 
痛不溃,治托里二十余剂,脓成刺之作痛。予谓∶肿而溃,溃而反痛,此气血虚甚也,宜 
峻补之。彼云∶气无补法。予曰∶正气不足,不可不补,补之则气化而痛自除,遂以参、 、 
归、术、熟 ,治之两月余而平。大抵疮疡先发为肿,气血郁积,蒸肉为脓,故多痛。脓 
溃之后,肿溃肌宽,痛必渐减而痛愈盛者,气血不足也。即丹溪、河间虚甚之说。 

卷之四股部(十五)
股阳疽
属性:《灵枢》云∶发于股阳,名曰股阳疽,其状不甚变色,痈肿内薄于骨,不急治,三十 
日死矣。 
或问∶腿外侧胯下,五六寸生疽何如?曰∶此名伏兔发,寒热大作,疼痛彻心, 肿无 
头是也,属足阳明胃经。先贤谓不治之证,早 
觉早治为上,急隔蒜灸,灸而 起者可治,无 者难治。服活命饮加牛膝、木瓜、汉防己; 
紫金丹、胜金丹汗之。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 一人股外侧患痈,漫肿大痛, 
以内托黄 汤,酒煎二剂少可,更以托里数剂,溃之而愈。 一人年逾二十禀弱,左腿 
外侧患毒,三月方溃,脓水清稀,肌肉不生,以十全补汤加牛膝,二十余剂渐愈,更以豆 
豉饼,灸月余而痊。 一妇腿痈久而不愈,疮口紫陷,脓水清稀。予以为虚,彼不信。乃 
服攻毒之剂,虚证蜂起,复求治。灸以附子饼,服十全大补汤,百余帖而愈。 一人腿 
痈内溃,针之脓出四五碗许,恶寒畏食,脉诊如丝,此阳气微也,以四君子加炮附子,畏 
寒少止,又四剂而止;以六君子加桂数剂,饮食颇进,乃以十全大补,及灸附子饼,两月 
愈。 一老,腿痈脓自溃,忽发昏瞀,脉细而微,此气血虚极也,以大补之剂而苏。 
一人腿痈,兼筋挛痛,脉弦紧,用五积散加黄柏、柴胡、苍术而痊。 一妇左腿痛,不 
能伸,脉弦紧,按则涩,以五积散二剂,痛少止,又二剂而止,以神应养真而愈。(脉弦紧 
涩属寒,故用五积散,辛热以散之。) 一人右腿赤肿 痛,脉沉数,用当归拈痛汤,四肢反痛。 
乃湿毒壅遏,又况下部药力难达,非药不对证,遂砭患处,去毒血,仍用前药一剂顿减, 
又四剂而消。 一人年逾五十,冬患腿痈,脉数烦躁,饮冷便秘,肿痛 甚,此热淫于内 
也,宜用苦寒之药,投清凉饮倍加黄芩,其势顿退,更以四物汤加黄芩而愈。 一人年 
三十,连得忧患,作劳好色,左腿外侧廉,红肿如栗,医以大府实,与承气两帖下之;又 
一医,与大黄、朱砂、血竭三帖,而脉大实,后果死。此厥阴多气少血经也。一人腿痈, 
脓成针之,出脓二碗许,饮托里药一剂,大发热,更用圣愈汤二剂而止,翌日恶寒不食, 
脉细如丝,以人参一两,熟附三片,姜枣煎服而愈。但食少不寐,更以内补黄 汤而平。 
一人腿肿,发热恶寒,以补中益气汤治之。彼以为缓,乃服芩连等药,热愈盛,复请予 
治。以人参养荣汤二十余剂而溃,更以参、 、归、术、炙甘草、肉桂,月余而敛。 一人 
年逾三十,左腿微肿痛,日久肉色如故,不思饮食。东垣云∶疮疡肿下而坚者,发于筋 
骨,此附骨疽也,乃真气虚,湿气袭于肉理而然。盖诸虚皆禀于胃,食少则胃弱,法当 
助胃壮气,以六君加藿香、当归数剂,饮食渐进,更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人遍身走 
痛,两月后在脚面结肿,未几,腿股又患一块,脉轻诊则浮,重诊浮缓,此气血不足,腠 
理不密,寒邪袭虚而然。以加减小续命汤四剂,及独活寄生汤数剂,疼痛顿去,更以托 
里药,倍加参、 、归、术,百帖而愈。南司马王荆山,腿肿作痛,寒热发渴,饮食 
如常,脉洪数而有力,此足三阳经,湿热壅滞,用槟苏败毒散一剂,而寒热止,再剂而 
肿痛消,更用逍遥散而元气复。两月后,因怒肿痛如锥,赤晕散漫,用活命饮二剂而痛 
缓,又用八珍汤加柴胡、山栀、丹皮而痛止,复因劳役,倦怠懒食,腿重头晕,此脾胃气 
虚而不能升举也,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而安。 一儒者两腿肿痛,肉色不变,恶寒发 
热,饮食少思,肢体倦怠,此脾气不足,湿痰下注也,以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芍药 
二剂,寒热退而肿痛消,又十余剂,脾胃壮而形体健。 一男子,患此入房,两腿硬肿, 
二便不通。余谓∶肾开窍于二阴,乃肝肾亏损也,用六味丸料加车前子、牛膝,而二便 
利,用补中益气汤而肿硬消,喜其年少得生。一上舍,内痛如锥,肉色如故,面黄懒食, 
痛甚作呕,此痛伤胃也,用六君子以壮其脾胃,用十全大补以助其脓而针之,更用前汤 
倍加参、 、芎、归、麦门、五味、远志、贝母而疮敛。 一男子因负重,饮食失节,胸 
间作痛,误认为疮毒,服大黄等药,右腿股肿,肉色如故,头痛恶寒,喘渴发热,脉洪 
大而无力,此劳伤元气,药损胃气而然耳!用补中益气汤四剂,又用十全大补汤数剂,喜 
其年少而愈。 

卷之四股部(十五)
附骨疽
属性:丹溪云∶环跳穴痛,防生附骨疽,以苍术佐黄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 
黄芩,体虚加杜牛膝,以生甘草为使,大料煎入生姜汁,食前饮之。痛甚者,恐十数帖 
发不动,少加麻黄一二帖又不动,恐疽将成。急掘地成坎,以火 红,沃以小便。赤体坐 
其中,以席围下体,使热气熏蒸,腠理开,气血畅而愈。 或问∶附骨疽,何以别之?曰∶ 
凡患流注,表未尽则余毒附骨而为疽。在股外属足太阳、阳明经,在股内属足厥阴、足 
少阴经。又云∶风湿折热,热结而附骨成疽。盖骨者肾之余,肾虚则骨冷而遂附着于骨也, 
骨冷则气愈滞而血愈积,但能为肿不能为脓。流注者伤寒之余毒,骨疽者,流注之坏证也。 
流注非伤寒之罪,乃医者表之未尽也,骨疽非流注之过,乃庸医凉药之误也,又云∶久 
得浓味及醉后涉水;或履冰霜雪,寒入髀枢,积痰瘀血相搏而成疽,初时暂痛无时,乍寒 
乍热而无汗,久则痛深,入骨而不移处,按之痛不止者是也。初觉即隔蒜灸之,以多为 
上。宜胜金丹、乌金散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或八阵散。久则极阴生阳,寒化 
为热,肉腐而成脓,脓成则宜烙,十全大补汤加牛膝、木瓜补之。有久溃毒结,留连展 
转,经岁不已,腐出朽骨者,骨虽出而不愈,有终身之咎。视其白脓清稀者,碎骨初脱,肉 
深难取。脓白而稠者,碎骨将出,肉浅可取。大抵久腐出骨,不论强弱老幼,必须补益,使 
气血和畅,正气渐复,邪气渐退,自然收敛,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在所当用。未成 
脓者,以冲和膏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