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 >

第44章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气之所居也。经曰:宗气积于胷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行呼吸。左外,左寸口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心主之相位也。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寸为阳,尺为阴,故以两手关前以候形身之前,关后以候形身之后。上竟上者,从尺关而直上于鱼也。下竟下者,从寸关而直下于尺也。夫身半以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此又以阴阳之气,竟上竟下,而候形身之上下。】 
 
【 张兆璜问曰,此章以形身配天地之上下四旁,以土居中央,故以关内候脾也,如经言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是脏气之出于左右与?抑脏体之偏与?曰:天为阳,地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圣人南面而立,左为阳,右为阴,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以心肝居左也。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以脾肺居右也。此先天之五行,本于阴阳,水火分而上生,非脏体之谓也。又心主脉,肝主血,血脉生于水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元真之气,气生于火,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气。此皆阴阳互换之妙,善诊者不可不知。】 
 
【 莫子晋问曰:六腑止候胃,而别腑,何以候之?曰:五脏之血气,皆胃腑之所生,故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是以本经凡论五脏必及于胃,而余腑多不与焉。然而脏腑雌雄,各有并合,故曰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知阴者知阳,知阳者知阴,会心者自明也。莫仲超曰:诊候之法,各有不同,如此篇之法,以左右之前后两旁上下,而候形身之外内上下者也。如三部九候之法,以脉之上中下,而候形身脏腑之上中下也。有以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浮为在腑,沉为在脏,盖以脏腑之经气相通,故于一部之中,而可以候脏候腑也。脏以皮毛之气候肺,肌脉之气候心脾,筋骨之气候肝肾,盖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肉筋骨,故以举按轻重而候五下之气者也。诊法不同,各具其理。善诊者俱宜明了于心中,随机应变于指下。】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 马莳曰:凡脉之粗大者,即洪脉,乃阳脉也。惟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脉如此,其病当为热中也。】 
 
【 张志聪曰:上章以脉体而候形身脏腑之定位,此下以脉象而候阴阳邪正之盛衰。脉者,阴阳血气之荣行。粗大者,阳乘于阴也。阳在外,阴在内,阳乘于阴,故热中也。】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 王冰曰:疾徐实虚,皆脉状也。】 

【 马莳曰:凡脉之来者甚急,其去甚缓,盖在上最实,故来自疾上,必形于表也;在下颇虚,故去白缓下,必形于里也,其病当为厥疾及巅疾焉。正以气逆于上及巅顶,有疾所以来之甚速也。苟非病之在上,则去必不徐也。】 
 
【 张志聪曰:此以脉之来去上下,以候阴阳上下外内之虚实。来疾去徐者,来盛去悠也。上实下虚者,寸实尺虚也。此气惟上逆,阳盛阴虚,所谓一上不下,寒厥到膝,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是也。】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 王冰曰:上虚,故阳气受也。】 
 
【 马莳曰:凡脉之来者甚缓,其去甚速,盖在上颇虚,故来自徐,在下最实,故去自速,其病当为恶风证焉。正以人之感风者,阳气受之,阳为表,今上虚则表虚,风必易感,故不得不恶风也。】 
 
【 张志聪曰:来徐去疾者,来微去盛也。上虚下实者,寸虚尺实也。此阳虚阴盛为恶风也。盖风为阳邪,伤人阳气在于皮肤之间,风之恶厉者,从阳而直入于里阴,是以去疾下实也。此言内因之病,从内而外,自下而上;外因之邪,从外而内,自上而下也。夫外淫之邪,从阳而阴,自表而里也,阳气受邪,则正气虚伤,故来徐上虚,邪气内陷,故去疾下实。】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 【 数音朔,下同。】 
 
【 王冰曰:尺中之有脉沉细数者,是肾少阴气逆也。何者?尺脉不当见数,有数故言厥也。俱沉细数者,言左右尺中也。】 
 
【 马莳曰:沉细者,肾脉也,沉细而带数,则肾经之气厥逆也。故曰,少阴厥也。以下文推之,其殆热厥也欤?】 
 
【 张志聪曰:此论脉因度数出入之有顺逆也。有脉者,言又有厥脉之因,厥脉之象,与上文之上盛下虚之厥脉厥因不同也。夫脉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转而不回者也。如脉俱沉细而数者,此少阴厥也。少阴之气,不上合于阳明,转输于脏腑,故惟见少阴本脉之沉细也。阳明之热,反下入于阴中,故数也。】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 王冰曰:阳干于阴,阴气不足,故寒热也。《正理论》曰:数为阳。】 
 
【 马莳曰:上文言沉细数者,为少阴厥矣,然沉细数中而脉有散意者,阴阳相干。故沉细者,阴脉也。数者,阳脉也。而又见散,此其所以为寒热往来也。】 
 
【 张志聪曰:沉细数散者,此阴中所陷之阳散,而阴阳相乘,故为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眴仆。
 
【 王冰曰:脉浮为虚,散为不足,气虚而血不足,故为头眩而仆倒也。】 
 
【 马莳曰:脉浮为虚,散为无神气,虚而神不足,故为头眩而仆倒也。然浮主有风,则中风眩晕者亦有之也。】 
 
【 张志聪曰:浮而散者,此复上逆于阳分,故为眴仆。经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眩仆。此言阴阳之气不能上下和平,循度环转。如阳陷于阴中,则为沉细而数。如阴阳相乘,则为数散寒热。如阴反上逆于阳,则为浮散而眩仆矣。】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 王冰曰:此言大法也。但浮不躁,则病在足阳脉之中。躁者,病在手阳脉之中也。故又曰,其有躁者在手也。阳为火气故为热。若细沉而躁,则病生于手阴脉之中,静者,病生于足阴脉之中也,故又曰,其有静者在足也。阴主骨,故骨痛。】 
 
【 马莳曰:此言脉有浮沉,当分阳经阴经,又即其躁静而辨手足也。言诸脉皆浮,而浮中不躁,其病当在足之阳经。盖浮为阳,故属阳经,而不躁为阳中之阴,乃知其在足也。惟浮为阳脉,病当在表有热。若浮而带躁,则为阳中之阳,而火升于上,其病不在足经而在手经矣。诸脉皆沉细,而沉细中不静,其病当在手之阴经。盖沉细为阴,故属阴经,而不静为阴中之阳,乃知其在手也。惟沉细为阴脉,病当在里,骨痛。若沉细带静则为阴中之阴,而寒入于下,其病不在手经而在足经矣。浮沉躁静之间,乃阴阳手足之所由分者如此。】 
 
【 张志聪曰:此以浮沉躁静而分手足之阴阳也。诸浮者,无论左右三部之浮,而皆在于阳分。其浮而躁者,在手之三阳也。终始篇曰:人迎一盛在足少阳,一盛而躁在手少阳。即此意也。无论左右三部之细而沉者,皆在于阴分。其沉细而有静者,在足之三阴也。阴阳系日月论曰:手之十指,以应天之十干。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地之十二支。故其有静者知在足也。太阳少阴,为水火阴阳之主,故为热为骨痛也。】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 王冰曰:代,止也。数动一代,是阳气之生病,故言病在阳之脉。所以然者,以泄利及脓血脉乃尔。】 
 
【 张志聪曰:此申明浮沉之在气而不在经也。所谓诸浮在阳,诸沉在阴者,在阴阳之气也。故为热,为骨痛。如在阳之脉,则脉见数动,而为便脓血之经证矣。阳热在经,故脉数动;热伤血分,故便脓血;经血下泄,故一代也。】 

诸过者切之。濇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身寒多汗。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 王冰曰:阳有余则血少,故脉濇。阴有余则气多,故脉滑也。身热无汗,身寒多汗,血少气多,斯可知也。夫阳余无汗,阴余身寒。若阴阳有余,则当无汗而寒。】 
 
【 张志聪曰:此论外淫之邪,而致阴阳气之为病者,脉证各有别也。诸过者,谓诸邪所伤而为有过之脉也。有余者,邪气之有余也,阳气有余,则阳气受伤,故脉濇。如邪入于阴,则经血沸腾,故脉滑也。邪在阳分,故身热无汗。邪在阴分,故身寒多汗。阴阳并受其邪,则无汗而寒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 王冰曰:脉附臂筋,取之不审,推筋令远,使脉外行,内而不出外者,心腹中有积乃尔。脉远臂筋,推之令近,远而不近,是阳气有余,故身有热也。】 
 
【 马莳曰:此言脉之偏于内外者,其证异也。按指于皮肤之间,宜乎脉之浮也。但沉而不浮,则内而不外,是必心腹有积在内,故内而不外如此。按指于筋骨之间,宜乎脉之沉也。但浮而不沉,则外而不内,是必在表身热,故外而不内如此。】 
 
【 张志聪曰:此复结首章之义。首章以脉体而定形身脏腑之外内上下,此以邪病于形身脏腑之外内上下,而以脉象证之,以推详其脉气之偏于外内上下也。推而外之者,以左右之三指,向外以按之,脉偏盛向内而不外者,此邪在心腹之间而成积也。推而内之者,以左右三指向内以候之,脉偏盛于外而不内者,邪在外而身有热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 王冰曰:推筋按之寻之而上,脉上涌盛,是阳气有余,故腰足冷也。推筋按之寻之而下,脉沉下掣,是阴气有余,故头项痛也。】 

【 马莳曰:此言脉之偏于上下者,其证异也。推而上之,以按其上部,但脉止见于上部,而下部则无,则气有升而无降,其腰足必不足而清冷也。推而下之,以按其下部,但脉止见于下部,而上部则无,则气有降而无升,其头项必不足而痛也。】 
 
【 张志聪曰: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审之,上而不下者,其气上盛下虚,当主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气下盛上虚,当主头项痛也。外内,论邪病之有余;上下,论正气之不足。】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 王冰曰:此乃阴气太过故尔。】 
 
【 马莳曰:此言脉之按而无力者,其病当在下也。】 
 
【 张志聪曰:此反结上文而言。所谓外内上下者,非浮沉举按之法也。若谓浮为在外,沉为在内,病腰脊痛而身有痹者,直按之至骨,如心腹之积,又当何如而按之?圣贤反复辨论,曲尽婆心。杨元如曰:病在阴者名曰痹,故当按之至骨。此复以浮沉举复,以候皮肉筋骨之浅深,类而推之,亦可内合于五脏,然又一法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十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马莳曰:详论平人病人脉体气象,故名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 上为去声,下为平声。】 
 
【 王冰曰:平人,谓气候平调之人也。经脉一周于身,凡长十六丈二尺,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