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40章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40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减——虚火偏盛者(口干、舌红)—加黄连
        大便干者—加栝楼仁、火麻仁、白蜜
        伴倦怠乏力,纳差舌淡—加太子参、山药
临证备要——神经性呕吐(郭淑云)  属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范畴,与“百合病”
            相似。一般无上腹部疼痛、胀满、烧灼、明显恶心等症状,主要
            表现为进食完毕后突然发生呕吐,一般不影响食欲或摄入量,往
            往呕吐后即可进食。用百合鸡子黄汤治之多能取效。百合养心安
            神,益志定魄。鸡子黄滋脾胃之精液,泽中脘之枯槁,降浊阴而
            止呕吐(《长沙药解》),合用之安神益胃,可调节胃肠神经功能
            紊乱而止呕吐。
     小验方
    1.朱砂散治顽固性呕吐(张泽生)  朱砂、半夏、丁香、甘草、冰片。研为极细末,每次3g ,每日2次。朱砂味甘,微寒,能镇心安神,且又重坠,善止呕吐。冰片辛苦微寒,能散“心盛有热”,“通诸窍,散郁火’。半夏降逆止呕,下气散结,燥湿化痰。丁香止呕降逆,加甘草调和中土,兼以解毒,合用之能镇逆泻心,和胃止呕。
    2.祖传验方治呕吐(贺方礼)  半夏10g,粳米一小撮,食盐15g鸽子屎12粒,共打碎焙干,开水冲服。治疗脾虚痰阻之呕吐。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侵入。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饮食调理:脾胃素虚者,饮食不宜过多,且勿食生冷瓜果,禁服寒凉药物。胃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戒烟。
    4.呕吐不止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吐,更伤胃气。服药方法以少量频服为佳。根据病人的情况,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难下。
        
                  
    

         

                   
                    
                   
                    
                    
B

      






   
   

 



         
        

        第四节           噎        膈

    定义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释义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
        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历史沿革
    1.关于病名:
    首见于《内经》,称“隔”(古隔同膈)。隋唐医家多将噎膈病分而论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为五噎: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与五膈:忧、恚、气、寒、热膈。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后世医家沿用至今。
    2.关于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关,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较大。
    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指出饮食、酒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气神俱忧……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隘”。
     3.关于治疗
     脉因证治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血”的治疗大法。
     张景岳《景岳全书?噎膈》注重从脾肾治疗:“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治脾者,宜以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也。”
     《证治汇补?噎膈》提出“化痰行瘀”法
    《杂病源流犀烛?噎膈反胃关格源流》:“治法始终养血润燥为主,而辛香燥热之品,概勿轻下。”
    范围
    食道恶性病变——食道癌、贲门癌、胃底癌
    食道良性病变——贲门痉挛、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炎、食道狭窄、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
    食管周围器官病变——纵隔肿瘤、主动脉瘤、心脏增大等压迫食管
    其它——胃神经官能症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痰热内结→阻塞食
                                道→ 噎膈
饮食过热、过快,事物过于粗糙,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痰瘀互结
                                          →食道狭窄→噎膈
    2.七情内伤
忧思→伤脾→脾伤气结→水湿内→生痰浊
恼怒→伤肝→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痰、气、瘀互结于食道→
    3.久病年老
胃痛、呕吐日久不愈→饮食减少→气血化源不足→胃脘枯槁   
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气阴渐伤→津气失布→痰气瘀阻
    二、病机
    1.基本病机——痰、气、瘀交阻于食道、胃脘,以致食道狭窄           关
    2.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
    三脏之经络皆通过于食道
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循喉咙       三脏病变通过经络影响食道
足厥阴肝经——络胆,布胁肋循喉咙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功能失调:
脾——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聚而为痰
肝——疏泄失职,气失条达→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
肾——肾阴不足→不能滋养咽嗌
      肾阳亏虚→脾失温润       气滞、血瘀、痰阻→食管狭窄,胃失通降
                                                  或津液干涸失润
    3.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初期——以标实为主——痰气交阻于食道(哽咽不顺,膈塞难下)
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交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饮食难下,食入
                                                                复出
病久——以正虚为主
        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伤耗津液→正虚
        阴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
        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不能输布津液痰气瘀结更甚→虚实夹杂证
    4.预后与转归
病变停留在噎证阶段——不向膈证发展——预后尚好
病情继续发展为膈证——后期阴津枯槁,阴伤及阳,中气衰败,胃虚不能受纳,
                     脾虚失其健运,后天之气败绝——正气大伤——预后差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轻症——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停滞感或轻度梗塞感,
               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
    2.重症——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
             沫粘痰,严重失伴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3.病史: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
    二、相关检查
    1.胃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的情况,以了解有无肿瘤、溃疡、狭窄等,若有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2.X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直接观察到食管的蠕动情况、管壁舒张度、食管黏膜改变、充盈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3.CT检查: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三、病证鉴别
    1.噎膈与反胃
                    反胃                      噎膈
病机    阳虚有寒,难于腐熟           痰气瘀互结于食道,阻塞食道、胃脘
症状    饮食能顺利下咽到胃,但经     吞咽困难,初无呕吐,后期格拒
        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阻塞不下,食入即吐
病情         轻                            重
预后         良                            不良
   2.噎膈与梅核气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噎膈——有形之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入
梅核气——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
          下,但饮食咽下顺利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期与虚实
早期——吞咽时哽咽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多实,或实多虚少
后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胸膈疼痛,滴水难入——多
                                                      虚,或虚中挟实
   2.辨标本主次
标实——辨气滞、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轻重
本虚——阴津枯槁;后期气虚阳微
    二、治则治法
基本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初期——标实——祛邪: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
后期——正虚——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注意事项:
治标——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         存得一分津液
治本——保护胃气,不可多用甘酸滋腻之品         留得一分胃气 
    三、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痰气郁结,食道不利
        情志舒畅时可减轻—为气结初期之特征
        情志抑郁时则加重—气郁更甚
        嗳气呃逆,呕吐痰涎—痰阻气郁,胃失和降
        口干咽燥—郁热伤津,或气结而津液不能上承
        大便艰涩—肠液枯涸
        舌红,苔薄腻,脉弦滑—气郁痰阻兼郁热伤津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加减
          本方理气化痰解郁,润燥和胃降逆,适用于气滞痰阻之噎膈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开郁理气
          沙参、贝母—润燥化痰
          茯苓—健脾和中
          杵头糠—治卒噎,《圣惠方》用此一味,蜜丸治疗膈气噎塞
          荷叶蒂—和胃降逆
加减——①嗳气呕吐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
        ②泛吐痰涎较多—加半夏、陈皮,或含化玉枢丹
        ③大便不通—加大黄、莱菔子
        ④心烦口干,气郁化火—加山豆根、栀子、金果榄
临证备要——①噎膈初期表现为吞咽哽咽感,较少出现饮食不入,病人的饮食
            与健康状况均较好,若能抓住时机恰当治疗,不少患者可以治
            愈。临证还可选用四七汤、温胆汤、四磨饮。②本期常用疏肝理气药物:柴胡、郁金、苏梗、青陈皮、川楝子、佛手、枳壳、金果榄、绿萼梅、合欢皮、白芍、木香。③痰气交阻,血瘀气滞,治宜化痰解郁,调理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