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身边的心理学 >

第15章

身边的心理学-第15章

小说: 身边的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6'第56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0)

  情绪就是这个适应过程的一部分。
  考斯米兹和托比提出,我们拥有广泛的行为和心理程序(思维计算程序),这些程序帮助我们应对生存的挑战。
  每个程序独立发挥作用,将会是一场噩梦。
  如果你认为准备一次野营旅行有物质困难,尝试去协调一下我们所有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这就是情绪起作用的地方。
  考斯米兹和托比把我们的情绪看作“程序的主宰者”,负责组织和整合所有的行为和思想。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情绪起调节作用,帮助我们判断个别情境中需要采取的行动和我们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但是,当其他心理需要,比如自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如何能知道呢?当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时,情绪会告诉我们。
  我们的情绪告诉我们,我们没有满足我们的动机目标(比如,以失望的形式)或者我们正在满足动机目标。
  情绪是复杂的现象,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成分组成:主观体验:当我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绪,我称之为感情。
  我悲伤的感受可能是想哭、没有力气或者什么都不想做。
  这是我关于悲伤的经历;它是我的主观体验。
  生理反应:所有的情绪都会有大脑或者神经系统活动的反应。
  我们生气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难过时会感觉很累。
  表达成分:每一种情绪都有外在表现,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举止、单词、短语、手势和其他不计其数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哪个在先,身体还是心理?如果情绪包括三个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和表达成分,那么哪个先发生呢?是否因为我认为或者感觉到生气,然后肌肉紧张?是否因为我先说我饿了,然后才饿?想探明这个过程的先后顺序非常不易——对情绪的争论就像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样的问题一样。
  但是不用担心,有人已经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
  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对情绪的成分发生的先后顺序作出了解释。
  詹姆士-兰格理论试图理出个头绪来。
  当我们遇到导致情绪反应的情况或者刺激时,我们的身体先作出反应。
  我们都拥有一套应对情绪刺激的自发的身体反应。
  我们的饿感觉系统首先作出反应,把信号发送到大脑的情绪中心,创造出一种觉醒状态。
  生理反应之后,大脑会分析发生了什么事。
  最后,在觉醒和评估之后,情绪的主观体验出现了。
  比如,这时,在分析了一长链的生理反应之后,我们的大脑会识别出恐惧。
  在我们认识到了这种情绪体验之后,我们就能表达这种体验。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57'第57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1)

  首先,我们看到了恐惧。
  然后我们心跳加快,其他与恐惧相关的生理反应也出现了。
  我们可能作出这样的分析,“我的心跳很快,我正在逃离恐惧情境。
  我一定是吓坏了。
  ”只有分析之后,我才能述说自己的感受,“我吓坏了。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是詹姆士-兰格理论的一个演变。
  这个理论也认为先有刺激引发的生理反应,然后才有情绪的主观体验,但是这个理论有个小小的转折。
  坎农…巴德理论认为,肌肉被唤醒以及其他的顺序动作等复杂的行为并不是首先产生的生理反应。
  大脑中某些被认为不太复杂的部分最先被激活。
  这些大脑中“低级”的部分会同时发信号到三个“较高级”的大脑区域:评估区,唤醒区和体验区。
  与詹姆士-兰格理论相比的主要区别是在这个理论中,唤醒、分析、体验和表达都是同时发生的,但必须是在大脑中的更为基础的部位绶带提示或者被唤醒后发生。
  所以,我遭遇恐惧情境,大脑的低级部位被激活,然后是同时发生的一系列动作:我逃跑,分析逃跑的原因,意识到我受到了惊吓,喊叫“救命,我要死了”。
  看来事情还没那么复杂,夏克特(Schacter)和辛格(Singer)提出了情绪过程的第三种理论。
  他们的二元素论借鉴了詹姆士-兰格和坎农…巴德的理论并做了微小的改变。
  他们不认为评估过程之后最先发生身体或者大脑低级区域的反应,而是认为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估是同时发生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反馈循环,共同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
  评估的过程要使用情境或者环境中的信息。
  在进行评估之前,任何的情绪唤醒都没有什么区别(不针对某一个别的情绪)。
  表达自己当有人微笑时,她快乐吗?有人怒视着你、胸口起伏、满脸通红,他是什么感觉?你能猜到他正在体验什么情绪吗?当然,你可以猜得到。
  所有的情绪都有外显的、表达出来的成分,包括口头信号、脸部表情、眼神交流、其他的身体动作和一些非言语的表现。
  有人相信情绪的表达成分是天生的。
  通过观察外在表现来辨别别人感受的能力也是天生的。
  有些情绪表现是普遍一致的,比如,开心时微笑,不开心时皱眉。
  我们如何表达情感和什么时候表达,以及感受和表达什么样的情绪是合适的,这些都与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
  当然,特定的环境也会制约我们情绪的某些方面。
  通常,我们不会在葬礼中欢呼大笑,也不会对夸奖我们或者给我们礼物的人发火、尖叫。


'58'第58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2)

  语言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表现在如下方面:语速:根据我们的感受,语言速度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
  语调:我们的语调可以很好地表现我们正在经历的情感。
  声高:声音的高低也很能说明问题。
  比如,当我们生气或者激动时会提高音量。
  注射点有意思的东西请考虑一下华莱士和戈德斯坦的实验。
  研究中的被试被注射了肾上腺素来激活他们的交感神经系统。
  这会让他们出现斗还是逃的反应。
  有些被试被告知,注射会使他们发怒,另一些被试对注射的东西一无所知或者被告知了一些错误信息。
  然后把这些被试分成两组:一组置于令人生气的情境中,另一组被置于愉悦的情境中。
  生气情境中的这一组要填写一份侮辱性的问卷,设计这样的问卷就是要让他们生气。
  愉悦情境中的这一组和一个研究人员待在一起,这位研究人员一直在大笑或者微笑,所以第二组过得很开心。
  两组人注射的是同一种药物,所以他们的生理反应是一样的,唤醒状态也是一样的。
  但是同样的唤醒状态会产生同样的(续)情绪吗?你认为呢?生气组的被试说他们感到气愤,愉快组的说他们很开心。
  记住,这两组的生理唤醒一样,但他们体验到的情绪是不一样。
  这些情绪体验是自主神经系统被唤醒后的普遍经验,是基于他们从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
  就像二因素理论预期的那样,被试显然是在评估了情境后给他们的生理唤醒打上了标签。
  如果你想生气时还能表现得很镇静,那就放慢语速,软化音调,降低音高。
  如果你想威胁某人,那就要语速快,声调严厉,声音还要大。
  这样就传递了一个信号:你生气了。
  人类体验了许多种不同的情绪,例如恐惧、悲伤、高兴、厌恶。
  花一点时间想象自己的生活:你最常体验的是什么情绪?作为一个治疗师,我见过所有的情绪,但是爱和怒是两种时不时就会出现的情绪——可能比其他的情绪更频繁出现。
  人们想谈论他们渴望被爱,以及得到爱、给予爱等。
  他们在安全的、自己知道并不会被报复的地方也想表达自己的气愤。
  近看两种最常见的情绪:爱和怒爱让世界运转。
  爱是否让世界运转?这个问题并不能抹杀爱的巨大力量,爱控制着我们。
  大部分人想要爱,即使有时我们不想承认这个事实。
  被人爱或者爱别人的感觉都很好。
  世界上有太多的爱,如果你想反驳这个说法可非易事。
  对于那些认为爱有魔力的人,我希望我的心理分析没有打破你的梦想。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59'第59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3)

  哈特菲尔德(Hatfield)与雷普森(Rapson)认为爱有两种类型:热烈的爱:强烈的爱,带有性和浪漫的特征。
  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那种爱。
  你绝不会对你祖母有这种爱!同情的爱:这种爱是我们对家人和朋友的爱。
  没有太多的激情,但是高度依恋,富有责任,彼此亲近。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创立了一个爱的理论,列出了六种爱的形式。
  不同的爱按照激情的程度来区分:激情,一个人寄予另一个人的强烈的欲望和期望,并且以与对方发生性关系为满足;承诺,一种信念,相信一个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守在身边;亲密,与另一个人分享最深、最隐秘的感情和想法的能力。
  斯腾伯格的六种爱就是基于不同层次的激情、承诺和亲密。
  联系:彼此亲密,但是没有激情和承诺。
  和治疗师的关系就是这种爱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可以告诉治疗师我的想法和感受,但是我对他没有激情和承诺。
  痴迷:有激情,但是没有承诺和亲密。
  这种形式的爱就像性欲。
  一夜情或者七年级时发生的爱就是这一种。
  空洞的爱:有承诺,但是没有激情和亲密。
  一些已婚夫妇为了某种必要性或者方便而彼此承诺或者生活在一起,但是缺乏激情和亲密。
  虚幻的爱:彼此高度承诺,激情满怀,但是亲密程度很低。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看起来就是这种类型。
  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说话,我一直不明白他们怎么能够变得亲密。
  同情的爱:有承诺,也亲密,但是没有激情。
  这是一种纯粹的很好的关系。
  圆满的爱:斯腾伯格使用圆满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爱,我猜是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包裹:高度热烈的激情,坚定的承诺和高度的亲密。
  这就是“圆满”。
  爱的基础是在童年期建立的吗?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成人与爱相关的一些关系是童年期依恋关系的延伸。
  童年期经历了健康的依恋关系,成人后就拥有成熟的关系,高度亲密,高度信任,即使是高度的相互独立,关系仍然令人舒服。
  与早期的看护者经历了焦虑或者矛盾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可能较易“坠入爱河”,以此寻求迅速的、极度的亲密,他们对任何抛弃的迹象都反应强烈。
  《致命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里的人物格伦·克洛斯(Glenn ;Close)年幼时一定经历了非常痛苦的依恋关系。
  避免社会交往的孩子们倾向于不适应亲密的关系,并且在成人后的关系中很不愿意依赖他人。
  哈特菲尔德与雷普森认为,我们每个人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