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一岁就上常青藤 >

第12章

一岁就上常青藤-第12章

小说: 一岁就上常青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腿),对她这么小小的个头儿来说如同翻山越岭;本来10分钟的路,要挣扎快半个小时。两年后她告诉我们:那时她进了校门后,几乎连走到教室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孩子的这些活生生的记忆,使我们对她的教育变得容易了许多。我们家买东西几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则:非减价不买。女儿6岁那年,家兄访美顺道来看我们,私下塞给我们几百欧元,说是让我们代他给第一次见面的侄女买点东西。那天我们一起逛购物中心,说是要给女儿买双凉鞋。女儿自己发现一双,喜欢得不得了,也就十几块。她试穿上给我们看,一脸的期待和兴奋。我马上平心静气地说:“还是不要了吧?第一,这双好像并不那么合适;第二,也没有降价呀。”女儿愣了一下,马上说了声“OK”,迅速把鞋放回原处。倒是站在一旁的家兄吃惊不小:“怎么说不买就OK了?真没有见过这么好说话的孩子!”大概在国内,一般孩子在这种情景下总要闹一通。女儿则几乎从来没有为了物质而和父母有过争执。
  不过,我找到工作后,家境渐渐改善,消费行为也略有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给孩子过生日。穷的时候,买一块蛋糕、几支蜡烛,一家三口唱一曲《祝你生日快乐》就完了。但一般的美国孩子,都有较大的生日派对,要请20个小朋友左右。这是孩子重要的社交活动,帮助孩子在学校多交朋友。女儿8岁的生日时,我们花了200多美元包了一个标准的奥林匹克冰球场(两个小时),请了30多个孩子。6月份天气很热,孩子能滑冰,当然是够“酷”的。而30多个孩子,按习惯每个人带一份礼物;这样礼品就堆成了山,让女儿看得眼花缭乱。女儿从小穿旧衣服、玩二手玩具,如果一天突然得到这么多东西,很快也就习惯了奢侈。于是我们和她商量:玩具要一天才打开一个,而且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比如练钢琴等等)挣来。有些玩具,我们应该重新包装送人。因为她去别的孩子的生日派对也要带礼物,礼物要花不少钱;而她留着这么多礼物自己都玩不过来,为什么不节省一些呢?
  只要我们耐心地讲,女儿总是认真地听,而且都能够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能够轻易说服她,主要有两个法宝:一是继续“忆苦思甜”,告诉她爸爸妈妈小时候很少有玩具,只能拿着树枝等等来玩;一是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送她上芭蕾或者钢琴课。我们的核心理论其实还是告诉她万事有一个限度,让她知道这点钱能买礼物就不能干别的了,让她自己来选择;同时,也开始教育她在自己拥有了许多以后,要想想匮乏的人。那次生日后,她自己也说礼物实在太多了,超出了她的需要。她妈妈从报纸上看到,有的孩子得到生日礼物,自己完全用不了,就决定把生日礼物全部捐给贫穷的孩子。女儿听了很有兴趣,表示下个生日她也要考虑。
  中国有句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国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维持着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许多家庭已经“由俭入奢”了。但是,教育孩子则一定要是个“由奢入俭”的过程,让她知道眼前的财富并非当然,需要努力才能得来。这样她才知道好好经营未来。
  第四,谈贫说富
  我上面讲过,穷困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富人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无论是家长和孩子,都应该为拥有这种无形的财富而感到富足。有形的财富也许需要对孩子适当掩盖,但这种无形的财富则一定要告诉孩子,让她或他为此而感到骄傲。
  我们在美国曾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故事:一位亲友住在个富人区,房子在我们看来已经相当好了。但是她对我们说,这样的房子,在这个区还是显得寒酸。一次女儿带同学来家玩。同学好奇地问:“你们家的房子怎么这么小?”以后女儿就再不带同学来玩了。另一朋友的孩子,对自己家的小房子是如此惭愧,乃至每次校车来家门口接送时,他都不用前门用后门,绕着走大房子邻居的过道。无疑,家境打击了这些孩子的自信心。
  其实,这两个家庭在经济上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水平。如今我已工作3年了,还没有买房,租的是本区最便宜的房子。女儿请过许多小朋友来家里玩。大多数来了一次以后就再也不来了。大概是家长看到我们家实在太寒酸,不愿意送孩子来吧。在我工作前,情况就更糟糕。全家挤在顶层的小阁楼上,女儿根本不可能请小朋友来。女儿3岁多时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就问她:“你们家怎么没有车呀?”女儿来问我们,我们直截了当地告诉她:“我们没有钱买。”
  这样的境况会不会影响女儿的自信呢?我们并非没有担心。女儿出生前,我们的生活圈子主要是校园,非常单纯。师生们不会以贫富来判断人,我们自然也全无阶层意识。但是,孩子一进幼儿园,特别是一上学,我们也跟着进入了真正的社会,开始碰到许多“势利眼”,当然担心女儿的心理会受影响。可是观察了几年,发现她在这方面几乎完全“免疫”,在各种群体中都表现得非常自信,既不嫌家贫,也不羡慕人家的财富。她在幼儿园时,一位4岁多的小朋友还当众骄傲地宣布:“我住在大房子里,我们家很富!”7岁时,女儿的一个小朋友来家里玩。她看了看我们家,然后问:“你们家是穷的还是富的?”女儿坦然回答:“属于偏穷的。你们家呢?”“属于偏富的。”另有一次是在学校里。当她的一个同学知道我们是租房住后,就直截了当地说:“真是太糟了,你们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对此,女儿都能淡然处之,从来不觉得自己比谁低。而我们周围不少人都为女儿的快乐而感动,会问我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孩子这么快乐?”甚至我们健身房的一位服务人员称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快乐的孩子。这些话当然有许多客气的成分。但女儿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则是毋庸置疑的。
  为什么女儿生活在一个很穷的家庭却能这样自信?我以为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一个孩子的幸福感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她穿的是旧衣服,不是名牌,但只要很舒服,她绝不会介意。小孩子除非你特别去教,不会有什么名牌的意识。家里穷,但还是有吃有喝,她并不会挨饿。她真在乎的,其实是家长花多少时间照顾她、和她玩。很多百万富翁的子弟,因为家长太忙,无心顾孩子,住在大房子里反而很压抑。对此,任何孩子都不会羡慕。所以,在贫困的环境中,如果家长安贫乐道,并且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如此。家长若是因为少几个钱就人前人后抬不起头,孩子就会跟着自卑。老实说,我们能够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把孩子教育成这样,当然也不是没有任何外在条件的。毕竟,我们夫妻两人都在耶鲁读博士,属于在美国受了最好的教育的人,而且也知道贫困是暂时的,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甚至还有些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些在教育孩子中都能流露出来。而在一般的穷人中,像我们这样背景的人就实在太罕见了,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不过,即使承认自己拥有许多非物质的教育特权,我还是以为我们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是可以传授的、可以被那些没有“特权”的人所掌握。毕竟,这里最关键的地方是和孩子如何沟通,并不涉及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以下是我们和孩子交流的几个原则。
  首先,要认识到穷本身是一种优越。我在上面已经反复讲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穷会带来许多优势,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我们夫妻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这笔财富,觉得比许多富人都富有。当家长真实地这样想和行为时,就会不自觉地感染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其实很富有。我们从来不对孩子回避自己的经济问题。房子小,没有车,我们都痛痛快快地告诉女儿:家里没有钱。不过,我们同时提醒女儿: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父母没有时间和孩子玩。你愿意妈妈出去挣钱,然后买车买房子,但要找个人看你,妈妈没有时间和你玩吗?5岁以下的孩子一听到这些,马上会选择妈妈而不是房子和车。这是孩子天生的价值观念。但当大人把房子和车看得过分重要时,就会扭曲这种价值观念,给孩子带来许多心理问题。
  这样说说当然是不够的,还要不停地把真实的生活展示给女儿看。在我们前后左右,有不少和女儿差不多大但身心发育有问题的富人孩子。帮助女儿观察他们,看看他们有什么,自己有什么,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一次我们去位朋友家。那是一个有400多平方米的豪宅。女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房子,一进门吃惊得嘴都有点张开了。主人是个事业成功的生意人,招待很殷勤,家里也有位和女儿同龄的女孩儿。不过我们很快发现,主人把女儿介绍给自己的女儿,让两个孩子去玩儿后,心思全在招待客人上,两个小时居然不管孩子。后来我不放心,到孩子的屋里一看才知道,主人家的女儿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玩儿电子游戏,并拉着我们的女儿一起玩,我们的女儿则全无兴趣。再仔细观察,那家里儿童书籍和玩具非常少,乃至女儿无聊时找本书看都没有。后来我们在回家的路上问女儿:“喜欢你的新朋友吗?”她淡淡地说:“OK。”我再追问:“OK是什么意思?她有意思吗?”女儿摇摇头。“为什么?”女儿这才告诉我们:那孩子除了电子游戏和电视,什么都不懂。许多自己看的书她都没有看过,谈不出任何有意思的事情。再过几天,她妈妈在谈起相关的事情时再问她:“你喜欢住那样的大房子,过那个孩子的那种日子吗?”女儿坚决地摇头:“绝不!”于是我们告诉她:看看,钱不是一切。你可以没有什么钱但很富有;也可以很有钱但很穷困,就像那个孩子一样。
  在本书的另一篇文章中,我还讲到女儿的一位同班同学杰克。那孩子家里很富,有几栋房子,平时带着手机,有事情就打电话给父母。女儿一个月一美元的零花钱,都存到银行里;他则一个星期就100多块,如数花光,经常到自动售货机上买东西吃。这个孩子的父母,一天到晚忙着自己的房地产生意,电话打个不停,把孩子放在一边玩电子游戏,乃至他的阅读水平还赶不上女儿两年前的程度。因为学习差、能力低,在班里也不很人气,很少有朋友。女儿一直对他非常同情,两人反而变得挺要好。这个男孩子其实非常懂礼貌,待人很好。这也是女儿喜欢他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直鼓励女儿帮助他。所以,在女儿的眼中,他不仅不“富”,而且一直是个弱者。喜欢为未来操心的女儿有时还替杰克发愁:他长大会找不到工作的,会穷的。
  这一系列的经历,也许多少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还住在很便宜的房子里,女儿却一直很有信心的原因。即使如此,我还是要打预防针式地和她讨论贫富的问题。比如,当听了她告诉小朋友自己属于偏穷的家庭时,我为她的坦然而高兴。不过,有些现实,大人不提醒,孩子未必能注意到。因此那天在哄她睡觉时我还是问她:“你真觉得咱们家很穷吗?你看看:你学芭蕾、学钢琴、学中文……有多少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