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一岁就上常青藤 >

第15章

一岁就上常青藤-第15章

小说: 一岁就上常青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则从相反的方向说明了同样的问题。次级贷款,主要发生在房地产贷款上。传统的贷款方式,要求你买房子时支付20%的首付,然后最好是以30年的固定利息分期付款(按月支付)。但是,许多人看着别人买了50万的房子,自己没有那个收入,拿不出10万的现金作为首付,变得急不可待。于是有人发明了次级贷款:不需要首付,而且头两三年分期付款的利息很低,号称是“引诱性利息”。但是,两三年后,利息猛涨,可以从4%涨到15%甚至更高。许多人到时候付不起钱,因此破产。再看报纸上讲的那些因为破产把房子拍卖掉的人,大部分是穷人。为什么?穷人经济条件差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行为:他们不仅不知道如何推迟欲望的满足,反而超前进行欲望的满足,乃至连两三年后的规划也不会做。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超前消费的时代,而且这种超前消费都已经制度化了。在美国,你无论买大件小件,几乎都可以分期付款,甚至有推迟付款的。这种制度化的商业结构,给你提供了两种机会:一是提前进行欲望的满足,先享受后付账;一是进行投资,即在自己现金不足的情况下,先购入基本生活资料或者生产资料(如汽车),开始自己的事业(比如有了车可以使你接受一些远途的工作),然后按期偿还借款。那些知道推迟欲望满足、进行长远规划的人,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制度对未来投资。那些没有这些训练的人,就像那些看着别人住大房子自己也要住的人一样,跳进了类似次级贷款式的火坑。
  早早打工并用打工的收入进行精明的投资,训练了孩子推迟欲望满足、通过工作达到自己的目标的习惯和能力。不过,这些训练的收益还远不止这些。童工干的是最低端的工作,而且经常一对一地和顾客打交道。比如在街上摆摊,对人的沟通、取信和说服的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验。一次听前美国银行总裁的演讲,他就强调:不要把银行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百万富翁的游戏。说到底,银行是零售的买卖。不懂这些,你管不好银行。其实其他行业何尝不是如此。最近美国总统大选的预选,在衣阿华和新罕布什尔州竞争得如火如荼。这两个州人口很少,候选人要面对面和选民接触,进行“政治零售”。许多票是一张一张拉来的,我称之为是选总统如“选村长”。比如,新罕布什尔州一位老年选民,由于退休金不足,支付不起自己的药费和冬季取暖费,她跑到奥巴马那里当面问:你的政策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她同样的问题,也拿去问另一个候选人爱德华滋。谁的政策能解决她的问题,说服了她,她就投谁的票。而这是预选中的家常便饭,是典型的政治零售。你要是从小摆过摊,向顾客一对一地兜售惯了,面对这样的局面就容易赢。可见,十几岁打工时学的那些本事,对夺取世界最高的权力,也还是十分有用的本钱。
  在美国你有一个非常大的感觉,就是人们对这些打“低等工”的年轻人的尊重。这里当然体现了其宗教和社会文化传统对平等的崇尚。不过,我需要特别强调:美国也一样有许多势利之徒。可是,即使是这些势利之徒也明白:在饭店、餐馆服务的那些小工,并不是一辈子就干这个的。人家可能是百万富翁的子弟,也可能日后成为华尔街的精英,如今不过是当学徒而已。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今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伯南克,上中学时两个夏天都在餐厅当跑堂,一个夏天在建筑工地干活儿。可是,他后来进哈佛读本科,到MIT读经济学博士,31岁就成了普林斯顿的终身教授,并很快成了系主任,最终接过了格林斯潘在联储的权杖。可见,这位主掌美国经济的“一把手”,他的经济学起步大概是从当跑堂时收银算小费开始的。你如果就凭兜里有那么几个钱,出去吃顿饭要在这种服务生面前摆谱儿,怕也是丢自己的脸了。
  中国乃至亚洲的观念都正好相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孩子不读书跑到街上打工摆摊就属于不务正业、浪费青春。2000年我在日本时,看电视里报道为准备高考而开设的精英寄宿学校,全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孩子用功是用功,早晨一声口哨全起来,十几个小时一直读到晚上。但是,孩子们的脏衣服从来就是脱下来随手仍在床上,有专职的服务人员负责给他们洗。这样的高考精英,似乎就是在试管里培养出来的。也难怪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繁荣了半个世纪,但若以人均优异人才的出产量(如人均诺贝尔奖得主)来算,比欧美低得多。中国也大同小异。几年前清华的学生要在校内开小买卖,还被校方给禁了,说这会影响学业。社会对这些在“伺候人”的行业中的从业人员,也没有基本的尊重,常常在人家面前趾高气扬,因为社会精英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不会“沦落”到“伺候人”的行业中。而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后高分低能、适应不了社会的现象,就更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对美国人这套华尔街式的教育法,当然没有必要照搬。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果你能通过不同的、更便捷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自可以走自己的路。比如,女儿给我们讲了库珀和理查的业绩后,我们也非常动心。毕竟,女儿的钢琴要比库珀的大提琴水平高多了,她应该得到奖赏。另外,她也找一切机会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我们似乎也该有所表示。可是,最后我们讨论后还是决定按兵不动。第一,我们家里地方狭小,根本不可能开演奏会,要开也要等买了房子后再说。第二,通过我们的教育,女儿很关心钱。不过,钱对她来说,基本还属于一种概念性的东西,她用钱的概念来理解生活中经济的面向,钱并不构成她渴求的对象。有时我和她在房地产的网站上搜房,发现几百万的豪宅,她喜欢得不得了,知道家里没有钱买,但也不会因此想钱想个不停。她帮父母干活,简直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但也不是被钱所驱动。于是我们分析后得出结论:她感情上非常满足,内心对钱有智力上的好奇,没有直接的饥渴;她一直帮助他人、帮助父母,而且工作非常努力,也不是被几个钱所驱动。也许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过分理想化,我们觉得她生活的动机在更高一个层次上;对他人的爱、同情和责任,她已经有了;现在不打工也罢。以后家里有了条件,开个收费的演奏会倒是个好主意。这样毕竟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她展示自己努力工作的价值。可惜目前我们操不起这个心。
  总之,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家庭的条件也不一样,教育方法也不必千篇一律。不过,即使我们不去“照搬”人家的方法,也要理解人家这样做的原则。比如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库珀的家长让孩子在家里开演奏会还要收场地钱,把家庭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这典型地体现了美国社会金钱万能、人情冷漠的现实。其实再分析一下就明白:库珀家有个能开演奏会的大房子,父母收入肯定不低;况且整个过程肯定需要父母帮着设计筹划,来那么多人,父母也要一一接待,时间精力赔进去不少。真要算经济账,大概父母赔得一塌糊涂。他们之所以向孩子收费,就是从小让孩子明白一个简单的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白来的东西,你必须通过对社会做出贡献而得到报偿,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库珀在名片上骄傲地写下:“8岁但工作勤奋”,这也是他父母要培养的工作伦理。美国社会的成功、个人的成功,也是这种工作伦理的反映。我在下面的《美国人为什么不肯留钱给孩子》一文中还将讨论,美国的父母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一个严格的概念:父母的钱不是你的,你对父母的财产不具有天然的权利。父母的财产,是父母通过对社会的贡献而得到的报偿。你能得到什么报偿,要看你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归根到底,这还是一种平等的意识。也恰恰是这种平等,培养了人的责任和尊严。有这种责任和尊严的人日后事业成功,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八,培养一个负责的孩子
  中国人对美国人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看法。比如,美国人到了18岁就将孩子扫地出门,什么也不管;美国孩子没大没小,还叫父母的小名;等等。
  我不能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比如,我读研究生时在纽黑文的房东,是我的同龄人。她父亲是消防队员,收入相当好,除了自己的住房外,还有一些出租的房产,并在佛蒙特州有一栋大别墅。她的兄弟都很潦倒,甚至有进监狱的。她则是全家唯一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但是,高中毕业,父亲放手不管。她工作到了三十五六岁才开始读夜校,满足自己的大学梦。这大概就是十七八岁父母不管孩子的例子吧。不过,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美国的孩子叫自己父亲小名的。另外,中高产阶层基本都会供子女上大学,除非经济上窘迫得支付不起。甚至有研究表明,如今美国人的青春期到了28岁左右才结束。许多孩子大学毕业还住在家里。
  美国家长在支持孩子的教育方面,热情不下于中国家长。能支持多久,则要看家庭的能力。那些富裕家庭,自然给孩子的支持更多一些。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即使是很富的家庭,家长在支持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明白: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比如我反复提到的《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Jonathan Clements,看起来就是个相当富裕的人。他育有一儿一女,一个15岁,一个19岁。他不仅支持孩子读大学,甚至连孩子结婚、买房都要管。这是一般美国家庭力所不能及的。只是他要让孩子们知道,他的支持是有底线的。
  先说上学。他自己的大学就是靠父母供应的,他自然也这么对孩子。比一般美国人幸运,他的孩子大学毕业时没有欠任何债务,一切都由父母付了。不过他也告诉两个孩子:读本科不用为经济问题操心;但要是读研究生,那就得自己贷款了。这也是美国中高产中很流行的做法。比如几年前我们认识一位耶鲁的本科生,家里也是很富。不过,他5月份毕业典礼,6月份父亲就不再往他的账号上汇款了,找不到工作就有生存危机,所以毕业的时候非常有压力。
  那么,怎么帮孩子买房子呢?Jonathan Clements的办法是在孩子上中学时就给他们每个人一笔1 5万美元的房基金,让这一基金在股市上升值。等10年20年孩子结婚时,有多少算多少,估计肯定不够支付20%的首付金额,但这笔基金向孩子显示了如何为自己的基本生活投资的道理,同时分担了年轻人成家立业的一些财政压力。不过,孩子必须懂得自己的责任:父亲的钱非常有限,剩下的责任要自己承担。
  买房子仅有首付还不够,还要有财政信誉,这样才能拿到低息贷款、大大提高自己的支付能力。于是,Jonathan Clements在孩子上大学前后,就帮孩子申请了信用卡,附属在自己的名下。一年后,孩子使用信用卡负责,有了初级的信誉,就可以自己申请独立的信用卡。当父亲的职责是教导孩子:每个月用信用卡消费时,一定要计算自己月底的支付能力。信用卡上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