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

第6章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6章

小说: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钛豢辔度胄模哐觯魍ㄐ海芗岽啵茉锸苤毙校芙迪拢芡ㄐ海苋ス福芙舛荆芸迹苎懿挂酰桓饰度肫ⅲ呒∪猓骱突海懿寡簦懿蛊苌闲校芊⑸苁婕保苋蟪Γ恍廖度敕危咂っ魇枭ⅲ苌⒔幔芮纾芎嵝校芾希苋笤铮幌涛度肷觯吖撬瑁魅砑幔苣幔芟鲁粒坏度胛福飨律苌梗芟滦校芾稀

以上辛、甘、淡属阳,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酸、苦、咸属阴,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

五是药形。根据其为何物而归入阴、阳、木、火、土、金、水等分类中。

六是药性。即药物的寒、热、温、凉、清、浊、平等。

七是药能。即升、降、浮、沉、定、走、破等药品的能力,详见药气和药味的介绍中。

八是药力。即宣、通、补、泄、渗、敛、散等药性的能力。宣可去壅(臃);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泻可去闭;轻(虚)可去实;重(实)去怯;滑(腻)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干)可去湿;湿(润)可去枯;寒可去热;热可去寒;雄可表散;锐可下行;和可安中;缓可制急;平可主养;静可制动等等。

2006年10月25日于北京




19·脉诊

19·脉诊

中医文化随笔19·脉诊

关于中医师脉诊,中医认为首先要做到守神(治神)。《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大意是说,脉诊是有门道的,技术保证就是一定要注意守神,保持内心的虚静。

那么具体讲,如何保持虚静呢?《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大意是说,一般的医生诊治疾病只是现治病的形式,而高明的医生诊治疾病则注重守神。另外还提到,“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大意是说,一般的医生诊治疾病只注重肢体,而高明的医生则重视内心对病情诊疗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机),无论是信息的接收还是信息处理,这些妙用的产生都是因为自己治神守空的原因。守空就会随缘而生妙用,内心清静而体会到事物的微妙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诊治疾病。

所以,我们在诊脉时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心去体察和总结,平时还要注意加强自己的守神修养,锻炼自己的守神能力(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0·治神》)。

《黄帝内经灵枢·禁服》中提到了正常人的脉搏,指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大意是说:人的寸口脉(手腕部动脉)主身体内部,人迎脉(颈部动脉)主身体外部,二者是相应的。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二者的脉搏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小就像引绳那样。春夏的人迎脉较寸口脉稍微大一些,而秋冬寸口脉较迎口脉稍微大一些,这些也是正常的。反之,则是病态。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了正常人的脉搏与呼吸的关系:“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rùn,余)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大意是说,如果呼吸间有一次短暂间歇,而脉又跳动一次,那么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脉就可以跳动五次。人呼吸偶尔有一次长吸气,脉又会跳动一次,这样,在人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脉搏动就在五次到六次之间,是正常范围,此即“平人”(一般健康人)的脉率。

反之,脉搏与呼吸的关系违背上述比例的人则一般是病人。又提到,“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大意是说,常以正常人的呼吸来衡量病人,医生是没病的,可以调匀自己的呼吸来诊察病人的脉搏。

另外在《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提到了人四季的正常脉象。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大意是说,春天是使万物生发的季节,所以其气来软弱,春脉端直而长如弓弦,反之为病态。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大意是说,夏天是使万物生长的季节,所以其气来盛去衰,夏脉如钩,反之为病态。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大意是说,秋天是万物收成的季节,其气来急去散,所以秋脉如浮,反之为病态。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大意是说,冬天是使万物含藏的季节,其气来沉而搏,所以冬脉的状态好像有所营守(沉)一样,反之为病态。

2006年10月29日于北京




20·望诊

  20·望诊

  中医文化随笔20·望诊

  关于望诊的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大意是说,人的表里内外是相应的,所以,人的内在情况可以通过外表或外在行为表现出来。《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大意是说,看其外在表现就可以知道内部情况,从而知道得了什么疾病。

  望诊可以望人的面色。《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大意是说,病态的面色中,青黑为痛症,黄赤为热病,白为寒病。

  另外,望诊还可以望人的神态。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提到了五种人:“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纳)而恶出,心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諟(dì)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大意是说,有五种人:太阴之人,贪心而不仁慈,很深沉,自私而不愿意帮助别人,但外表上却又不容易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当时可能不动声色,但事后会采取行动;少阴之人,贪小便宜,有贼心,见人有所损失,则好像自己得到了什么一样,喜欢伤害他人,见人有了利益,反而很生气,心存嫉妒而对人不施以恩德;太阳之人,性情大大咧咧,好说空话大话,志向很大却不扎实前进,言行举止随便而不太顾及影响和后果,做事常自作主张,事情搞砸了也不后悔;少阳之人,好自贵,处于很小的位置,自己就已经认为很满足了,喜欢外交而不爱内部活动;阴阳平和之人,内心祥和安静,不患得患失,心态坦然,万物一体,淡泊名利,随缘妙用,自重而谦虚,与人处事通过言谈而不通过其他“治理”手段,是谓“至治”。

  这五类人外在表现为五种形态。“太阴之人,其状黮(dǎn)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guó)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xiǎn),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yóng)颙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大意是说:太阴之人,面容黑色,看上去容貌不善,俯视他人的样子,膝弯却不驼背;少阴之人,有股贼相,站立看着急躁险恶,行走起来像要趴下一样;太阳之人,其状趾高气扬,反身弯腰;少阳之人,其状站着好向后仰,走着好身体摇摆,双手好放在背后;阴阳平和之人,看上去很有涵养,很随和,很肃敬,很愉悦,目光往来正而有神,众人皆称其为“君子”。

  这五种人中,只有第五种人是身体健康的人,其余四种人都是病态。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少阴之人“多阴而少阳,其血易脱,其气易败”;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少阴……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

  所以,根据上述介绍,我们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成为性情中和、阴阳平和之人;作为医生,也应该主动引导病人在陶冶性情、改变性格、成为阴阳平和之人上下功夫,以使疾病早日康复。

  2006年10月30日于北京




21·问诊

  21·问诊

  中医文化随笔21·问诊

  关于问诊,中医认为必须要通晓人事。《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也就是说,作为圣人的医生治疗疾病,一定要清楚天地阴阳之理和四时法则、五脏六腑、雌雄表里等情况,也清楚刺灸砭石和药物治疗的适应症,顺从于人事,而明了如何治疗疾病。

  那么如何在诊治疾病时“通晓人事”呢?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大意是说,有一些病是失志病,在诊治疾病时,要询问一下病人的“贵贱贫富”情况,也就是了解一下病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情况。这类病人往往没有风寒暑湿等外邪侵犯的病因,病是从内而生的,曾贵后贱的人是“脱营”之症,曾富后贫的人是“失精”。他们因为情绪抑郁,所以耗煎营血,悲则伤气,导致身体日益衰弱,所以外耗于卫气,内耗于营血。

  像这类疾病,当我们问到这些后,马上意识到是虚症,应该予以镇心安神、升阳益气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引起了痰核(如乳腺增生),也是由于耗损气血而致,治疗初期要注意急用益气养营等药专心治疗,切不可当作实火而清热解毒、攻坚散结,否则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急剧恶化。同时,我们要注意鼓励或引导病人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会开阔心胸,随遇而安,随缘行事,乐观向上。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j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大意是说,我们在问诊时,一定要询问一下病人的饮食和居住情况,是否暴乐暴苦,始乐后苦。因为偏颇的饮食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伤害人的精气(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1·饮食》;暴乐暴苦,始乐后苦,情绪的巨大波动,也会影响人的精气,因为“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精气减少,形体就会随之衰弱。暴怒使气机向上,从而伤害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