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励志]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第15章

[励志]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第15章

小说: [励志]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虑到很多大学生没有“亲自”使用过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所以我一早就让文员教小杜怎么用这些东西。公司给小杜安排了一台电脑,小杜既高兴又不安地说:“我打字速度很慢的。”我还以为这只是他的谦虚之词,可当我看到他打字时只用两根颤抖的食指在键盘上缓慢地移动,我彻底绝望了。经理让小杜打一份不超过600字的文件,可是小杜用了两个小时仍然没有完成。我过去一看,发现文件中的文字内容全部打好了,但是一个很简单的表格却让他束手无策。我只好放下工作教他怎么用Word制作表格,本来还想告诉他怎么用Excel做表格的,可一个Word就让我折腾到了下班时间。  
  两个月后,小杜要回学校了。我问他这次来深圳有没有什么遗憾,他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去邓小平画像前拍一张照片。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让他以后再也别来深圳了。因为非典的缘故,他回到河南以后被隔离观察了好几天。不知道那几天他有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我并不主张非计算机专业的一定要去考个计算机二级证,但是像小杜这样的大学生未免让人哭笑不得。英语和计算机因为只是工具,所以不应太过投入,但它们毕竟是一种工具,所以在毕业之前总要能够适当掌握的。  
  逃课的五大法宝  
  虽然有一些课如果不逃则天理难容,但很多时候逃课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如果因为逃课而被老师“额外照顾”,运气好一点还能及格,但本学期奖学金恐怕就成问题了,而且还可能影响到专项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运气不好就会被老师红牌罚下,要么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要么给个59分把你气个半死。这样一来损失可能就无法估量了,不但要交几百块钱并花上一段时间去重修,而且有一门课不及格很可能导致奖学金、入党、三好学生、专项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和保送研究生全部一票否决。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逃课又让老师给高分呢?这方面我可谓是“前科累累”。大一入校不久我便开始逃课,并且此后四年我将逃课进行到底,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课被我逃掉了。按照学校的规定,我至少够开除几十次了吧。但是我不但没有因为逃课而不及格,反而几乎每门课都拿高分,每个学期都是一等奖学金,还拿过台湾的天下教育奖,毕业的时候论文得了优秀,还评上了校优秀毕业生,如果不是执意报考北大,保送本校研究生也应该不成问题。很多老师的课我基本上没有去听,但是老师却非常喜欢我,期末考试我胡乱交一份答卷也能得高分甚至全班最高分。这其中的玄机究竟何在?  
  第一,不要跟老师发生激烈的冲突。大一的时候我在《中国革命概论》课堂上夺门而去,跟老师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结果期末考试的时候她只给我40分,并株连九族,班上一大半同学的分数都是40分。后来幸亏我们院一位非常赏识我的领导拔刀相助,我才得以涉险过关。贵人相助之事我是在几年以后才知道的,但60分这个分数已经足以让我收敛不少。此后我吃一堑长一智,再也没有去跟老师搞阶级斗争了,就算偶尔还会充当人民教师的公害,也只是就事论事,严格局限在学术的范围之内,不至于让老师下不了台。  
  第二,要尽可能地混水摸鱼,并针对不同老师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逃课战术。越是大班上课就越好逃课,如果一两百个人一个班,多你一个少你一个根本看不出来。老师就算点名也只可能每次抽查一小部分,而且一般是按班级轮流来,有章可循。有些老师喜欢第一节课上课时点名,有些老师喜欢第二节课上课或下课时点名,如果摸清了老师的规律,就可以在他要点名的时候才溜进教室,或者一点了名就溜之大吉。还有些老师点名的时候只要听到台下有反应就打了勾,这样的话你完全可以和同学分工合作,每次派个代表去上课,点名的时候多应几次“到”就行了。不过不要弄巧成拙,尽可能随机应变。  
  第三,要尽可能在没逃课的时候多给老师留下印象,这样一来,就算你没上过几次课,老师也会觉得你“劳苦功高”。其实老师对于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是非常感激的,我当过老师,所以这一点感触颇深。要给老师留下积极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课堂发言,并尽可能让自己的发言有思想深度,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博学多才思想深刻的人。  
  原来我有一些课程整个学期只听过两三次,但每次去上课我都会抓住尽可能多的机会慷慨陈辞。因为那些课程我并不在行,我就尽可能从法学、哲学或者其他我熟悉的角度来阐释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方法非常奏效,但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学识,不能在课堂上颠三倒四东拉西扯,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另外,还可以耍些小聪明让老师加深印象。记得有一次老师点名的时候我没有说“到”,而是字正腔圆地说了两个字:健在。顿时全班哄笑,老师也笑了。不过这一招不能乱用,如果老师正处于更年期或者她母亲的姐姐来做客了,那就很可能阴沟里翻船的。  
  第四,需要跟老师尽可能多接触,跟老师打成一片。偶尔去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跟老师聊聊天,天南海北一通瞎侃也无妨。课后在校园里跟老师相遇了就热情地打个招呼,顺路的话就多聊几句。这样做只需要耗费几粒米饭的能量,但说不准就能让你期末考试的分数从59变成60。另外,还可以约老师一起打球,或者买上一瓶好酒带上几个兄弟去老师家里“煮酒论英雄”。这些事情看上去很夸张,但原来我们班上的同学都用遍了。有些同学整个学期都在逃课,但跟老师一起打几场球以后期末考试就搞定了,毕业以后还仍然跟老师称兄道弟。  
  最后一种办法便是破财消灾。有时就算是用尽了以上各种江湖绝学也可能无济于事,那就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一些老师明明是块当官的料,却偏要窝在大学里教书。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于是在改卷的时候故意让一大批学生不及格,并在将分数上交教务处以前将这一情况透露给学生,然后在家等着礼品上门。这种龌龊的老师在大学虽然不成气候,但也绝非个别。如果不幸成为了这种老师的猎物,那就只有自认倒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破财消灾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刑法中有一个罪名叫“传授犯罪方法罪”,最高可判死刑。如果逃课构成犯罪,那我就算有N条命也活不成了。如果我的逃课法宝被你如法炮制,并且你逃课的目的是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更积极更自主的学习,那我就算被判了死刑也值;但如果你逃课是为了呆在宿舍睡懒觉或者去网吧玩游戏或者聊天,那我就真是死有余辜并且永世不得超生了。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 
  俭以养德     
  六、勤工俭学的辩证法  
  伴随着大学学费和住宿费不断上涨,读大学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有的家长在孩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因为无法承受巨额学费的压力而选择自杀,这种悲剧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说不准还会一次接一次地重演。很多农村家庭和城市工薪家庭一年的收入都不超过一万,就算家里没有别的任何开支,这1万块钱全部用来上大学也还不一定够用。很多学校的装潢设计、临床医学等专业一年的学费就要7000以上了。很多大学生的家长到了8月份就四处借钱,将所有的亲戚朋友借了个遍才能勉强凑齐学费打发孩子上路。  
  勤工俭学,这个曾经在20世纪初非常流行的词语再一次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很多学生几乎是从进入大学第一天开始便想方设法挣钱的。可是,大学生究竟该怎么勤工俭学呢?自己挣钱究竟有哪一些途径?勤工俭学又有哪一些陷阱?  
  如果说读大学是一种投资,那这种投资的成本则越来越大,而产出却越来越小。受大学疯狂扩招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或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寻找兼职甚至全职的工作,以求毕业求职的时候多一些筹码。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不是社会实践经验越丰富就越好呢?如果不是,那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如果只能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实践,究竟通过什么方式参与什么内容的社会实践最能事半功倍呢?  
  开源节流,自食其力  
  对于家境困难的同学来说,要想顺利地完成学业,一方面需要勤俭节约,另一方面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免除义务或获得收入,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相结合。  
  俭以养德  
  大学虽然相对社会而言比较清静,但其实也是一个大染缸,再怎么忠厚老实、积极进取的人都可能在大学里变得堕落不堪。骄奢之风便是大学里很多不良习气中的一种。一位报社记者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高校深入采访后对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做了这样的描述:  
  贷款买车,消费哈根达斯,看700元一张门票的《大河之舞》,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喜欢,钱不是问题,大不了可以贷款。“有车族”在高校越来越多,很多同学纷纷加入贷款买车的行列,一年下来光是养车的花费就差不多要一两万元。高档的笔记本电脑、最新款的高端手机、录放机、CD机、录音笔等产品在大学里几乎随处可见。很多同学只用“兰蔻”、“欧莱雅”等世界名牌化妆品,买衣服只去Esprit、Only、Apple、Balina之类的专卖店,心情不好就坐飞机去别的城市兜风,心情好了就叫上几个朋友去酒店喝个痛快。一位接受采访的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表示,他们班有的同学4年下来竟花掉了20万。按大学生的一般标准粗算下来,供养一个在北京上大学的普通学生,不穿名牌、不吃大餐,四年差不多也要10万元。  
  或许这位记者所描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但我相信骄奢之风在大学的迅速蔓延是确定无疑的。对于这些一掷千金的人,我不想评价什么。如果他们花的钱是自己挣来的,那算他们有本事,我佩服都还来不及;如果这些钱是他们向父母要的,当他们工作以后发现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交半个月的房租,自然就知道钱和纸的区别了。  
  随着这种风气越来越浓,很多家境困难的学生也逐渐变得大手大脚了。小苏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苏就读于上海一所大学,她家境非常贫寒,父母都是安徽农村的农民。刚进大学的时候小苏非常勤俭,身上穿的都是高中时的旧衣服,在食堂打饭的时候看到菜里面有点肉便不敢要了。可是,小苏的同学却都很有钱,每个人都有电脑,动不动就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到了周末就一起逛专卖店。小苏为了不被同学看不起,也开始跟着同学一起去逛街,偶尔也买点东西。见了世面以后,小苏的思维方式渐渐改变了,当同学都说某件原价599元现价399元的品牌服装非常便宜时,小苏在心里也会觉得很便宜了,并且总会在同学的鼓励下把衣服买下来。  
  眼看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