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99-名老中医之路 >

第53章

699-名老中医之路-第53章

小说: 699-名老中医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贫无立锥之境。由适严氏堂姑母介绍之堂叔所设「大德生」药号,半工半读。自思惟有从医,继承祖业,庶可服务桑梓,藉为生计。乃誓志研究,常以「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自为勉励。从兹,日问执行药业,夜间攻读医书,每至深夜方寝。

深研细究自学求进

除在学塾读书兼读医籍外,深受重庭及先严训百,培植初基,自知肤浅,乃复习《素灵类篡》、《张氏类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赋》、「汤头歌诀》,参阅《医方集解》、《医学心悟》、《三家医案》、《临证指南》、《名医类案》等。因医籍古文深奥,每遇疑难,穷思苦索仍难彻解时,则不耻请教于里中精于中医学而不以医为业者,求其指导,诚恳倾听,反复研磨,以期必得。每值炎暑,蚊蚋雷鸣,则秉烛危坐帐中,或起而环步室内,甚至达旦鸡鸣,攻读不辍。因而备受族叔指责,恐次日有误所负工作。如此历三易寒暑,每将日间过目之时医对危重病人所处方案,默志背临,静观效应,得见具捷效而病起者窃狂喜,有若身受。由此学有进益。遏亲友中有小疾,E『为之诊治,遇危重火病,多医会诊时,亦自动旁听,心议自己见解,静观投剎结果,一一志之,以最后结沦评其得失。把中医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传统贯彻到实践。二十二岁时,受聘「济生会」施医之席,设案开诊。兹后,又循当局颁布之中医师条例,取得法定中医师资格。该时,适遭反动政府拒绝把中医纳入医学教育规程的申清并钯图消灭中医之逆境,全国中医群情激愤。当时乡先辈陈公君谋任如皋县中医公会会长期间,曾指出应将全县各区中医组织起来,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佩」(诚为远见,及今思此,仍为服膺之言)。乃响应组织如皋县中医公会马塘分会,被选为主席。

回顾学医经历,深感治学过程是:始于约进于博终于由博返约;达到「炉火纯青F,犹不可以为峰极。同时体会到,对方剂,药物的研索,为中跃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枢纽。在认识药物性味功能的基础上,进而认识方剂的药物组织配伍。在临证时应做到根据病况,选用相应处方,结合证情,加减变化。尤为重要的是对病情复杂者,应能创制新方,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此为余所谓「识方、用方、制方」个阶段的肤浅体会。至于识方的深切,用方的熨帖,制方的精当,叉须不断求进、期于纯熟。余生平弱点,治学无方,从未受过系统教育,踏实功夫不深。首先未立文摘卡,虽作部分笔记,但缺乏系统归纳,虚耗不少有益光阴,积存医案、存稿又迭经劫乱,丧失大半。抚今思昔,深自追悔,少时努力不够,奠基不坚,徒使老大咨嗟而已。

恪守医德是业医之本

从开诊以来,以敬业、乐群为怀,能接近贫苦大众。遇有病情严重而不能来所就诊者,则亲至病家诊视,不避污秽f不嫌烦琐,详询始末,务得其情,分析判断,然后悉心治疗,每获病家感戴。

忆初开业时,阅历不多,难征人信,但我平易近人,热情负责。做到急病随诊,不使久待,午后出诊,先赴农村;计划路程,以重病为先,不以诊金之多少为别。因一纠时弊,深得病家赞许。

余尝淡及在临床治愈一个病,必须具有三方面的条件:①病人对医生的信任,遵照医嘱执行,若系慢性疾病,尤须坚持服药如法,积久方效。②医者对待病人必须不分亲疏,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如待亲人,悉心治疗。悯怀从事,即遇难治之痪;预后不良,亦须婉言相诉,可以预告家属,执行保护性医疗,切匆粗鲁直言,促使患者益增悲观。如果思考周密,运药适当,取得成效时,切勿夸大矜功,要以扁鹊所持「此能白话而越人使之起耳」的态度,却谢「生死人面肉白骨」之过誉,奠贪天功。③治疗方案周密,适应病情,起到逆转危候的作用,方竞全功。以上三者缺一不可,而医生的素养,尤为重要,学力亦须相符,否9{4虽有活人之心,而无治病之术,势成空言。学以致用着重实践.在塘执行业务的二十六年中,遇到的疫病有:一九二八年的疫痢,一九三六年的疫疟(曾撰文报导,刊《国医公报》并被《光华医药》、《现代中医》等杂志转载),一九三九年的「登革热」(余名之日「红痧热」,痊愈者众,很少死亡);一九四六年的「霍乱」。其中尤以疫疟灾情最为严重,死亡率亦大,染疫者全区几普及。此外,麻疹、猩红热、肠伤寒的小流行,似有周期性。迁居南通,遇到麻疹(一九四八年春)、天花小流行,经余诊治者有百例以上。对于天花感染,并无年龄限制,高年者为七十一岁老太太,幼者系一生后十七天之女婴,经治均痊愈。仅有长桥东首一顾姓男孩,痘陷不发,未能挽救。个人经验,毕竟有限,仅为沧海之一粟。所惜积累之原始资料,因兵乱迁徙,浩劫之余,散落殆尽。在宁诊治大多为慢性疾病,亦间逢奇症,原始资料迄未整理,殊觉内憾。

回忆向居乡镇,接近农村,农民一般小病,多不求医,每至高烧不退或脘腹剧痛,方始就医。故须胆识兼备,当机立断,速战速决,方可适应。余尝以孙思邈「胆欲犬而心欲细」之训言为诫,故少债事。每遇一疑难病症,诊余晚归,必就灯下钻研有关资料,参合具体病情,俾次日应诊时细心体会证情进退,揆度权衡,作出分析处理。一有所得即挥笔疾书,案由,处方,志而弗忘,回忆及此,犹有余乐。这时已收从业弟子四人,得教学相长之益。迨至迁居南通城区,仍以诊治时病为多,如天花、麻疹、痢疾、伤寒等,而慢性病、疑难症,亦居其半。迨供职南京时,则接触时病大证寥寥无几。及至现在所临病症,如肝癌、胃癌、食道癌、白血病,缸斑性狼疮、脑震荡后遗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等,多属慢性难症。

中医对时病大证和久病慢证的处理,向以吴鞠通所云「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租」的两句名言为据。确实治时病大证,必须如将军临阵作战,要胆识兼用,知已知彼,善于观察病情变化,随机应对,当机立断,不稍迟疑,方获全功。慢性久病,复杂多端,可能有十种、八种病丛集于一人之身,五脏皆伤,考虑治疗措施时大有顾此失彼之嫌,要善于分析当前以何病症为主,抓住主要矛盾,方有端绪,如果失策,则贻悔莫及。倘能分其标本轻重缓急,循序求进,重视掌握脾胃运纳之机,方可转危为安。同时还须药治与食养兼施,「得谷者昌」良有以也。

学习中医,应当时刻注意把所学理论和知识运用到临证实际。仪就中医学「整体规念」(包括平调观念)和「辨证论治」(包括审证求因)说一点意见。对「辨证论治」的理解,有人比喻象狂洋大海、茫茫无边。我认为船上有舵,有桨,有风帆,特别是有人能掌握舵、桨、风帆这些工具,还有认识风向和航路的知识,可以达到预定之港。至于「证」是病本质的反映,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运用四诊、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审证求因,就可从错综复杂的病情中,掌握病证的主要矛盾,认清病变本质,采用正确的治法和方药。所谓平调观念,就是把平人与病人区别开来,把病与人统一起来。《内经》说:「平人者,不病也。」就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平调,无偏无颇,是谓「平人」;一旦平调失职,失去生理之常,即为病理之变,而为病人。这时就必须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恢复其正常生理状态。因此,医生用药治病,实际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以纠正人体的偏差。如分寸合度,轻重相宜,自可达到「以乎为期」;若孟浪过剂,则反致伤正,影响人体自身的调节本能,甚至产生副作用或新的病变。

此外,还必须把中医学从纵横两方面「融会贯通」起来。纵的一面,应认识到《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及各家学说,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虽有变迁,脉络一贯。如以温病学说为铡,是可以体现其发展过程的。从横的方面,要把这些基本理论渗透各临床学科,作为指导实践的依据,并借助现代有关科学知识,阐述其真义,以资印证。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路,可以从崎岖坎坷,到达康庄大道。寄语来哲。

学无止境锲而不舍

天津卫生局长天津市中医学院院长,教授哈荔田

【作者筒介】哈荔目(1912~),回族,河北保定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一九三五年毕业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以成绩优异,深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诸名家赏识。

毕生致力于临床和中医教育事业。

三十到四十年代曾铷办北平国医专科学校,并曾任教于天津市国医训练班,一九五五年始担任天津市卫生局戥局长职务后,积极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先后领导筹办了天津中医学校、天津中医学院,并积极组织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工作,为发展中医事业不遗余力。在学术上穷究医经,研有心得,崇尚易水学派。临床重视胃气、长于内科,尤精于妇科。着有《妇科医案医话选编》等。现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市医学学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我家世居河北保定,先祖父文林公,由于少时体弱多病,每患疾则缠绵难愈,以此因缘而酷嗜医学,博览群籍,潜心玩索,积之有年而渐有所会,尤其对眼科颇有心得,四方求医者踵踵相接。时有同宗叔祖昆弟公,精于外科,遐迩知名,与先祖并称保定二哈,均集有医案,惜未成册。先祖父生活上自奉甚俭,而医金收入除维持家计外,每常施药于清贫患者,因此乡里人士成敬重之。

先父振冈公,初攻举业,有声庠序,为前清秀丬『。后来弃儒攻医,就读于光绪年问官办之直隶保定医学堂,兼学中、西医学,六年毕业,以品学兼优而甲于全班。毕业后参加官办医院工作,后叉移居天津悬壶,以长于内科、妇科而蜚声医林。先父敦厚耿介,寡于言笑,不尚交游,暇时课子自娱,庭训颇严。

我总角之时,随先父读书,课余每每旁观先父为人诊治疾病,耳濡目染,遂对医学也渐有所好,恒以古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言自励,先父对我的志趣也深为嘉许。后因先父到天津执业,我遂考入当时保定同仁中学念书。一九二八年初先父因病返里疗养,彼时我高中未及毕业,即中途辕学,随父学医,以遂初志。先父认为,古今精于医者,无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础医是楼」,文理不通则医理难明,学好古文当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先父对我一简督教医经,一面补习古文,义在临床细心指点,不惮劬劳。我自己也颇能以「寸阴寸金」之喻自警,发奋刻苦,朝夕攻读,所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如是者两年余,进步很大。之后,先父病愈返津,因促我报考华北国医学院,以求深造。

算来我学医业医,迄已五十余年。虽然愧无建树,但教训得失,不可谓元漫忆一下,写将出来,冀能对后学者有所借鉴。

取法务上扎扎实实

我学医伊始,先父每以诸葛武侯「志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