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企业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浮躁 >

第5章

企业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浮躁-第5章

小说: 企业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浮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这篇故事的寓意是借用欹器装满水就倾覆翻倒的现象来说明骄傲自满,往往向它的对立面——空虚转化。从而告诉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抱怨生活不如改变生活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会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要知道,一味地抱怨不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遭。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是快乐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觉得别人要比自己快乐一点。一个国际研究组织曾对25个经济发达国家所进行的一项“你是否每天都感到快乐 ”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其中20%的人认为自己“每天都不快乐”,60%的人常常生活在抱怨中。
  该抱怨生活吗?想一想,我们是否曾迫不及待地收下它惠赐给我们的一切,但当它变得不再轻松愉快的时候就立刻抱怨它。生活是由辛、酸、苦、辣、甜五味组成,当品偿过它的甜美后,你将不得不再去品偿一下它的辛、酸、苦、辣。甜美的日子固然让人高兴,但如果生活中只有甜,那甜就无所谓甜。辛酸苦辣的味道固然不佳,却能让你意志更加坚强,思想更加成熟。没有经历过辛酸与苦辣,你就白来这世上走一遭。
  有这样一个故事。
  画家列宾和他的朋友在雪后去散步,他的朋友瞥见路边有一片污渍,显然是狗留下来的尿迹,就顺便用靴尖挑起雪和泥土把它覆盖了,没想到列宾发现时却生气了,他说,几天来我总是到这来欣赏这一片美丽的琥珀色。在我们生活中,当我们老是埋怨别人给我们带来不快,或抱怨生活不如意时,想想那片狗留下的尿迹,其实,它是“污渍”,还是“一片美丽的琥珀色”,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
  不要抱怨你的专业不好,不要抱怨你的学校不好,不要抱怨你住在破宿舍里,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穷或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资少,不要抱怨你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识你,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
  抱怨,实在是一件随时都会发生的事情。早上起床晚了,抱怨的人会想“唉!又要扣工资了”,不抱怨的人会想“是不是我太累了,是该找时间好好休息一下了”;路上走路,与别人撞了一下,抱怨的人会想“没长眼睛啊?”,而不抱怨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意识到,最多会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到了公司,有个同事对面走过连个招呼也没打,抱怨的人会想“对我有意见?我还懒得理你呢”,不抱怨的人可能想都没想,最多会想“他也是想着做事,没留神”;工作上辛辛苦苦完成了一个任务,自认为无可挑剔,哪知交上去了才发现还有个小错误,抱怨的人会想“为什么事先没想到啊,真是白辛苦了”,不抱怨的人会想“我这么小心还是有疏漏,下次要吸取教训,要更加小心了”;喝口水呛着了,抱怨的人会想“怎么这么倒霉,喝水都要找我麻烦”,不抱怨的人会想“我现在有点急躁了,沉稳一点”;吃饭咬到沙子,抱怨的人会想“谁洗的米,这么笨,沙子都不去掉”,不抱怨的人会想“有沙子是正常的,怪我不小心没看到”;下班了,领导说大家留一留,晚上要开会,抱怨的人会想“又开会,怎么不在工作时间开啊?我与女朋友的约会怎么办”,不抱怨的人会想“原来这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晚上回到家,累得不行,抱怨的人会想“为什么生活会这么累啊”,不抱怨的人会想“又过一天了,今天还是有不少收获的,现在马上好好休息,明天还要好好工作”……
  为什么抱怨的人会说生活的这么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而不抱怨的人即使真的很累,也不会埋怨生活,因为他知道,失与得总是同在的,一想到自己获得了那么多,他就会感到高兴。
  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我们做不到从不抱怨,但我们应该让自己少一些抱怨,而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去努力进取。因为如果抱怨成了一个人的习惯,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笼一般,处处不顺,处处不满;反之,则会明白,自由的生活着,其实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哪会有那么多的抱怨呢?

婚外情是爱情观的浮躁
  婚外情是由于浮躁的爱情观所致。在异性的诱惑面前,在多元化的情爱观念前,在拥有了很多金钱后,一颗浮躁的心开始不安分起来,原先纯美的爱情观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后果便是产生婚外情。
  有人说:灿烂的恋爱,平淡的婚姻,刺激的婚外情,是一种自然的恶性循环,没有多少人能承受在谈情说爱时的轰轰烈烈,蜜月期过后就一潭死水,所以婚外情成了不是出路的出 路。这种说法虽不理智和客观,但多少也有些道理。究其根源来讲,婚外情是由于浮躁的爱情观所致。在异性的诱惑面前,在多元化的情爱观念前,在拥有了很多金钱后,一颗浮躁的心开始不安分起来,原先纯美的爱情观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后果便是产生婚外情。
  近年来,离婚案件的上升和婚外情有着直接的联系。据对中国一些城市的离婚调查,女性因丈夫有第三者的占64.8%,男性因妻子有外遇的也达到了48.6%。由婚外情引发的悲剧也在上升,这一点我们在各种媒体报道中会经常看到,所以,我们要预防婚外情的发生。
  婚外情发生的心态主要有以下10种,了解这些心态有助于预防婚外情的发生:
  1. 补偿心理。有的人因为夫妻分居,寂寞难耐,或者因为夫妻一方有生理缺陷,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或者夫妻关系不和,因而主动寻找第三者或乐意接受第三者予以补偿,从而形成婚外情。其实,性生活并非夫妻生活的全部内容,只要夫妻之间加强联系,感情上多沟通,心里想念对方,生活照样充实,又何须补偿。
  2. 欠情心理。一些有情人最终未能成为眷属,双方各自成家,或一方成家后另一方不愿成家依然暗恋着对方,当一方生活困难或夫妻感情不和时,另一方觉得还欠着对方的情因而主动投入旧情人怀抱,旧情复萌,从而产生婚外恋。其实,有情人未必都能成眷属,既然双方已各自成家或对方已成家,就应面对现实,珍惜夫妻感情,当对方生活有困难或夫妻感情不和时,用婚外情来报答对方的情,与其说是帮助对方,倒不如说是损害对方,实乃于事无补。
  3. 贪财心理。有的人因为贪图对方的钱财,不顾自己的人格,主动委身于对方,以换取几个铜板,从而形成婚外情。其实,人格是无价之宝,钱财乃身外之物,多则多用,少则少花,又何必以无价之宝换取几个铜板?另外,有财者也应切记,既然对方贪图的是你的钱财,又何必为对方付出真情,产生恋情。
  4. 图貌心理。有的人因为贪图女方的美貌或男方健美的身躯,主动示爱,从而产生婚外情。其实外表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只有心灵美才是永恒的,像美酒一样,时间越长越醇香,因此,最要紧的是要善于发现配偶的闪光点,献出自己一片真情,这样,配偶的眼里自然会有西施出现。
  5. 报恩心理。有的人因为生活有困难而得到对方的帮助,或者因为丈夫长期在外,家庭长期得到对方的照顾,自己无以为报,只好献上身体,从而产生婚外恋。其实,既然对方诚心帮你,就不图你的回报,对方对你有恩,你心里记得就行了,何必献上自己?如果因此影响对方的家庭,岂非好心办坏事。
  6. 报复心理。有的夫妻因为一方有外遇,又不听规劝,另一方为了报复对方,主动寻求第三者,从而产生婚外情。其实,既知对方有外遇是错误的,自己又去寻找第三者,岂不是知错犯错?况且,婚姻自由,离婚也自由,如果感情确已破裂,且无和好可能,不如离婚算了,好合好散,做个朋友也比报复对方强。
  7. 好奇心理。有的夫妻生活平平常常,觉得平淡无味,而影视男女主人公却与情人爱意缠绵,过得有滋有味,潇洒自在,自己也想体验一下这种生活,于是,在这种好奇心理的驱动下,产生婚外情。其实,平平安安就是福,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身在福中不知福。
  8. 享乐心理。有钱、有权的男人,他们的金钱和地位特别会受到年轻貌美女性的青睐。公司的老板或上司,他们经常有机会碰到一些值得他们追求或主动追求他们的年轻女性,而他们也趁着有优势而陷入了婚外情。有的人因为受资产阶级性解放思想的影响,或者受淫秽影视书刊的影响,认为人生在世,吃喝玩乐,趁着年轻,及时行乐,因而滥交异性,从而产生婚外情。其实,性解放及淫秽影视书刊是害人的毒素,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予以抑制,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人生观,不能错将砒霜当白糖。
  9. 相悦心理。有的男女因为工作上的相互帮助、支持,久而久之,双方均有好感,两情相悦,从而产生婚外情,其实工作上的好帮手,未必能成为生活中的好夫妻,既然双方在工作上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为何不像兄妹、姐弟一样相处呢?
  10. 互利心理。有的人因为工作上的制约关系,互相利用,互相勾结,合伙作案,成了一根线上的两只蚂蚱,双方谁也离不开谁,从而产生婚外情,其实,俗话说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一旦东窗事发,锒铛入狱,这样的婚外情只好到监狱去反省了。

自杀是浮躁的极至
  一份调查显示,在自杀人群中,90%是由于一时想不开冲动地选择了自杀行为,这是由于浮躁在作怪。所以,我们要预防自杀,除了要心存希望外,最重要的是从心底里把“浮躁”这棵毒草拔出来。
  继张国荣跳楼自杀后,韩国现代的公子又跳楼自杀了。在抑郁、精神分裂、自杀三大精神疾病中,惟有自杀最神秘,也惟有自杀被人作为一种特异的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而就在此前两天——2003年9月8日,复旦大学发生一起女研究生跳楼自杀事件。这起事件再度向我们敲响警钟: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应该重视、关爱那些精神忧郁患者,防止他们做出过激行为。
  许多自杀者在自杀前多有自杀征兆,这种自杀征兆也常被患者家属或同事、同伴忽略,如一些暗语或行动不被进一步地理解等。
  自杀并非突发。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的心态,同时又有渴望被人救助的矛盾心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