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554-温情毛泽东 >

第5章

1554-温情毛泽东-第5章

小说: 1554-温情毛泽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津,我看你们。“文化大革命”后期,主席途经天津,问到李银桥怎么样,“文化大革命”是打倒了,还是立起来了?没人敢不说实话,回答说他被关起来了,他属于打倒对象。主席说,他在我身边工作过,我了解,他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没有别的问题,把他放了,解放他。很快,李银桥就被放了出来,并被结合进革命委员会,当了副主任。孩子上学也不再受刁难,不然子女也得受影响。    
    1963年,韩桂馨、李银桥回北京时,去中南海看望了毛泽东。    
    主席说,河北省发了大水了,你们家里是灾区,我只是帮助你们给你们一千块钱。还分了两个口袋,一个口袋五百。我不知道为什么分两个口袋,也许是怕我们小两口吵架吧。两个口袋李银桥都收起来了。这个事情留下的印象挺深,也是挺感动的。我们也不好意思跟主席要钱,再说也不是困难到那个程度。可主席的脾气我们也知道,就只好收下了。    
    ……    
    如今,李银桥和韩桂馨都已是古稀老人,那些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然而,在这两位老人心中,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却随着岁月的更替而越发清晰。得知主席去世的消息,他们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当时听广播,听到了这个消息,全家人都挺悲痛,挺难过的。我们一定要到北京来,跟他老人家最后告别。我们带着儿女全都来了,我们家四个人都来了,因为不能随便到中南海,我们就住在北京饭店,去参加主席的葬礼活动。当时,我们与主席的家人亲戚一块在第一排。    
    参加完追悼会后,民族饭店来人说,“四人帮”里的人要接待我们,当然那个时候“四人帮”还没有公开。李银桥很认真,他给我说,“四人帮”要接见我们,我们就跑吧。    
    “四人帮”倒台以后,有的人不了解,说你们到北京参加主席的葬礼,和主席的夫人,就是江青有什么来往,要交代。我们说了实际情况,就算交代完了。    
    


第二部分访问 李敏 上

        
    贺子珍和妹妹贺怡    
    李敏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1936年冬天出生在陕北的保安县(今志丹县)。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看她又瘦又小,说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毛泽东就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娇娇。不久,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中国革命开始进入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新阶段。1937年年底,贺子珍离开延安,前往苏联治病,不想这一去便造成了她与毛泽东的终生分离。1940年,李敏被送往苏联的国际儿童院,在那里她得以和母亲贺子珍,还有两个哥哥:毛岸英、毛岸青团聚。在苏联时,年幼的李敏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便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    
    国际儿童院里边有一个礼堂,挂着好多个国家的伟人像,其中有朱德的,还有我爸爸的像,我哥哥指着我爸爸的像说这是我们的爸爸,我不相信,我认为他在那里骗我,就说是伟人是自己的父亲,我那时候都不相信。    
    1947年,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中国,住在东北的哈尔滨,一年多以后,李敏对自己是毛泽东的女儿还是将信将疑,在母亲的鼓动下,李敏给父亲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她问毛泽东,自己到底是不是他的女儿,毛泽东很快用电报发来一封信,电报说:“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大长高了吧,爹爹想念你,也很喜欢你,欢迎你来,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那时候我想想,想起来也挺高兴的,在东北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他是我爸爸。我哥哥说的是对的,那时候爸爸给我来电报,承认是我爸爸。    
    1949年初夏,李敏回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十分高兴,对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人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毛泽东还要给他的女儿娇娇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爸爸就说娇娇名字是小名,不好这么叫了,要有个学名,就取名叫李敏,爸爸拿字典给我看,字典里边有那个注解。    
    毛泽东借用《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毛泽东要求他的子女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有任何的特殊化,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从苏联回国的李敏,从前主食习惯是吃面包,和毛泽东一起生活后,刚开始吃米饭有些不习惯,炊事员有时候会给她做些面包,因为这个还受到了父亲的批评。    
    炊事员那时候也做面包,他想改善我们的伙食,不是平常吃,就是早饭的时候吃面包。后来爸爸发现以后,不是批评我一个人,批评江青,批评江青的姐姐,批评我和李讷。我们四个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爸爸就说生活费都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能超过那个标准,再加上吃中国饭也是挺好的,不要吃外国饭了。    
    李敏在中学时,许多同学都开始申请入党,她也跃跃欲试。当她把想入党的想法告诉父亲时,毛泽东却给了她一个意外的答复。    
    我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想征求爸爸的意见,看看能不能申请入党,后来我跟爸爸提的时候,爸爸反问我为什么要入党,我说人家都是说鼓励的话,你倒问我。后来爸爸说,我是党的主席,所以就要这么问,这也就是关心嘛。我就说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后来就答不出来了。以后爸爸让我去听他的报告,在七千人的党代表大会上,让我去听他的报告。那时候我说我不是党员,爸爸说我叫你去,后来我就去了。    
    


第二部分访问 李敏 下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是很严的,但对子女的婚事,却主张恋爱自由,李敏上大学后,遇到了自己的小学同学孔令华,不久两个人便产生了感情。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是解放军炮兵的副司令员。而当时对有关孔令华家里的情况,李敏却不太了解。毛泽东知道后向李敏详细询问了这些情况。    
    爸爸就问了,他叫什么名字,他的父亲是谁,做什么的。我答不上来,爸爸就批评我。他说你谈恋爱,都不知道人家的父亲是谁,你怎么谈恋爱。我就说,我又不是跟他父亲谈恋爱,我们都是八一小学的同学,都是干部子弟,我想他爸爸也是个干部,所以我就没打听他爸爸做什么。爸爸就说,你得问清楚以后再谈。后来我就问了孔令华,问他父亲的情况,孔令华把他父亲介绍了。我就跟爸爸讲了,爸爸说,那我认识,挺好的。    
    1959年8月,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孔令华和李敏举行了婚礼。 那一天,毛泽东非常高兴,平常不大喝酒的毛泽东,在婚宴上与来宾频频举杯,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后,就住在中南海毛泽东的身边。贺子珍一直住在上海,毛泽东经常让李敏代自己去看望贺子珍,对于曾经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贺子珍,毛泽东始终难以释怀。    
    有时候提到离婚的事,爸爸也承认自己有百分之五十的错。妈妈不讲,妈妈从不提这些离婚的事啊什么的,感情的事她很少提。爸爸送过她一个手绢,绸子手绢,妈妈就给爸爸捎了一些南方菜,蔬菜,说我爸爸喜欢吃菜。妈妈老是每一年弄一个蒲包,就是芦苇编的那种包,这么大一包的蔬菜,爸爸看了以后,就点点头,问我妈妈身体怎么样,问我舅舅,问妈妈家里的亲戚。    
    1963年,李敏和孔令华搬出了中南海,过上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离开中南海之后,李敏见父亲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头两年的时候还能看,后来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就不让我进去了。有一次我到大门口也不让进去,我通过汪东兴进去了。看见爸爸,爸爸说你怎么不常来看我,我说门槛高了,不好进了。他就叹气。    
    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阶段,李敏去中南海看望过父亲两次。最后的一次,毛泽东身体已经极其衰弱,一般人已经听不懂他的语言了。    
    爸爸问我多大岁数了,我说我39岁了,他说不对,你38岁。后来他就做了一个手势(拇指和食指合在一起做了个圆圈),我不懂就问了张玉凤,我说爸爸这是什么意思,张玉凤没有给我解释,我就没回答,我没听懂。    
    对于这个手势的意思,后来人们有种种猜测,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圆圈表示桂圆,而贺子珍当年的小名就叫桂圆,那就是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还在惦念着贺子珍。至于这个手势的真正含义,也许永远是个谜了。    
    爸爸刚去世那些年,我每个月去一次,以后就半年一次。再后来我就一年去一次,去两次,以后我把脚崴了,发高烧,我就没去了。一直到这几年,又去了,每年去两次。现在好一点了,不像刚开始,刚开始做梦都梦见。    
    


第二部分访问 李讷 上1

        
    毛泽东和李讷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人们常说父母最疼是小儿,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也充满常人的情怀,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老姑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李讷是唯一一位在父母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延安的保育院、儿童院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可为了李讷能陪在父母身边,毛泽东没有把她送进去。1947年10月,李讷7岁,到了上学的年龄。这时候,毛泽东已经到了西柏坡,由于战争的影响,小学很不正规,高小毕业的韩桂馨,作为家庭保育员来到了毛泽东身边,主要负责李讷的读书识字。    
    韩桂馨来的那天,李讷向父亲保证:“好好学习,不淘气……”毛泽东笑着说:“好好学习是对的,这个不淘气还可以商量。乱淘气不行,有点小淘气还是可以的。孩子淘气是聪明健康的一种表现……”    
    当时在延安的时候,我不到入学年龄。再说呢,我父亲身边也需要有一个孩子。我的哥哥姐姐都在苏联,他身边一个孩子都没有,也需要有这么一个孩子在身边,活跃家庭的气氛。所以我没有进过保育院,托儿所都没有进过。1947年初,我才6岁多嘛,也没有到入学年龄,就跟着一起撤出延安行军。开始还跟着嘛,还跟着我父亲,过封锁线我睡得什么都不知道了。战士背着我,都很紧急的,把那个马鞍子,就是马的前后弄一个铁架子,把我拿绳子捆在那个铁架子上。小孩不会骑马,就这样撤出的延安。开始还跟着,后来因为转战陕北,战争环境很艰苦呀,我们不能再跟着去,就都撤到陕西河东,原来的120师的兴县吧,就是邓妈妈,叶帅,中央直属大队,由他们负责,我们都搬到那去了,走了一段,实在不行,所有的家属都撤回去了。    
    毛泽东的工作十分繁重,常常废寝忘食。如何能让他多休息,是让身边工作人员犯愁的一道难题。活泼的小李讷,常常会成为工作人员动员毛泽东休息的一个法宝。毛泽东一见李讷,往往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逗李讷玩一会儿或者出门散步。两人常常像玩游戏似的,父亲叫女儿大娃娃,女儿叫父亲小爸爸。    
    说实在的,这个发言权应该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我那时候小,记不得很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