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 >

第124章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124章

小说: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改革与革命之论争的起始点。
  我方才指出,在这场论争中,革命的观念很快就取得了优势。到了“五四”后期,革命
崇拜的现象已经很普遍,这主要是因为我所谓激化趋势的出现。这激化把历史的理想主义心
态转化为激进的理想主义心态。“五四”以后的“革命思潮”就是这种激进理想主义心态激
发起来的。因此要了解革命对当时人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激进理想主义所代表的思想。

  激化与激进的理想主义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激进的理想主义的核心是一种两极心态。这心态是我方才提到
的时代感所含的危机意识经过激化、凝聚而成的。它认为当前的时代是中国乃至人类命运的
转捩点,而当前世界的基本局势是由双重的两极对立形成的。一种是纵式的对立,指现实的
黑暗与未来的光明是一无法由缓进过渡的对立与鸿沟,只有以断然的急进和暴烈行动才能飞
跨这鸿沟。同时,当前时代的基本形势也呈现一种横式的两极对立,那就是现今世界是两种
势力对峙作生死斗争:一方面是爱好和平、代表进步的民主思想,一方面是内而残民、外而
侵略的军国主义;一方面是压迫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是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一方面是侵略
成性的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是被侵略的弱小民族。一言以蔽之,用当时的话,就是强权与公
理的对立与斗争。斗争的结果势必是公理战胜强权,从而扫除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人类跃向
光明。因此纵式的两极对立与横式的两极对立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种世界观我们称之为两
极心态。它携带着强烈的情感,从“五四”时代开始,在中国的思想空气里激荡,散布。
  激进理想主义与共产主义革命思潮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革命思潮,以激进的理想主义心态为基础,变成马列主义在
“五四”后期进入中国的垫脚石,也形成中国共产主义散布的思想媒介。重要的是,这激进
理想主义不但为共产主义铺路,而且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层。也就是说,中国共产主义是
以激进理想主义的心态为基础去吸收马列主义,因此在中国共产主义思想里,凡是与激进理
想主义心态接近的马列主义观念,如斗争,演进史观等,就被吸收并作为其思想核心。凡是
与这激进理想主义心态不接近的,就常常只有边缘性的地位。
  从这个观念去看,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为何共产主义革命思潮以“五四”的自由民主思想
为出发点,而最后却接受马列思想的权威主义与集体主义,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何这革命思潮
最终会走上狂热的乌托邦主义与人的神化思想道路:这里我要进一步指出,从这个观点我们
也可以认识为何毛泽东的革命观念对 30 年代到 70 年代的人有这样的魅力和影响力,为何这
革命思潮能长期掀起高度的狂热与激情。
 “激进的理想主义”之所以能替我们对革命思潮展开这样一个新的视野,主要是因为它让
我们从“内观”的角度深入地掌握毛泽东的思想的基本结构。所谓内观的角度是把自己设身
处地放在毛泽东思想的信仰者和革命的参与者的地位,然后从他们的内部立场去认识这革命
思潮的意义。一旦采取这样一个内观的角度,我们就会看到毛泽东思想与激进的理想主义一
样,也是一个三段结构。一方面是对现状彻底的不满与全面的否定,另一方面是对未来有极
度乐观的前瞻意识,而当今的时代正是由黑暗的现状,透过革命跃向理想的未来的关键时刻。
  在这样一个思想结构里,革命的核心地位是很显然的,因为革命就是全面摧毁万恶的旧
世界的惟一工具,同时它也是跃向光明美好的未来世界的惟一途径。必须指出的是,革命的
观念在毛泽东晚年更显重要,因为毛在 50 年代后期,对 1949 年革命以后的所谓社会主义
建设感到很不满。他已深表怀疑:人是否能仅靠一次社会革命就能把中国一劳永逸地推向理
想社会。因此他在“大跃进”与“文革”期间提出“不断的革命”“永远的革命”这些观念。
                             、
他认为社会矛盾是不可能永远消除的。基于此,一个根绝社会矛盾、十全十美的乌托邦社会
几乎是不可能的,人只有永远靠着不断地革命去不断地克服社会矛盾与改造社会,因此人的
终极命运不是停止在未来一个理想社会,而是不断地革命。也可以说毛泽东已经将人类的最
终理想由静态的乌托邦转变成动态的乌托邦。至此,革命不但是中国共产主义达到最后目的
的手段和途径,也是它的最后目的,
               “毛泽东的思想”已经完全笼罩在革命这个观念下。
  如前所说,共产主义的革命思想一方面指出现实世界的沉沦和腐烂,另一方面指出一个
灿烂的未来,而革命就是衔接两者的途径。同时,共产主义也不认为它的革命思想仅是主观
的冥想或愿望,而是符合世界的历史潮流的。毛泽东的革命思想能够发挥宗教的两种功能:
一方面使人相信他可以从现实的“苦海”中获救,同时这个信仰也可以使人从对生命的迷茫
与困惑中化解出来。而中国现代社会的双重危机在中国人的心中正引发获救与化解这两种强
烈的需要。首先是中国自 1895 年以后所面对的日益深重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得中国人亟须
从民族的危亡与社会的沉沦中解救出来;再者,文化取向危机也使人亟须从思想与情感迷惘、
混乱与失落中化解出来。而马列主义的革命观与它后面的发展史观正诉诸这两种时代危机所
产生的强烈需要,它的革命观的三段结构告诉人们如何从现实的苦难获救,同时也使人从中
找到方向感、认同感与归宿感,从而化解他们在文化危机中所感到的迷惘、混乱和失落。
    结    语
    以上对中国百年来革命的思想道路作了一番历史的回溯,讨论这条道路如何在 100 年
前由改革思想分化出来,如何在转型时代逐渐演为革命崇拜心态。谁都知道这条大革命的道
路的最后结局是什么,由此才有近年来的一片改革呼声。我希望在这目前的一片改革呼声中,
大家不要忘记前面笼罩 20 世纪大部分时间的革命思想道路。不但不能忘记,而且要对这条
道路作反思,作深切的反思,反思它的由来、过程和历史的影响及意义。因为历史是诡谲多
变的,我们如果对这条道路没有反思和自觉的警惕,它是可能会重来的。在此我想用一位现
代西方哲人的话结束本文,他说“忘掉历史的人势必重蹈覆辙〃(Those who forget history are
condemned to repeatit)。
                          编者旁白
    自由的第一步是言论自由,而言论自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新闻自由。了解自由的含义是
相对容易的,但要在做人做事上体现出自由的风度就很难了;懂得容忍比自由重要的道理,
明白自由与保护少数的意义。这也很不容易。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胡适是一个对自由有
较深体会的人,他的民主风度和气质都堪称楷模,所以要多读一些他的书。
    胡适的价值,今天已经看得比过去清楚了,胡适是一个有世界眼光的人,他差不多在七
八十年前就看出了世界大趋势,这很了不起。胡适是一个几乎没有排斥性的人,他一生中有
那么多朋友,不是偶然的。他有一个看法,就是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而做人却要在有疑
处不疑。他是一个胸怀非常坦荡的人,论人论事,常能出以公心,一生说话,多为持平之论。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文章简洁明快,是用平常话讲大道理的人。他的思想
有开放性,他的方法有科学性,他的文章又最平易近人.是那种可以学、也能学的文章。过
去中学语文教材不选胡适文章,损失恐怕不仅仅是在文章做法和文风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失
去了像胡适那样想问题、看问题、做学问的方法。
    胡适是平和的,但绝不是没有原则;胡适是平常的,但却是远大的。胡适自己说过,他
一生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赫胥黎,一个杜成。赫胥黎让他学会了怀疑,杜威让
他不相信一切没有根据的东西。而这两样东西,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最缺少的。
    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过: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
                             ‘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
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
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他是一生倡导要有健全
个人主义的人。他说过:
          “救出自己的惟一法子便是把你自己的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
    胡适总是要让青年人特立独行,敢说老实话,敢向恶势力作战。他认为西方就是有了健
全的个人主义,才有了无数爱自由过于爱面包、爱真理过于爱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才有了
今日文明的世界。
    胡适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最不喜欢唱高调,一生很少说不负责任的话。这些都是生活
中最需要的,现在最亟须读胡适文章的应该是青少年,因为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最怕
误入歧途。20 世纪 30 年代初,胡适为《胡适文选》写序时,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使我
的少年朋友们容易明白我的思想的路径。”他很看重自己对少年朋友的影响。不了解胡适,
也可以说.就不了解现代中国。
                                                        泳)
                                                   (谢
                   关于新闻自由


                     休谟
                     (1711…1776),荚国哲学家。 本文选白(休谟政
                     治论文选).张若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没有什么比我们这个国家中人们所享有的极端新闻自由更易使外国人感到吃惊了。我们
可以任意向公众报导一切,并可公开指责国王及其大臣们所采取的每项措施。假如政府当局
决定打仗,人们便断言他们误解了民族利益,若非别有用心,便是愚昧无知;而且宣称在当
前情况下和平最为可取。假若大臣们热衷于和平,我们的政论家便一味散布战争气氛,鼓吹
杀伐,并把政府的和解措施说成是卑怯行为。鉴于这种自由是别的任何政府,不论是共和制
的或是君主制的政府所不容许的,即使在荷兰和威尼斯都是不容许的,那里比法国和西班牙
限制更严,这就自然会引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惟独大不列颠人民享有这种特权?
  我们的法律之所以容许我们享有这种自由,原因看来在于我们政府的混合体制:它既不
全是君主制,也不全是共和制。人们将会发现,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下述政治观察是真实
可靠的:政府中的两种极端,自由与奴役,常常相互最为接近;而且,如果不走极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