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 >

第221章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221章

小说: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2(1)。


  大多数农民如果不改变多生多育的落后生育习惯,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安定,以及文明与
进步的积累,总是作为祭品摆在人口问题这个古老的祭坛上。因为与任何其他的危机相比,
人口问题才是人类社会一种内生的危机。
  将眼光放长远一点,就会认识到人口问题确实是中国社会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 “另
                                     许多
类”的群体,他们认为这个国家“不正当”,到处充斥着腐败与犯罪,而罪恶的总根源则是
人口太多,常规方式无法控制,需以杀人方式控制人口,以便活着的人能够过好生活。这种
辩护的危险在于其似是而非,很容易诱使素质低下的人相信并跟随。说这种信念错误,是因
为在人类社会任何人都不拥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力。说它“似是”,是因为中国人口确实太
多,很多问题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只要我们这个民族有大多数人不改变落后陈腐的生育习惯,我们最后必将受到大自然非
常严厉的报复。在人口问题这个古老的祭坛上面,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安定,以及文明和进步
的积累,总是作为祭品摆在那里。

              民工潮:劳动力过剩的直接体现
  在消弭人口压力方面,政府以及一些能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的专家不可谓不努力。在很
长一段时期内,针对中国庞大的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农村人口,政府和理论界方面提出的
对策——也是中国在当前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中惟一可以采取的积极决策——主要是依靠城
市的现代经济部门和乡镇企业来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就是绵延了将近 10 年、席卷全
国、有惊涛拍岸之势的“民工潮”。
  但是在中国目前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现代经济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非常有
限,乡镇企业在这方面已尽了最大努力,但这方面工作十分艰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
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其人数并不因经济的扩张而有所减少。有数字为证:从 80 年代改革之
初到现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达到 2 亿,几乎呈无限供给趋势。天文数字般的庞大人口,不
管怎样,都必将成为社会危机的潜伏点。

              环境污染:人口生存压力的源头
  人口压力造成的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从 1996 年 6 月 5 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全国
环境公报可以看出,由于我国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过大,经济增长较快,加之技术与管理水平
较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特别严重。与 1994 年相比,城市的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当多的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随着乡镇工业的迅猛
发展,农村的环境污染呈急剧蔓延之势。据初步调查,全国 2/3 的河流和 1000 多万公顷农
田被污染。仅 1995 年一年,全国发生工业污染事故 1963 起,其中废水污染事故 1022 起,
废气污染事故 732 起,固体废物污染事故 70 起,噪声污染事故 40 起。在上述污染事故中,
特大事故 56 起,重大事故 84 起。在保护环境的长远利益和快速脱贫二者之间,不少农村选
择了后者,对环境开始了掠夺性的使用。以淮河流域为例,该河流全长 1000 公里,流经河
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两岸农村为了发展经济,开办了不少用石灰法、碱法和亚铵法
制浆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小型造纸厂。就是这条河流,每年要接纳废水和生活污水 23
亿吨,按国家地面水环境标准,干支流总长约 3000 公里的河段,已丧失使用功能。环保专
家警告,如再不采取果断措施,5 年以后,这条河将不再有任何用处。淮河儿女们终于受到
了自己短视所造成的惩罚:从 1995 年 9 月份以来,由于降水稀少,大量工业废水滞留于淮
河,饱受污染的淮河水质迅速恶化,居住在淮河流域两岸的人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在一些
乡镇造纸厂的周围,农田颗粒无收。数百公里的颍河,早已变成黑水河,两岸的农村耕牛大
量死亡,不少人被硫化氢臭气熏瞎了眼睛,还有不少人患胃溃疡致死。贵州西部地区为了脱
贫,用最原始的土法炼矿,从赫章到威宁的 76 公里的路上,就有 6000 多个炼铅锌的炉子,
直接威胁到不远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法炼焦、炼硫的结果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炼炉四周一片赤黄,基岩裸露,土都随着雨水流走,只剩下惨白的石头和腐烂的树根,像原
子弹爆炸后的遗迹。另一个结果是产生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代价“脱贫”的事,不独在贵州发
生,全国各地都有。据统计,由于大气污染,农村地区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呼吸道疾病,
1995 年的残疾人与正常人比例为 169。38/10 万,占死亡总数的 26。38%;农村恶性肿瘤的
死亡比例逐年上升,由 1991 年的 101/10 万上升到 1995 年的 111。43/10 万,占死亡总数
的比例上升到 17。25%,成为农村居民第二位的死因。农民生育过多使自己陷入了这样一个
经济“怪圈”:越生越穷,越穷越生,为了快速“脱贫”又对环境掠夺性使用,最后使自己
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可以预知,照这样发展下去,21 世纪之中,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将是
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不是别的任何问题。

                  城镇化:在人口重负下步履维艰
  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障碍是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因为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绝大多
数城市人口有相当大的约束力,而且已有不少城市居民已意识到生育问题和生活质量的密切
关系。但在广大农村,多生多育的古老生育文化还支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许多家庭陷在“越
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自封自闭生育怪圈里,压根儿不去考虑生育行为的社会后果和后代的
教育费用——他们计算的“生育成本”非常简单:有口饭吃就行。控制人口在他们看来,只
不过是政府的口号和知识分子的大惊小怪罢了。这个群体中不少人对政府的评价更是令人啼
笑皆非:政府什么都好,给我们补助,救济困难都挺好,就是不让我们生孩子不好。
  目前,应对过剩人口的所有对策都不是根本性的治本之策,只能说是聊胜于无的补救措
施。如全面发展农业经济的综合开发和深层次开发;把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安置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注重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开拓国际劳务输出的渠道,等等。说这些
措施聊胜于无,是因为这些措施展拓余地都已不大。我国的农业本来就是高度集约化耕作,
再作深层次开发,其“深度”也是有限;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消费力的增长;国际劳
务输出更有待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大大提高。至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在高潮时期都还赶不
上新增人口的需要,更遑论今后平缓发展时期。
     枯燥的数字所显示出来的问题,远远不如实际情况那般触目惊心,目前我国劳动者地位
低下,其根源就在于劳动力市场的极度倾斜。在劳动者绝对供过于求的今天,即便是《劳动
法》的颁布,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劳动者的处境。在非国有企业供职的劳动者人身权益受到
侵犯的事例经常见诸报端。更可怕的是如前文所述,不少盲目流人大城市而又无法在这些城
市里找到栖身之地的盲流,常常铤而走险,结成一个个偷盗、抢劫、卖淫、拐卖人口、逼良
为娼、贩运毒品的次生社会集团。这些集团无所不为,无恶不作,成为威胁城市安全的毒瘤。
1995 年深圳市的张小建犯罪集团特大系列杀人案,就是一伙找不到职业的外地盲流所作的
恶性大案。各大中城市的外来人口聚集地,往往是各种犯罪行为的集中发生地。这些人群和
他们的后代附生在城市的边缘,他们和现代文明虽然只有一步之隔,但可能永远也无法跨越
这一步,进入现代文明。他们不能为现代文明创造多少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但他们的堕落,
却还要社会为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和其他任何危机相比,人口危机才是人类社会一种深刻的内生危机,即令我们没有通胀、
腐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所有令人头痛的问题,仅仅是解决天文数字般人口的生存,社会也得
殚精竭虑,穷于应付。
     对中国来说,当前和今后全部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只是民族的生存,而且要避免在毫无
价值的状态中生存。




               发展无极限之《我们的忧虑》
                      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
                      本文选自《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1993。有删节。
     1.我们深信,认识到世界环境在量方面的限度以及超越限度的悲剧性后果,对开创的
思维形式是很重要的,它将导致从根本上修正人类的行为,并涉及当代社会的整个组织。
     只是现在,已经开始理解到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一些互相作用二者都已经达到
了空前的水平,人们被迫考虑他们的行星的有限大小,以及他们在这个行星上存在和活动的
上限。调查无限制的物质增长的代价和考虑持续增长的替代办法,第一次成为生死存亡的问
题。
     2.我们进一步深信,人口的压力在这个世界里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且分布得很不
平均,以致单单这一条就必然迫使人类去寻找我们星球上的一种均衡状态。
     仍然有人口稀少的地方存在;但是把世界作为整体来考虑,人口增长如果说还没有达到
临界点,也在接近临界点了。长期的人口水平当然没有惟一的最适当的极限;宁可说,在人
口水平、社会和物质标准。个人自由以及组成生活质量的其他因素之间,要有一系列的均衡。
不可再生资源的贮存已经知道是有限的并且还在减少,我们的地球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增
长着的人数,最终意味着较低生活标准和更加复杂的问题,这必须是普遍接受的原则。另一
方面,稳定人口的增长不会危及基本的人类价值。
     3.我们认识到,只要许多所谓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较,都有很大改善,世
界均衡就可能成为现实,而且我们断言,只有通过一种全球战略才能实现这种改善。
     只要没有世界性的努力,今天的已经是爆炸性的差距和不平衡将继续扩大。不论是由于
个别国家的自私,继续完全按它们自己的利益行动,或者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
的权力斗争,结果只能是灾难。这个世界系统完全不够充裕,也不够丰富,以便更加长远地
适应居民的利己行为和冲突行为。我们达到这行星的物质极限愈近,对付这个问题就更加困
难。
  4。我们断言,全球的发展问题同其他全球问题如此密切地互相联系着,以致必须发展一
种全面的战略,向所有主要问题,特别是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进攻。
     由于世界人口倍增的时间只有三十年多一点,而且还在减少,社会将难以满足这么多人
在这么短时期中的需要和期望。我们很可能试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