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44-证治准绳·杂病 >

第2章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2章

小说: 644-证治准绳·杂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拘者,筋脉拘强也。木为金之缩短牵引而 斜拘强也。缓者,筋脉纵也。木为金乘, 
则土寡于畏,故土兼化缓纵,于其空隙而拘缓者,自缓也。故口目 斜者,多属胃 
土,然有筋脉之分焉。经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 急不能卒 
视,此胃土之筋为 斜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所生病者,口 唇斜, 
此胃土之脉为 斜也。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治宜清阳汤、 
秦艽升麻汤,或二方合用。黄 二钱,人参、当归、白芍药各一钱,甘草、桂枝各 
五分,升麻、葛根、秦艽各一钱,白芷、防风、苏木、红花、酒黄柏各五分,水酒 
各半煎,稍热服。初起有外感者,加莲须葱白三茎同煎,取微汗。第二服不用。外 
以酒煮桂取汁一升,以故布浸 病右,右 上,上 左。筋急 斜,药之可愈。 
脉急 斜,非灸不愈。目斜灸承泣,口 灸地仓,如未效,于人迎、颊车灸之。戴 
云∶中而口眼 邪者,先烧皂角烟熏之,以逐去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其血脉。 
x【半身不遂】x经云∶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 
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 
死。盖胃与脾为表里,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是故 
胃阳虚则内从于脾,内从于脾则脾之阴盛,故胃脉沉鼓涩也。涩为多血少气,胃之 
阳盛则脾之阴虚,虚则不得与阳主内,反从其胃越出于部分之外,故胃脉鼓大于臂 
外也。大为多气少血,心者元阳君主宅之,生血主脉,因元阳不足阴寒乘之,故心 
脉小坚急。小者,阳不足也。坚急者,阴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之三等脉,凡有 
其一,即为偏枯者何也。盖心是天真神机开发之本,胃是谷气充大真气之标,标本 
相得,则胸膈间之膻中气海,所留宗气盈溢,分布四脏三焦,上下中外,无不周遍。 
若标本相失,则不能致其气于气海,而宗气散矣。故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不周 
于五脏则喑。即此言之,是一条可为后之诸言偏枯者纲领也,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 
病者也。故治疗之方,不用黄 为君,人参、当归、白芍药为臣,防风、桂枝、钓 
藤、竹沥、荆沥、姜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之属为之佐使,而杂沓乎乌、附、 
羌、独之属,以涸荣而耗卫,如此死者,医杀之也。丹溪云∶大率多痰,在左挟死 
血与无血,在右挟气虚与痰,亦是无本杜撰之谈,不必拘之。古方顺风匀气散、虎 
骨散、虎胫骨酒、黄 酒皆可用。外用蚕沙两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蒸热, 
一袋着患处,如冷再换一袋,根据前法数数换易,百不禁,瘥止。须羊肚酿粳米、葱 
白、姜、椒、豉等煮烂熟,日食一具,十日止。 
x【失音不语】x《素问》云∶太阴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 
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夫肾者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育, 
故冲任二脉系焉。二脉与少阴肾之大络,同出肾下,起于胞中。其冲脉因称胞络为 
十二经脉之海,遂名海焉。冲脉之上行者,渗诸阳,灌诸精。下行者,渗三阴, 
灌诸络而温肌肉,别络结于跗。因肾虚而肾络与胞络内绝,不通于上则喑,肾脉 
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二络不通于下则痱厥矣。如是者,以地黄饮子主之。 
竹沥、荆沥、大梨汁(各三杯),生葛汁、人乳汁(各二杯),陈酱汁(半杯),和匀, 
隔汤顿温服。有痰者,涤痰汤。内热者,凉膈散加石菖蒲、远志为末,炼蜜丸弹子大, 
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名转舌膏。《宝鉴》诃子汤、正舌散、茯神散。 
x【四肢不举】x有虚有实,实者脾土太过,泻令湿退土平而愈。虚者脾土不足,十 
全散加减,去邪留正。(详见痿门。) 
x【身体疼痛】x铁弹丸、十味锉散、(内有热药,无热者宜之)蠲痹汤。 
x【昏冒】x活命金丹、至宝丹、至圣保命金丹、牛黄清心丸。 
中风要分阴阳∶阴中颜青脸白,痰厥喘塞,昏乱眩晕, 斜不遂,或手足厥冷 
不知人,多汗。阳中脸赤如醉怒,牙关紧急,上视,强直掉眩。《素问》云∶诸风掉 
眩,支痛强直筋缩,为厥阴风木之气,自大寒至小满,风木君火二气之位。风主动, 
善行数变,木旺生火,风火属阳,多为兼化。且阳明燥金主于紧敛缩劲,风木为病, 
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谓已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故木极似金。况 
风能胜湿而为燥,风病势甚而成筋缩,燥之甚也。 
有热盛生风而为卒仆偏枯者,以麻、桂、乌、附投之则殆,当以河间法冶之。 
《绀珠经》云∶以火为本,以风为标。心火暴甚,肾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 
治法先以降心火为主,或清心汤,或泻心汤,大作剂料服之,心火降则肝木自平矣。 
次以防风通圣散汗之,或大便闭塞者,三化汤下之。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以羌 
活愈风汤常服之,宣其气血,导其经络。病自已矣。或舌謇不语者,转舌膏,或活 
命金丹以治之,此圣人心法也。或有中风便牙关紧急,浆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气汤 
灌于鼻中,待药下则口自开矣,然后按法治之。 
有元气素弱,或过于劳役,或伤于嗜欲,而卒然厥仆,状类中风者,手必散, 
口必开,非大剂参 用至斤许,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亦有不仆而但舌强语 
涩痰壅,口眼 斜,肢体不遂者,作中风治必殆,以六君子汤加诸汁治之。 
《宝鉴》云∶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疾也。 
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法也。薛己云∶预防之理,当养气血, 
节饮食,戒七情,远帏幕可也。若服前方以预防,适所以招风取中也。 

第一册诸中门
中寒
属性:中寒之症,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 
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其异于伤寒何也?曰∶伤寒发热,而中寒不 
发热也。仲景于伤寒详之,而中寒不成热者,未之及何也?曰∶阳动阴静,动则变 
生,静则不变,寒虽阴邪,既郁而成热,遂从乎阳动,传变不一,靡有定方,故极 
推其所之之病,不得不详也。其不成热者,则是邪中于阴形之中,一定而不移,不 
移则不变,不变则止在所中寒处而生病,是故略而不必详也。治之先用酒调苏合香 
丸,轻则五积散加香附一钱,麝香少许;重则用姜附汤。若人渐苏,身体回暖,稍 
能言语,须更问其别有何证。寒脉迟紧,挟气带洪,攻刺作痛,附子理中汤加木香 
半钱。挟风带浮,眩晕不仁,加防风一钱。挟湿带濡,肿满疼痛,加白术一钱。筋 
脉牵急,加木瓜一钱。肢节疼痛,加桂一钱。亦可灸丹田穴,以多为妙。大抵中在 
皮肤则为浮,中在肉则为苛为重,为聚液分裂而痛,或痛在四肢,或痛在胸胁,或 
痛在胫背,或痛在小腹引睾。或经脉引注脏腑之膜原为心腹痛。或注连于脏腑则痛 
死不知人。中于筋骨为筋挛骨痛,屈伸不利。中入六腑五脏,则仲景述在《金匮要 
略》中。所以肺中寒者,吐浊涕。肝中寒者,两臂不能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 
痛而不得转侧,则吐而汗出也。心中寒者,其人苦心中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 
痛彻心,譬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不言脾肾二脏中寒者缺文也。然所谓中 
脏者,乃中五脏所居畔界之郭内,阻隔其经,脏气不得出入故病,若真中脏则死 
矣。《永类钤方》云∶肝中寒,其脉人迎并左关紧而弦,其证恶寒,发热面赤,如有 
汗,胸中烦,胁下挛急,足不得伸。心中寒者,其脉人迎并左寸紧而洪,其证如HT 
韭,甚则心痛掣背,恶寒,四肢厥,自吐,昏塞不省。脾中寒,其脉人迎并右关 
紧而沉,其证心腹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肺中寒,其脉 
人迎并右寸紧而涩,其证善吐浊,气短不能报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肾中寒, 
其脉人迎并左尺紧而滑,其证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 
人。治当审微甚,甚则以姜附汤为主,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附子五积散。脐 
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汤、姜附汤。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术,入 
心加茯苓。 

第一册诸中门
中暑
属性:中暑之症,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 
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用汤调灌。或以来复丹研末,汤调灌之。却暑散水调灌 
下亦得。候其人稍苏,则用香薷饮、香薷汤煎熟去渣,入麝香少许服。或剥蒜 
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盖中伤暑毒,阳外阴内,诸暑药多有暖剂,如大顺之 
用姜桂,枇杷叶散之用丁香,香薷饮之用香薷。香薷味辛性暖,蒜亦辛暖,又蒜气 
臭烈,能通诸窍,大概极臭极香之物,皆能通窍故也。热死人切勿便与冷水及卧冷 
地,正如冻死人须先与冷水,若遽近火即死。一法∶行路 死人,惟得置日中,或 
令近火,以热汤灌之即活。初觉中暑,即以日晒瓦,或布蘸热汤更易熨其心腹脐下, 
急以二气丹末,汤调灌下。一方用不蛀皂角不拘多少,刮去黑皮,烧烟欲尽,用盆 
合于地上,周遭勿令透烟。每用皂角灰一两,甘草末六钱和匀,每服一钱,新汲水 
调下。气虚人温浆水调下。昏迷不省者,不过两服。盖中暑人痰塞关窍,皂角能疏 
利去痰故也。又有暑途一证,似中而轻,欲睡懒语,实人香薷饮加黄连一钱,虚人 
星香饮加香薷一钱。苏后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烦闷多渴者,宜香薷饮。苏后为医 
者过投冷剂,致吐利不止,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甚欲裸形,状如伤寒,阴盛 
格阳,宜用温药香薷饮加附子,浸冷服。渴者缩脾饮加附子,亦浸冷服。 
东垣云∶静而得之谓之中暑。中暑者阴证,当发散也。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 
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俱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 
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顺散主之是也。动而得 
之为中热。中热者阳证,为热伤元气,非形体受病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 
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疼,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 
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薛氏云∶若人元气不足, 
用前药不应,宜补中益气汤主之。大抵夏月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若人饮食劳 
倦内伤中气,或酷暑劳役外伤阳气者多患之。法当调补元气为主,而佐以解暑。若 
中者,乃阴寒之症,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 
类,此推《内经》舍时从证之良法也。今患暑症殁,而手足指甲或肢体青黯,此皆不 
究其因,不温补其内,而泛用香薷饮之类所误也。夫香薷饮,乃散阳气导真阴之剂也。 
须审有是证而服,亦何患哉。若人元气素虚,或犯房过度而饮之者,适所以招暑也。 

第一册诸中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